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在历史文化散文建设中,创作和批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文体探索。"人性阅读"是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总结的有效创作经验。以现代文化审美观,对历史人物做灵魂拷问,发掘历史文化精神,从而提升当代人的文化人格,体现了作家鲜明的文化自省精神和高度的审美转换艺术。"人性阅读"是基于人性的客观性、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文学深入地、艺术地表现它的可能性而确立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李存葆以军旅小说创作享誉中国当代文坛。1990年代中期以来,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主要关注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且在艺术上融激情、知识、意境为一体.既情理交融而又铿锵有力,是当代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3.
当代军旅作家李存葆的"文化大散文"主要是围绕绿色主题而创作的。李存葆以文化为立足点,以人类生态学的视角深切关注我国及全球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人性生态,针砭时弊,为人类寻求克服困境以自救的绿色道路。他是一个拥有绿色文心———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类关怀"、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人性生态的终极关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位风格鲜明、富有才情的大散文家,他在小品、书简、游记、杂文、日记、自传等诸多散文创作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字优美,笔调清新,感情惆怅忧伤,书写了一篇篇充满人性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他的散文富有生命力,字里行间,人们品出了他那真挚而丰沛的情感,并深深地被他的热情和诗意所打动。  相似文献   

10.
石杰 《南都学坛》2004,24(5):70-73
历史文化散文是王充闾散文创作的辉煌阶段。他以“叙述”揭示了人的有限性和世事的虚无 ,肯定了出世这一人生之路 ;他笔下的历史实际上是被改写了的历史。诗、史、思的融合使他获得了散文创作形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学世界、人性展现、文化批判和艺术个性四个角度评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其文学世界是由乡村世界和都市世界两部分构成的 ,作者着重表现乡村世界 ;其人性展现则围绕人性异化者、人性觉醒者和沉于旧梦者的人性内蕴 ,唱出了复杂的咏叹调 ;其文化批判则针对中原文化中的保守专制、神秘性及其孕育出的官场哲学 ;其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人物设置的对应性、叙事的回忆视角、文本的结构类型、创作过程的“滚雪球”现象。同时 ,分析了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1930年前后创作的一批“浪漫传奇小说”,在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们强烈、浪漫地表达了沈从文“理想的人生形式”,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内核。创作这批“浪漫传奇小说”,是沈从文寻找湘西苗族文化“传统”、建设湘苗文化主体性的一种努力。沈从文通过对汉语中心霸权的颠覆和改写,获得了苗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肯定,“发现”、重塑了湘西苗族的“人性”,以此建立起他的“人性的小庙”,并且,沈从文试图从湘西苗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发展出普遍性,用以对抗汉族和西方的文化普遍主义(现代性),以“人性的小庙”作为边缘文化反抗“现代性”的抵抗性话语。  相似文献   

13.
巴金小说的文化反思经历了一个由外向转为内向的现代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对社会制度尤其是对家族制度的外向反思;其次,由于已经有了西方文化的参照,异质文化的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使他文化心理的构建从根本上迥异于传统文化心理,但他身上仍然有许多传统文化积淀,所以对本土文化保守性的批判同时也就转为对自身文化心理的内向反思;由此出发,巴金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进行了深入的内向反思。  相似文献   

14.
苏童在“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努力挖掘被主流话语遮蔽的民间生存方式。他对质朴、简单的生存伦理和生活方式的书写,使我们在其阴郁的小说世界中,窥见了人性的温暖、晦暗生活里的亮色。苏童延续近三十年的“香椿树街”写作,见证了一个作家从先锋到民间、从逃离到回归、从人性之恶到人性之善、从晦暗到澄明的写作变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心,有的认为是天。立足于《孟子》文本,从时间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应该是天。由于孟子所处的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所以把天作为自己性善论的根据。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成熟过程,即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提高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达成同步同构、相佐相证。在创作晚期云南“抽象抒情”期,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把关爱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作为旨意,体现了强烈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包含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标志着先秦人性的觉醒、理性的高扬.孔子以"仁"为美,以"和"为美的表现形态,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对我国二千多年来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梁启超一方面以现代化为目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以人为核心命题,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人论民族资源,论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问题。他的人学思想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对于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认识中国现代化中人的解放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戈尔丁小说以关注人性和对非人性的独特视角,并通过对象征体系的外化,使之在西方现代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以犀利之笔,在善恶格局中聚焦于非人性;叙述世态人情中人性的缺失;对生死存亡之际的人性恶进行曝光,从而传达其独特的人性观——“人性本恶”。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一生以弘扬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之背景下,积极参与和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阐述了孔子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之异同,对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学之精神价值进行了理性的诠释,从而彰显了孔子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