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翁万达从嘉靖二十三年到二十八年任宣、大总督,为时整五年。他承担着防御鞑靼部俺答入侵的重任,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种种原因,他的通贡互市的主张未能实现。到了隆庆五年(1571),明政府与俺答终于达成了通贡互市协议,使汉蒙两族之间在边境地区维持了一段相对的和平时期。分析翁氏通贡互市的主张,认识其正确性和不能实现的原因及其影响,应该说对于全面正确评价翁万达的事功和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政府与右翼蒙古首领俺答汗达成了著名的“隆庆和议”,自此结束了明初以来长达两百多年的对争局面。之后双方的“通贡互市”,更进一步促进和发展了蒙汉两族人民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在蒙汉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穆宗大阅与俺答封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穆宗在位的六年中,在边务方面,有三件颇有影响的大事,其一是用边臣,指隆庆初年对大臣,特别是对守边督抚大臣的信任;其二是大阅,指隆庆三年(1569)九月,明穆宗在北京举行阅兵,检阅京军;其三是俺答封贡,指隆庆五年三月,明政府册封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从此双方通贡互市。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几件大事背景、概况的叙述,探求嘉靖、隆庆朝与北方蒙古族的关系。有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历史的回顾——明朝北边紧张局势的形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有分有合,有胜有负,可是彼此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及互相依赖和不可分割的倾向却日趋加强了。蒙古族是我国北方较大的少数民族,在明以前近一百年的时间内,曾建立过统辖整个中国的元朝,对祖国的历史做出重  相似文献   

4.
永乐时期,明成祖顺应蒙汉交流的历史大趋,改变洪武朝与蒙古等少数民族之间贸易限制政策,推行明蒙之间的通贡互市政策。一方面,重新建立和发展与蒙古诸部的朝贡关系;另一方面,择明蒙交界近边之地开设马市,允许蒙古部落与明朝互市贸易、交换,并对其加强管理。这些措施,尽管因受明蒙政治关系的影响而存在一些局限,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之前明蒙间冲突对抗的复杂关系,为开启明代蒙汉民族"通好"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初西北七卫的建署与哈密的地位元朝灭亡后,西域分裂,吐鲁番、库车迤西迤南为察合台汗国后裔所据;天山迤北迤东为蒙古瓦剌部领地;罗布淖尔(罗布泊)地区为撒里畏吾儿人所据;哈密则处于元威武王纳忽里统治之下。洪武五年,明朝平定河西,在肃州(酒泉)设镇驻守,明朝声威远播西域。在这种形势下,西域地区各民族便渐渐向明朝靠拢,与明朝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洪武七年,撒里畏吾儿安定王卜烟帖木儿来贡,明廷将其部属依地域分为阿端、阿真、苦先、帖里四部,各颁铜印,准其分别入贡。次年设安定、阿端二卫统其四部。安定卫大约  相似文献   

6.
明蒙"封贡互市"协议之所以能结束明蒙双方长期对抗局面,有效地促进双方经济社会发展,从"合约相关者剩余"的视角看,是因为"封贡互市"协议为明朝政府、蒙古俺答政权、明朝人民和蒙古人民四大利益相关者创造了剩余。而"封贡互市"协议有效的边界条件,是明朝在边境的军事实力超过或者至少相当于蒙古。  相似文献   

7.
明朝嘉靖时期,蒙汉两族统治者的关系颇为紧张,战争频繁,蒙古铁骑“扰我疆场,迄无宁岁.”明朝军队也不时深入漠北,“捣巢”、“赶马”、烧荒”,骚扰蒙古后方.嘉靖遥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又一次率军南下,兵临北京城下,明廷处于危急状态.这一年是庚戌年,故史称这一事件为“庚戌之变”.关于这一事变,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不少同志仅仅把它作为明朝腐败政治的一个苦果来认识;也  相似文献   

8.
从16世纪伊始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靼鞑蒙古)以亦不剌、阿尔多厮(即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我们则称之为西海蒙古。西海蒙古的活动是整个蒙古历史及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海蒙古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四年(1570)九月,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到明朝北边败胡堡投降的事件是使当时明朝与蒙古,特别是与俺答汗的关系发生巨大转变的起因。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我国和田清、青木富太郎已研究了。①可是在最近,对这一事件不得不从根本上进行再研究。《俺答汗传》的公开出版,②在明代蒙古史研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其校注者内蒙古社会科  相似文献   

10.
一、前  言自古以来 ,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兴亡的历代游牧民族中一直就有从中原逃难或被俘虏的汉人活跃的现象。不论是从元朝退出中原到漠南蒙古归附清朝时期 ,还是俺答汗(altanqaγan) ① 经营右翼蒙古时期 ,以土默特平原为中心这种从中原逃难或被俘虏的汉人数量逐渐增多 ,出现了被称为“板升”(bayising)的聚居地 ,他们的活动也变得非常活跃。然而 ,当探讨俺答汗强盛时期的蒙古与明朝的关系时 ,重大的转折点应该 1 571 (隆庆五年 )年的隆庆和议。隆庆和议之后 ,右翼蒙古和明朝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朝贡和贸易 ,右翼蒙古贵族对明朝的大规模进…  相似文献   

11.
俺答汗是明代蒙古土默特部的领袖,他对明代蒙汉关系、蒙藏关系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俺答汗的努力经营下,土默川、青海得到了开发,那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也是在俺答汗的不懈努力下,他领导的蒙古诸部与明朝之间实现了"俺答封贡",与藏传佛教之间结成神圣联盟。  相似文献   

12.
明隆庆五年(1571),明朝和蒙古右翼之间达成了“隆庆和议”,从而结束了明蒙之间二百多年的对争状态,开启了双方和平互市的局面,“隆庆和议”遂成为明蒙关系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隆庆和议”的过程中,张居正悉心指授王崇古和方逢时等以“把汉那吉事件”为契机,通过书牍来往和奏疏沟通朝廷与边镇的关系,密切注视和分析蒙古右翼各部的动向,周密策划与部署,最终实现了“俺答封贡”。在“隆庆和议”的过程中,张居正是主要策划人,是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改革之前,周边民族形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北方,虽然蒙古察哈尔等部频年侵扰,但随着俺答封贡的实现,明蒙关系趋于缓和,蒙古诸部"臣服"明廷,贡市不绝。在辽东,女真王杲部逐渐兴起,连年入掠,成为明朝民族关系中的新问题。在南方,嘉、隆以来少数民族的叛乱与反抗斗争并未全息,但同时各少数民族土司长官仍然定期进贡。凡此,都要求张居正改革集团顺应民族形势之变化,因地制宜地推行相应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4.
从16世纪初叶伊始的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鞑靼蒙古)以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役属诸番,令其交纳“添巴”,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  相似文献   

15.
明初一百余年间,未有蒙古势力进入青海。1510年,达延汗统兵讨伐右翼封建主反叛,遂有亦不刺等部蒙古势力陆续逃入青海,后遭明军及右翼济农打击追歼,这些蒙古势力或降或散或敛众自保。1559年以后,右翼土默特等部蒙古势力,先后三次大规模进入并长期占据了青海。1598年以后,青海各部蒙古势力在明军沉重打击下,逐渐衰微下去。文中系统分析、考证了入据青海蒙古各部各支的隶属关系、世系正误、势力消长,以及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一五五○年,(明嘉靖帝二十九年),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蒙古俺答汗率兵“进犯京师”的事件。因这年是庚戌年,故史称“庚戌之变”。本文试就这次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浅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5世纪初期,瓦剌(亦称西部蒙古)势力强大起来后,即与明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生着重要关系,构成为西北民族关系的特殊局面。首先是对丝绸之路要道——哈密的争夺,双方经过三十多年的反复较量,明朝政府苦心经营的哈密、沙州、罕东、赤斤蒙古诸卫地区,落入了瓦剌之手。其次,虽在关系紧张时期,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也仍然不断。瓦剌首领及其大小头目既接受明王朝封官授赐,又贡使“络绎于道,驼马迭贡于廷”,联系密切,蒙、汉等各民族间的民间贸易更是往来不断  相似文献   

18.
孔见 《中华魂》2012,(19):58-58
年少时读过于谦的《石灰吟》,至今难以忘怀:"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明志砥行的诗在明史中,于谦是位刚正不阿、清廉为民的一代名臣。他虽立志报效国家,无奈当朝的英宗皇帝昏庸无能,重用奸臣,终于酿成大祸。公元1449年(明正统14年),北方瓦剌部(瓦剌是明代对两部蒙古各部的称谓)首领也先率军南下大举进攻,明50万军队竟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时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调集重兵,  相似文献   

19.
明初西域除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两个势力强大的帝国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地面”,学界对诸“地面”则鲜有涉猎.洪武永乐时期,与明朝关系相对密切的当是在东察合台汗国控制下的土鲁番、哈刺火州、柳城和于阗等.这一时期,瓦刺进入西域,并与东察合台汗国展开了角逐,瓦剌在西域地区的兴衰变化不仅对当时西域局势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以后西域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察克喇瓦尔第阿拉坦汗传》(以下简称《阿拉坦汗传》)是16世纪——17世纪蒙古历史诸文献之一。此书主要记述了16世纪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汉文史料中称为俺答)一生的业绩,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传记体蒙古文历史和文学名著。《阿拉坦汗传》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尤其是右翼三万户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