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属民俗。文艺民俗源于民俗,但不是对民俗的直接记录和简单复制,而是民俗的审美化、艺术化。文艺民俗是创作主体认识和表现生活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民俗是容量最丰富、最有生活底蕴的创作素材。它如同人们的日常用品,被经常触摸,形影不离。创作主体作为社会的民族的一员,始终置身于民俗的土壤之中,当艺术家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感受并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时,他已全身心进入浓重的民俗的氛围之中。民俗不仅作为创  相似文献   

2.
民俗摄影以丰富的民俗事象为创作土壤 ,反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以自身的视觉形象体现着民族的、历史的学术价值 ,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保存和传播做出积极贡献。民俗摄影是一个文化体验和发现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民俗书法这个课题以往很少有人研究。本文从民俗与民俗书法、民俗书法与书法艺术、民俗书法与书法艺术的原生状态、广义的民俗书法与民俗书法在因特网时代的嬗变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当今中西文化快速交流的时代,讨论民俗书法,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民俗书法理论,以及书法艺术的理论和创作的创新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言这个东西本来是作为人们相互交际的工具而出现的,但是,它在事实上已经大大地超过了“交际工具”作用的范围,而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正如帕默尔说的“语言实际上是民族群体感知、理解世界的一种样式”,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语言和民俗的关系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和民俗,都是在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文化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有传承性,  相似文献   

5.
山曼是民俗学家,亦是散文家,他是在浓厚的散文底蕴的基础上研究民俗学的,同时,他在从事散文创作的过程中也注意发掘社会风情、节庆仪式、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民俗资源,所以他的民俗学研究成果无不是散发着民俗风采的美文.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民间文学则用语言形式表达部分民俗。它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是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本文就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民俗“内容”与形式结构的统一表现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表现在: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建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民俗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实施本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民俗语言不是“民俗”与“语言”的简单相加或一般合成,而是经过约定束成、获得广泛认知、习用的涵化有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民俗语言的主体,由俗语与民俗语汇两大语类构成.民俗语言最本质的内部特征是它是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文化符号.一、民俗语言的传承与流变的关系语言和民俗一样是不能割断其历史渊源的,特别是那些口口相传的民俗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间,千百年传承不断.历史的的连续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成熟和稳定性,也造成了民俗语言的传承性.民俗是传承文化的沉积.民俗语言兼具语言和民俗的特性,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形态和工具,是历史的产物.民俗语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语言的形式和语汇渗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只要使用这些语汇和语言形式就会进入一种文化氛围.因此民俗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自我肯定的文化根基之一.民俗语言具有传承性,但  相似文献   

11.
民俗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的重要表现方式,它还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物质民俗是古埃及对青年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生产民俗活动使埃及青年完成了职业教育;修筑金字塔、神庙等大型劳动密集型工程,使埃及青年学会了团结协作,塑造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埃及人;生活民俗促使埃及青年形成正确的女性观、道德观;文体活动培养了埃及人的竞争意识;器物民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使使用者受到埃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古埃及民俗中孕育的教育功能对今天我国的公民教育仍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俗、伦理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文学创作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土壤。文学作品总要反映一定时代,地域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而创作的主体(作家)和作品的接受者(读者)在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审美判断等方面都受一定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的制约,支配,尤其是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伦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科学观、宇宙观、文学观、审美观,无一不与伦理密切相关,故有人称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要深入研究中国文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与各民族的民俗,不仅联系密切,而且存在着某种渊源的关系。民俗是产生民间音乐的土壤与条件,而民间音乐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古老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民间音乐产生于民俗活动,服务于民俗活动,脱胎于民俗活动,发展于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散文家陈漠以其独特的诗性视角和饱含深情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别具新疆韵味的风景画,《你把雪书下给谁》就是其中最美丽的新疆书写。令人着迷的地域风情,色彩斑斓的民俗民情,多民族之间的淳朴情感,彰显了西部边地不朽的内在气质。作家陈漠对边地世界的倾力书写,对人的情感的纯美表达,对多民族文化的执着探求,有力地再现了其散文创作的绘画美、情感美与诗意美等诸多的唯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帽子有防寒避暑、礼仪装饰的作用,其民俗构成有多种因素: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功能用途、民族差异、区域时节、质地款式和审美观念等。帽子民俗的演化主要受民族文化交流、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它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每个国家、民族或地区,都由于所特有的历史、地理等条件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俗是反映一个国家、民族及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细胞之中,铺延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清人黄遵宪指出:“川岳分区,风气间阻,此因其所习,彼亦因其所习,日增月益,各行其道,习惯之久,至于一成不可易,而礼与俗,皆出于其中。”“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  相似文献   

17.
民俗艺术在设计艺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代设计艺术中,民俗艺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头活水,而且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民俗艺术教育发掘本土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俗艺术资源丰富设计创作,是实现设计艺术多元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优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和民俗美不仅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在新的世纪,如何继往开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俗美精神,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刊出的四篇文章,是从美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民俗的当代建设问题所作的探索分析;同时,这些探索分析也极有可能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的思考。我们诚恳地希望美学界和民俗学界的同仁予以关注、批评。  相似文献   

20.
村落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是少数民族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生态基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只是外在形式的物化改造和形象改观,更应该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弘扬、传统聚落共同体的建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志作为记录民俗资料的科学活动,能够突破传统志书的局限性,充实民族问题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彰显民俗的地位和功能,发挥着文化记录、传播和交流的功能,有助于重构村落共同体,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有主体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志书写应该包括田野工作、描述和分析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