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海燕 《江淮论坛》2013,(2):158-164
阿城无可选择地站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带上,他参与"关于中国文化再辨析工程",以其小说,留下与传统文化筋骨相连的深深足印。边缘化的启蒙教育,边缘化的人生经历,成就了阿城小说的一副"边缘之相"。他的小说文本,多是由私密性、无发表目的的"手抄"转化为"铅印"。他不入新时期文坛主流,独具与众不同的"风度":"不焦虑"的风度,"人性之真"的风度,"笔记体"的风度。阿城小说是中国抒情传统古老的"根"绽出的新鲜的"绿"。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早期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郁达夫的《沉沦》的主题经常被解读为爱国主义。在这个文本内部确实存在把爱国主义话语作为一种超级能指的倾向。以此为代表的留学生文学,以及当代的后殖民主义批评都存在这种倾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朔的小说《许爷》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小说的小说,它通过讲述一个留学生故事,质疑了留学生文学中爱国主义话语背后情感的真实性,因而实际上解构了这种故事的主题和文体。通过考察王朔与郁达夫作品之间的对话,结合对当前中国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观察,可以发现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王朔与郁达夫的对话,就不是一个带有偶然性与任意性的建构,而是一种有关中国人新的身份话语模式与旧的话语模式之间的对话,这种新的身份话语模式不但反映了中国人身份意识的变化,而且有可能颠覆留学生文学这种特定的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3.
黄健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8(2):78-82
郁达夫早期(1927年之前)的小说创作中,性观念上的矛盾与信仰的缺失凝聚为作家的死亡焦虑.他通过文学的想象暂时消解了这种焦虑,随之又在寻找英雄的过程中企图超越焦虑的威胁.这些对死亡的思考和书写形成了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死亡意识.它不仅验证着"五四"启蒙语境中知识分子的某种困惑,而且也为郁达夫创作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金春平 《兰州学刊》2014,(12):77-82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的区域特殊性,在文化形态方面,形成了现代文明为主,多元文明共存、碰撞与交汇的特殊文化场域,造成了西部小说作家叙事身份与主体价值的普遍认同障碍,集中表现为"文革"结束之后的"个体价值与政治规约"的叙事焦虑,世纪末以来的"启蒙批判与感性解放"的叙事焦虑,以及21世纪以来的"地域边缘与话语中心"的叙事焦虑。西部作家的主体性叙事身份焦虑,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语境当中主体性建设的典型镜像,也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性理念在"反思和超越"层面的论战式美学批判实践。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21,(1):29-37
郁达夫留日小说在显性层面贬抑传统中国,又在象征、隐喻、寓言的层面颂扬传统中国,将其作为对抗西方文明、克服身份危机的文化策略。其主人公歆羡西方文明又为西方文明所否定,由民族屈辱感获得民族自觉,使得主人公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从分裂走向统一,破除了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发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以往的研究将郁达夫的留日小说看作东方主义叙事,固然有助于说明郁达夫的文化倾向,却将其认同危机简化为东方主义心态,消除了反抗的可能性和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12):168-170
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投注到郁达夫身上时,其不可忽略的两点就是其自叙情结和“零余者”。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质点上的一定联结,这一联结透过表层的文本表述进行着深层次的暗合和渗透。“零余者”形象于此亦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包容性。这其中作者本人的忧郁天性和文学禀赋与彼时的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的碰撞和整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质素。这一质素通过作家的过滤和组接投射到文本中时,文化的意蕴就显得突出和重要起来。本文作者力图在文化这一层面上通过对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及其潜性因子的透视和梳理,洞悉郁达夫小说具有的显隐两方面的文化内涵,阐释文本内外作者与“零余者”之间薄发出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7.
对郁达夫若干小说的文本分析,可以深入地揭示作者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弱者心态”,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对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进行扼要分析,能够对其作文化意义上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8.
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申洁玲关于郁达夫和日本的关系,历来已颇有些研究,或者将他作为抗日义士来纪念,或者探寻他的小说和日本私小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通过细读郁达夫的小说,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并探讨性别在其中的意义。对于一个以...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有拯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但是因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们屡遭挫败,在理想破灭后,他们逐渐沉沦。忧郁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特征,表现为孤独意识和自伤自悼;其忧郁、感伤包含着很多焦虑的成分;由于长期的焦虑导致绝望;绝望至极,就会走向自弃。忧郁、焦虑、绝望和自弃共同构成郁达夫小说的沉沦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彭红卫 《云梦学刊》2006,27(3):42-45
从屈赋文本探寻屈原持续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屈原死因的关联,可以发现,屈原赍志以殁是历史必然条件下其人格合乎逻辑的推衍,与他长期的身份焦虑和文化焦虑体验密切相关。在高贵的出身、曾经的政治辉煌和悲惨的疏放命运的紧张对峙中,在感性的楚巫文化和理性的华夏史官文化的激烈碰撞下,焦虑带来了压抑,其人格也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与西方人本主义刘光宇一在郁达夫总计44篇(部)小说中,表现人的生、死之苦,始终是他选择的创作主题。主人公都是生活在时代桎梏下呻吟的"时代儿"。他们反复诉说的是精神之苦、生计之穷和病的折磨。留日学子只有微薄的官费,摆在作家、编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郁达夫小说语言体式入手,对郁达夫小说语言的文体构成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探讨了他小说中占主体地位的语言样式,并从功能角度对这些语言样式做出了分析,认为这些语体样式的采用和郁达夫旧体诗表达之间有着文体写作上的承接关系,是郁达夫在白话小说文体上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郁达夫小说语言体式入手,对郁达夫小说语言的文体构成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探讨了他小说中占主体地位的语言样式,并从功能角度对这些语言样式做出了分析,认为这些语体样式的采用和郁达夫旧体诗表达之间有着文体写作上的承接关系,是郁达夫在白话小说文体上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14.
王秀娟 《南方论刊》2010,(3):95-95,99
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多有救国救民的抱负,但是因为社会的腐败,他们屡遭挫败理想幻灭,逐渐沉沦自暴自弃。忧郁沉沦是他们最主要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绝望和自弃,孤独意识和自伤自悼阶梯式构成郁达夫小说的沉沦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高雪晓 《河北学刊》2001,21(3):56-59
郁达夫有着肺病的郁结,内心却充溢着旷世的才学与英雄的豪情.他渴望如古代士大夫一般拥有如花美眷、红袖添香成就才子梦,无奈乱世求生,最终落得家毁人亡.郁达夫及其小说文本潜隐着一股不可遏止的将生命化入虚无的宿命追求,且在人生的旋涡中上演了一出极为惨烈、令人心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运用翻译文化研究派、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等理论,对译者的身份嬗变和身份定位研究表明,译者文化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则从传统译论中的"隐身人""、奴仆""、模仿者"、"舌人"和"传声筒"成为了源语文本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和"吞噬者"。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在自叙传中呈示出真实与虚构交织难辨的特征,受日本私小说真实观念的影响,他将之移植到中国遭遇到特殊的技术难度,与他摆荡在作者、读者身份之间的忏悔录心理机制有关,以致他在自叙传写作中产生真实与虚构物我两忘的幻觉,并使序跋承担起自辩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喜福会》研究虽然成果很多,但多集中于冲突和身份等问题,呈现较为单一的文化政治批评。本文拟从文本和阐释群体两极,分析其中原由。不管是小说的框架寓言,还是小说本身,都反反复复集中于母女冲突,而一代移民母亲体现中国文化,二代移民女儿体现西方文化,因此,母女冲突实质为东西文化冲突,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冲突、文化身份成为文本极为突显的"内容存储",多视角的叙事策略使冲突进一步加强,强烈召唤读者解读其文化冲突和身份问题。同时,当前的多元文化潮流以及以政治批判为特征的后现代大环境使"阐释集体"具有文化冲突、政治批评的期待视域,该期待视域自然响应文本召唤,由此,产生《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他》描写了一个被父母和家庭抛弃的美国南方孩子.这个孩子始终被称为“他”,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小说中“他”的无名状态意味着个体被剥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而小说结尾处“他”被送往县救济院则意味着“他”既遭受了老南方的否定,又遭受了新南方的抛弃,“他”陷入到被历史与现实双重抛弃的处境之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南方女作家,波特在《他》中表达了南北战争战败后美国南方人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他》中那个无名的孩子正是波特这一代新南方人对于自我身份焦虑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20.
冯雪峰在《郁达夫著作编目》(见《新文学史料》第一辑)中,关于郁达夫的《小说论》一书的初版,说成是一九二九年。至于何时成书,没有提及。《小说论》究竟何时所著?它的初版究竟在何时?弄清这两点,对于郁达夫的研究工作,不无帮助。郁达夫在他的《小说论》第一章《现代的小说》中说:“新文学运动起来以后,五六年来,翻译西洋的小说及关于小说的论著者日多,我们才知道看小说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