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允许通贡互市,历史上称之为“俺答封贡”。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探究这一历史事件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民族友好和民族团结是有积极意义的。 1 元朝灭亡后,元室后裔及一部分蒙古贵族退据蒙古高原和东北等地,继续统治当地的蒙汉各族人民。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明军多次北伐,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才彻底击溃了故元势力。从此蒙古族陷入分裂的局面,形成了兀良哈、鞑靼、瓦剌三大部。明朝前期,明廷与蒙古各部之间虽发生过武装冲突,但蒙古各部的首领都接受明廷的册封,明廷则允许通贡互市,双方基本上保持了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明朝中期,瓦剌势力强大,一度统一了蒙古各部。后来,瓦刺衰弱,东面的鞑靼乘机兴起。明  相似文献   

2.
青海藏族原分布于青海湖地区、长江源头和黄河上游北岸一带。公元十六世纪(明代中叶),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占据环湖水草丰美地区,以今海北、海南、黄南及海西地区为基地。青海湖周围及黄河北岸各地的藏族部落,大多被迫迁往黄河以南,统受东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及其后来的土默特蒙古诸部的役属。明末清初,西蒙古和硕特部移牧青海,消灭了土默特诸部及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的势力,青海藏族又为和硕特部役属。清政府默认了蒙古族对广大藏区直接统治的既成事实。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定了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后,根据“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才将藏族部落划归内  相似文献   

3.
论右翼势力在20世纪末日本社会逐渐右倾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右翼势力在二战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后 ,逐渐崛起 ,现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并开始对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右翼势力通过著书立说向日本国民灌输右翼思想 ,使国民意识和社会舆论日益右倾化 ,导致整个社会思潮的右倾化。另外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右翼分子大量进入各级政府和议会 ,有的已成为内阁官员和国会议员 ,他们和社会上的右翼势力遥相呼应 ,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日本政府在内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上的决策 ,导致日本政治的日益右倾化  相似文献   

4.
1656年,统一青藏高原的原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去世以降,青海蒙古各部便失去了统一的约束力,诸子相互独立割据。不久,有些青海蒙古部众,即“频犯内地,劫夺马牛”,拒阻官兵。甚至“率领番彝,威胁抢掠”。当然这些举动,在当时还是少数个别人干的,  相似文献   

5.
和硕特蒙古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驻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据不少史籍记载,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七世纪前期,卫拉特蒙古由于内外各种矛盾斗争的日益尖锐,社会陷入长期动荡不安,最后导致了卫拉特蒙古内部的分裂。1637年,继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中下游之后,和硕特部又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大部南下青海,袭杀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击败四万部众,占据其地,分部駐牧。随后又于1639年出兵喀木(即原西康地区),经过一年奋战,征服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及其反佛势力。1641年顾实汗进军西藏,平定藏巴汗。到1642年,青康藏地区大部已处于顾实汗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6.
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尔是18世纪在青藏高原享有盛名的大学者。对他的族属及其出生地问题,学界尚无定论。该文在考证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认定益西班觉尔是青海蒙古巴特德部落人,出生于青海和硕特右翼部政治活动中心托勒地区,即令责德县河东乡之南的贡巴寺附近。其父亲是著名的四卫拉特巴特德部贵族多尔吉扎西,母亲是卫拉特准噶尔部人扎新措。  相似文献   

7.
日本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23日,日本右翼分子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否认南京大屠杀,歪曲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在进入新千年之际,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跳出来再次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掀起逆流浊浪,否定侵华历史绝不是偶然的.历史上日本的对外扩张性、二战后军国主义势力未被彻底肃清、右翼势力得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依然存在、缺乏对后代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政治上的右倾化等,是右翼势力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是日本新法西斯主义思潮及其活动更趋活跃的具体体现,是日本右翼势力旨在进行所谓“政治总决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一、前  言自古以来 ,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兴亡的历代游牧民族中一直就有从中原逃难或被俘虏的汉人活跃的现象。不论是从元朝退出中原到漠南蒙古归附清朝时期 ,还是俺答汗(altanqaγan) ① 经营右翼蒙古时期 ,以土默特平原为中心这种从中原逃难或被俘虏的汉人数量逐渐增多 ,出现了被称为“板升”(bayising)的聚居地 ,他们的活动也变得非常活跃。然而 ,当探讨俺答汗强盛时期的蒙古与明朝的关系时 ,重大的转折点应该 1 571 (隆庆五年 )年的隆庆和议。隆庆和议之后 ,右翼蒙古和明朝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朝贡和贸易 ,右翼蒙古贵族对明朝的大规模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国际上冷战体制的结束,日本社会日益保守化、右倾化,右翼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右翼的思想主张在日本越来越有市场,从而导致教育界、文化界的右翼力量逐渐兴起和发展。本文就这一历史现象发生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16世纪伊始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靼鞑蒙古)以亦不剌、阿尔多厮(即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我们则称之为西海蒙古。西海蒙古的活动是整个蒙古历史及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海蒙古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元代西藏政教合一制的初步形成 13世纪前半期,蒙古势力在北方草原崛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仅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而且积极对外扩张,其势力已深入到与西藏邻界的甘肃、青海。1236年蒙古军队进据陇、蜀,这样,整个西藏外围从东至北便处于蒙古人的重兵包围之下,征服西藏已是势在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12.
外蒙古喀尔喀和1634年被满族征服的内蒙古各部相比,直到1688年因受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入侵而归降清朝的五十多年间,在漠北地区还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进入十七世纪以后,俄国频繁地出入于西伯利亚,刚过了五十年,就同清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资产阶级右翼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其政治思想基本上代表了五四以来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的观点和理想。因此,研究张君劢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间势力的思想发展,乃至五四以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二、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及各教派上层人物利用宗教相互争权的斗争 (1)关于萨迦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权和萨迦与止贡派之间的战争 公元1189年(藏历第三甲子之已酉),蒙古汗王成吉思汗(,1155——1227)统一蒙古各部以后,逐步向亚洲中部、西部和欧洲东部发起远征战争,首先制伏了外围的侵略势力,然后才在中国国内发动了统一的战争,除西夏(原注:藏史称“”)、南宋和金国(,原注:满洲国)之外,统治了国内大部分地区。成吉思汗利用当时在西藏境内各个教派,各个政治势力尚未统一的时机,于公元1206年(藏历第三甲子之丙寅)派兵入卫藏。卫藏、阿里等地首领,未敢抵御,全部归顺。于是蒙古和萨迦喇嘛遂有了初步联系。并且从卫藏地方把佛像和不少经卷带往蒙古地区,开始宏扬佛  相似文献   

15.
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的内涵赯吉思一青海蒙古族的形成与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一段极复杂而又极不稳定的历史过程。虽然说青海蒙古族从13世纪的20年代到ZO世纪40年代,前后有7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创造青海蒙古族文学艺术的是17世纪30年代固始汗率其部众移居青...  相似文献   

16.
《察克喇瓦尔第阿拉坦汗传》(以下简称《阿拉坦汗传》)是16世纪——17世纪蒙古历史诸文献之一。此书主要记述了16世纪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汉文史料中称为俺答)一生的业绩,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传记体蒙古文历史和文学名著。《阿拉坦汗传》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尤其是右翼三万户政  相似文献   

17.
从16世纪初叶伊始的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鞑靼蒙古)以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役属诸番,令其交纳“添巴”,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  相似文献   

18.
游牧经济对古代蒙古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在蒙古民族经济发展史上起着主导作用。但统一前的蒙古草原诸部由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差异,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以后对蒙古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对蒙古汗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蒙古汗国的强盛和蒙古民族的繁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蒙古族的藏化现象,值得关注。由历史文献出发,检视元代乃至现代青海蒙古族军事、政治、经济与宗教势力的消长;以人类学理论的同化概念,辅以作者田野调查成果,探讨青海河南蒙古族的语言、宗教、服饰、饮食与婚姻家庭形式等现象,回馈比对西方对中国境內汉化的论述,可看出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条件与政治社会因素交互的作用下,族群间接触的结果,突显着弱势少数民族求取生存策略的考量。  相似文献   

20.
一、右翼喀尔喀内讧 1662年,已与满清王朝结盟的外喀尔喀右翼蒙古发生内讧,喀尔喀左翼蒙古封建主出面干涉,又造成了两翼喀尔喀之间的不和,内部纷争开始加剧。1668年,刚刚取得卫拉特领导地位的准噶尔汗噶尔丹率兵趁机侵入其东邻,喀尔喀蒙古封建主迫不得已逃入内蒙古境内寻求清王朝的保护。至此,满清统治者才突然感到自己已处于外喀尔喀蒙古保护者的地位。之后,康熙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