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育他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十分必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自觉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完善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轫内生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相继而生,不断巩固和发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照历史与现实,本文尝试探讨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相互关系,分析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政治价值,以增强我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模式能够在竞争中提升自信的唯一出路是:在不同模式的竞争中取得相比较的优势,这种相比较优势可以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整体性的比较。中国模式的崛起、热议和争议的深层价值在于:它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层面逐步显现其整体性的优势,从而展示了中国模式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发展道路的自信体现在中国模式证实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多元化的客观存在,否定了单线的历史发展观;理论自信体现在对现代化理论背后的"西方中心论"思维惯势的批驳;制度自信体现在对苏联解体之后所谓"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9,(6):121-124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深入持久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但历史虚无主义不时变换门庭,以"反思、重评"的方式虚无历史,以"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方式虚无历史,以文艺"创新"的方式虚无历史,以"戏说、调侃"的方式虚无历史。其实质是通过所谓的"反思、重评""创新"虚无历史;通过"调侃、戏说"历史,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通过否定革命英雄、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进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编辑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需要树立"平等协商"理念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建立和完善执政党与政协的决策协商制度、人大与政协的立法协商制度、以及政府与政协的决策执行协商制度,这是搞好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需要推进政协协商民主法制化建设,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共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其科学内涵、历史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新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应该正确认识"三个自信"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深刻理解"三个自信"提出的客观必然性,领会提升"三个自信"政治认同感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中国传统文化,亵渎红色革命文化,破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可.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文化自信视野下,以"加强教育、坚定自信"为根本导向,以"抢占阵地、亮出旗帜"为根本任务,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根本遵循,着力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制度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热点研究问题.研究制度自信的整体特征和趋势,有利于学者更好把握制度自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通过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制度自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处理数据后可知:目前制度自信的研究依旧存在以理...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指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习近平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也是最为深层次的自信,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首先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主要包括建立自身话语体系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等.其次阐述了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凭藉,主要体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泉源,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最后阐明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经,即思想引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同时,深入研究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对澄清各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自信源于过去,关乎未来。面向未来,坚定历史自信,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层面出发,道路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指引正确方向,理论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科学指引,制度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确保基础支撑,文化自信为坚定历史自信供给精神力量。从价值维度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科学指南;坚守人民立场永葆党的人民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厚实基底;敢于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纯洁性,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大支撑。从实践角度出发,增进团结统一、共同奋斗,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力量之基;增强斗争精神、防化风险,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活力之源;统筹两个大局、顺势有为,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的精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范围内同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由于这两种制度的同源性、斗争性、并存性和现代性,都必然要求我们从世界大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两种制度的起源、异同、脉络与趋势,了解了这一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对中国"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出台以及该方针政策的实施,才会有更加坚实的理据和自信。  相似文献   

13.
有别于马克思,桑巴特并未沿着美国何时或如何才能转为社会主义的惯常路径,而是反其道提出了"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一百多年来在学界经久不衰且极具历史意涵的宏大命题,形成了所谓"美国例外论"。桑巴特的解说和阐发不仅使其在资本主义研究系谱中占据一席,从而与马克思、韦伯、熊彼特和托尼相提并论,而且对于时人站在今天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亦不无借鉴与裨益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1997年1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大会上,民革中央顺利进行了新老交替,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着搞好政治接班的重大任务,当时担任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的周铁农在谈到如何接好班时说:“搞好政治接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任务,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并保持民革特色。”他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认为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是民革的首要任务。周铁农从1998年初到京赴任至今已整整5年了,他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的职位上做了哪些事?翻阅秘书处的政协工作记录,在率队考察、视察一栏里…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经历了"运动式融入""争鸣式融入"和"生态式融入"三个发展阶段,走过了一条改造适应、平等互鉴、自信自强的发展道路,彰显出"民主—法治—生态"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多次提及"自信"问题:一是德国人对德国现存专制制度的自信,二是黑格尔对自己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自信,三是资产阶级对自己所从事的政治解放道路的自信。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这三个"自信"的批判,以"高卢雄鸡的高鸣"这一借喻向世界昭示了对无产阶级所从事的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的自信。而在对无产阶级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自信中,又蕴含着人类解放的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民革积极响应,先后以联名通电或单独发表声明的方式表示支持和拥护,并在随后的新政协运动中,实现了政治立场和斗争方略的历史性转变,充分显示出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0.
坚定"制度自信"在当前面临着三大矛盾和挑战,即制度理论与制度实践之间的矛盾、制度设计与群众创造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制度之间的矛盾。"制度自信"作为一个问题的产生,是以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为背景,利益分化程度和制度协调程度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两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