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青海蒙古族当代小说创作主题为主线,在阐述20世纪80年代青海蒙古族小说创作基本概貌的基础上,总结得失,并对青海蒙古族当代小说创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青海蒙古族的由来、发展以及衰落的历史作了考察。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元、明、清以来,陆续从内蒙、新疆等地迁移而来的。经过明朝的军事打击和清朝罗卜藏丹津的反清失败,再加上频繁的疫灾、酷吏和兵乱的袭击,20世纪初,青海蒙古族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3.
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旗制度是明清到民国时期在我国蒙古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权组织形式,青海蒙古族地区也实行了这一形式。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其内在的原因,但青海蒙古族所处的以牧为主的生态环境与以地域为本的盟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相适应性,最终成为青海蒙古族社会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谜语是在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土壤里滋长出来的艺术鲜花。它直接反映着蒙古族人民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因而,研究蒙古族谜语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蒙古族谜语,它首先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孕育成型,尔后经过文人的搜集整理,才开始用文字记载和创作。如果我们把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之间问世的蒙古族民间叙事诗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产斗争、社会交往的经验总结 ,也是其智慧的结晶 ,其中有许多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理。青海蒙古族谚语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思想内涵和结构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了青海蒙古族谚语的类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6.
民歌是蒙古族心理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分析了青海蒙古族民歌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考察青海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蒙古语言不但是蒙古族人民的交际工具,而且是蒙古族文化、历史的载体。它的语法结构、语义构成、语义演变等都表现着特定的文化蕴涵,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新疆阿勒泰等地区的一部分哈萨克族迁徙青海,为了生存他们备受艰辛,到了21世纪,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迁。青海哈萨克族在社会、经济、文化取得质的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积极调适。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青海蒙古族婚姻家庭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社会转型期青海蒙古族家庭婚姻价值观进行的调查分析,旨在使人们了解蒙古族家庭婚姻价值观变化的轨迹及影响价值观变化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居住在青海以及整个青藏高原的蒙古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部落迁入的。青海蒙古族,据一九八二年普查,人口五万多,约占全国蒙古族总人口的1.4%。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小聚居、大散居于省内各州县,形成同其他兄弟民族杂居相处的局面。目前主要聚居区有:海西州的都兰、乌兰、德令哈、格尔木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祁连等县的一些地方;散居区有西宁、果洛州、玉树州、海南州及东部农业区各县。大多数蒙古族居于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少数居于半农半牧区或零散居于东部农业区,从事农牧兼营或纯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传统的伦理思想贯穿于蒙古历史的始终,然而蒙古族是马背民族,是动荡的民族,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成吉思罕崇拜及黄金家族正统观”、“忠君与忠实”、“妇女地位”、“英雄气质”、“尊师重教”等五个方面论述蒙古族传统的伦理思想的同时,也论述了藏传佛教,即黄教在这五个方面的影响,从而突出了15—117世纪蒙古族伦理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论及的蒙古,包括内外蒙古地区,当时均属中国版图之内。在蒙古问题上,孙中山表现出坚定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和主张,这主要体现在:孙中山关注蒙古形势,反对沙俄对蒙古地区的侵略;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得到了蒙古民族的积极响应;孙中山热切期盼蒙古民族的兴旺发达,希望在“五族共和”的旗帜下,蒙古地区进入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恢复古老蒙古民族的骄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外蒙古和内蒙古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政治走势不同。但是,孙中山的思想,对蒙古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当今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海河南县蒙古族服饰的变化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文章通过特定的民族服饰语言,揭示了河南蒙古服饰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我对历史这门学问,一窍不通。只因在学习、搜集、整理、研究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中,需要了解些该地区蒙古族的历史,便利用近三年的业余时间,查阅了一百多种有关汉蒙图书资料,遂编写了这部《袭位表》。初稿于一九七八年春完成,不久,得到内蒙古一位研究蒙古史的同志给的一本《蒙古史参考资料之一——蒙古汗与王公世系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地方。绝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都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兼通汉语,青海省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藏语,新疆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维吾尔语,还有少数蒙古族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而转用了其他民族语言。 蒙古语言文字不但是蒙古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省  相似文献   

16.
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对于清朝不许他干予西藏的控制权和族内混乱方面的规定深感不满,遂掀起叛乱。这次叛乱的结果,不仅加强了清朝对青海以及包括喀木(康区)在内的藏族地区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成为该地区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30-40年代哈萨克人自北新疆大规模东迁至蒙古国西部、中国甘肃西北以及青海柴达木地区,最终形成了祁连山南北哈萨克人游牧居住之格局。入迁青海的哈萨克人与柴达木地区原居住民族、马步芳地方政权之间的周旋始终伴随在其迁移历程中。通过流传的已有文字文本及现居住在北新疆各地与柴达木地区亲历迁移过程的哈萨克、蒙古人士之口述文本,可清晰体察到:族性在历史记忆中扮演着强大的决定性力量,记忆的拾回、传述、策略性失忆(记忆)无不是在族性的规制下进行的文本制造。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蒙古族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着13世纪至今的悠久历史及文化,其艺术更是当今学者颇为关注的历史遗产。其中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作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所反应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如:民族的历史文化、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杰出的英雄人物、重大的社会事件,甚至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礼仪等等在叙事民歌中都有鲜明生动地体现。特别是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本文主要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来试图研究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蒙古族的藏化现象,值得关注。由历史文献出发,检视元代乃至现代青海蒙古族军事、政治、经济与宗教势力的消长;以人类学理论的同化概念,辅以作者田野调查成果,探讨青海河南蒙古族的语言、宗教、服饰、饮食与婚姻家庭形式等现象,回馈比对西方对中国境內汉化的论述,可看出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条件与政治社会因素交互的作用下,族群间接触的结果,突显着弱势少数民族求取生存策略的考量。  相似文献   

20.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蒙古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本文就解放前青海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作一简要介绍。 青海蒙古族的配偶制度一般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不娶妾,同姓不通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不通婚,并列为一种神圣的禁律。这种习俗可溯源到母系氏族制时期的氏族外婚制,姐妹女的子属于同一氏族,所以在禁婚之列。同时严格实行阶级内婚制,一般都要考虑门当户对,王公的姑娘不嫁平民,但王公富户若看中贫民家相貌出众的姑娘,则以微薄的彩礼,即可娶为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