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乔国强  陈娴 《江汉论坛》2007,(2):107-110
王尔德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在创作中宣扬"唯美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现代主义的作家.事实并不尽然,王尔德在"理论"与"实践"中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他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秉承了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等理念,实践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精神.本文试从分析比较王尔德与波德莱尔之间的"师承"关系入手,阐述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如何"玩弄"罪孽的并藉此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中,道连走上歧途,最终堕落的原因似乎并不明确。王尔德在对道连的身世做了简要介绍之后就一直强调亨利对道连的催化和影响。而道连是不是就如小说表面所说的,是因为受到亨利诱惑而堕落呢?文章详细深入地分析道连性格的弱点,揭示了造成其堕落的主要原因是道连的问题人格;探究了道连灵魂救赎的不可能性,是源于有可能承担该项责任的画家、西碧尔、海蒂都因对道连无条件地膜拜和顺从而无法承担起该重任。  相似文献   

3.
杨霓 《学术探索》2007,(3):127-130
王尔德提出,在文学创作中,要用"面具"将作者隐藏起来,揭示面具的真理。其《道连.葛雷的画像》深刻地揭示了道德败坏要遭惩罚的真理,无情地讽刺和揭露了道连等主人公戴着面具的罪恶,是一部极富道德教育作用的面具论小说。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围绕着一幅惟妙惟肖的肖像画展开:画家为美少年道连·葛雷画了一幅画像,由此,道连认识到了自己的美,为了永葆青春美貌,道连许诺愿以灵魂为代价,让画像代自己承受岁月的印记.愿望奇迹般地实现了.此后,道连耽于享乐,无恶不作,画像则不断老丑.道连最终忍受不了这种变化,用刀捅向画像,结果死的却是自己.道连变成了老丑的尸体,而画像却青春焕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铁凝小说忏悔意识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晓芳 《云梦学刊》2003,24(2):75-79
铁凝的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忏悔意识。铁凝小说中的姐妹关系中潜藏着个人对另一半自我的审视,罪恶之源潜藏在自己的内心;两性关系侧重于对人类情欲的审视,罪恶表现在失控的欲望冲动,惟有个人的道德自律才是救赎之道;透过母女关系的审视,揭示社会之恶,社会个体要在忏悔与救赎中更新自我。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夏德拉克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在心理上退回到了婴儿的前"镜像阶段"而无法自拔。在其后建构自我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挣扎。本文试从夏德拉克的异化人生与自我建构入手,依托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结合对"语言结构的无意识"的分析,阐析其悲剧人生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8.
韩愈尊儒而好自为辩说,他由孟子推及孔子的尊儒之路崇尚的是儒学的道统。在那儒、释、道并行的时代,韩愈尊儒作为一面思想的旗帜,借助古文得到较多的表现。但在根本上,是力图以仁义为治理天下的方略。所以他猛烈地抨击释、道之学,表现出强盛的气势却只有虚弱的理论。而他儒学思想的建构,以仁义为基石,注重仁义教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在其中寄托了自我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对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及其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其在"他者"文化的观照下的文化震惊和"文化恋母"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0.
荀子《解蔽》的实质是以“己之蔽”解“人之蔽”,他在知识与价值、天道与人道、道与物、认识途径与实践环节、认识前提与目的、认识的无限性与终极性等问题上均暴露了他的认识之蔽。因此,他不但未能解人之蔽,更未能如当前学术界有人所说“发现自我”,而是将自我价值淹没在“圣王”、“群体”的光辉之下,最终造成自我价值的泯灭。  相似文献   

11.
杨霓 《学术探索》2013,(6):129-132
王尔德在人生和作品中表现出许多矛盾面具,引人关注。借用韦尔施对现代审美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到,王尔德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为艺术而艺术地生活”信条和人生艺术化的“为艺术而成为艺术人”信条当作“为艺术而艺术”唯美理论的注释和扩展,通过塑造矛盾面具,进行多重自我建构,体验丰富的艺术人生,使自己的审美追求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在《快乐王子童话集》中无论是从题目的选择,还是语言、结构和情境上都运用了反讽手法。其反讽群像构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人物缩影图,揭示了王尔德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杨霓 《学术探索》2006,(5):112-114
文学界一般都称王尔德是一位唯美主义文学家。笔者认为,他同时还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本文分析了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灵魂》中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在文学作品中对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战国中后期的楚国,继承了前圣之道,并在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屈原的经济思想从"爱民"的角度出发,以"德政"为核心内容,倡导"重义轻利"的流通观与"实有所得"的分配论。纵然,在认识屈原的经济思想中,可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这一思想是社会大变革下经济发展的反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当今经济建设不乏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重物质、轻文化的发展状况为马修.阿诺德提供了广阔的批评空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空间不仅使他在认知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在行为上促使了文学与文化系列评著的问世,在态度上也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化焦虑。正确认识这种批评动机的影响,对理解阿诺德的批评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雪岚 《学术探索》2014,(6):128-132
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乔姆斯基革命"。乔姆斯基对语言使用的创造性的论述,有效地解释了各种新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产生的语言哲学根源。这场革命之所以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乔姆斯基把哲学思考引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问题进行深刻哲学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种探索的背后蕴藏着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从而也使得他的语言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同时,乔姆斯基语言哲学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继承和留存。研究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特质,对于当前中国语言哲学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皎 《阴山学刊》2011,(2):47-51
劳伦斯的巨作《儿子与情人》是以半自传体的形式来描述劳伦斯的早期生活经历以及他和父母之间微妙的关系。从叙事聚焦角度看,《儿子与情人》采用了聚焦转换的手段,也就是说,劳伦斯主要采用零聚焦并适当采用了内聚焦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