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政策分析与模型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蕾 《统计教育》2005,(9):38-40
建国55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的收入分配关系和分配格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伴随着一系列消费政策的出台,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以1983-2002年这二十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说明消费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应用相应的统计模型给予说明和检验。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阶段划分1.阶段划分建国55年来,由于消费政策的变化,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解…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经济衰退,居民对经济预期谨慎的条件下,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改善对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文章以理性预期消费函数为基础,设定居民消费函数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Blundell和Bond(1998)提出的系统广义矩滚动样本估计,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采用面板分位数估计方法从地区和收入组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异质性。笔者在杭斌(2011)推导的习惯形成消费函数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9个省份2006~2009年各收入组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1)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地区和收入组之间的异质性较为明显;(2)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示范效应;(3)中产阶级存在较为明显的消费习惯行为。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大陆28个省、直辖市2005-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内容和收入来源项目面板数据为对象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该动态面板模型的GMM(广义矩方法)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在衣着消费支出和杂项商品及服务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消费习惯,在食品、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居住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消费习惯;GMM估计结果同时反映了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镇居民各部分消费支出的影响情况,该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来源对居民各部分消费行为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结构突变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理性预期消费函数为基础,设定了具有结构突变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Wachter(2004)内生结构突变检验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结构突变进行检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中国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在1999年发生结构性变化,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中国政府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对于改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结构,刺激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确定分析模型及计算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构建需求理论模型时,普遍地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是在收入和价格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本文采用了线性支出系统(LES)和扩展性支出系统(ELES),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替代消费总支出,从而使线性系统中的边际预算比转化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模型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北京市城镇居民手机消费的微观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心理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变革时期,消费结构与消费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微观基础,对更好地研究消费行为十分重要。文章利用近微观计量经济学,分析了消费者时尚耐用品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8.
利用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生命周期假说的推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并不完全符合生命周期假说的预期;其中城镇居民在其生命周期的早期确实有着较高的消费倾向,而在随后一段时间也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在退休前阶段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会较高,而处在退休后生命周期晚期的城镇居民则有着较低的狭义边际消费倾向(不包括医疗和教育支出)和较高的广义边际消费倾向(tg括医疗和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文轩 《统计研究》2010,27(8):66-73
 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以西方消费理论为基础,对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在相临期间消费关联性、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稳定性这四个方面。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它表明需要采取城乡有别的消费政策,刺激城镇居民消费的重点应当是通过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关键则应该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消费行为、促进农民消费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一、收入预期 收入预期是指居民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与经验对可支配收入的事前估计、判断.目前在我国,收入预期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随着我国分配体制的改变,城镇居民固定收入增长缓慢,而暂时性收入变化较大,居民不得不结合固定收入与暂时性收入来预期收入的变化,并根据收入预期安排消费支出.(2)我国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收入预期的原有基础,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导致现期消费需求下降.(3)宏观经济环境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人们将调整其收入预期.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会下降,那将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反,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上升,则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4)居民实际收入的低幅增长使居民收入预期呈下降趋势.1995年-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均处于5%-6%左右,这与GDP增长相比,处于低位徘徊.由于居民收入预期降低,迫使居民放弃高收入幻觉消费,因而消费更加理性化.(5)我国与收入、消费有关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将影响到居民收入预期的变化,从而带动或抑制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四川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行为更加理性。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消费结构层次不高,自给性消费还占较大比重。分析我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动情况,不仅可以更客观地认识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而且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杭斌  郭香俊 《统计研究》2009,26(3):38-43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消费的影响,结论是: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从而各期消费的效用是相互关联的。2.习惯形成参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即习惯形成下的消费行为类似于谨慎导致的消费行为。3.另一方面,较高的储蓄率也增强了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消费的惯性越强,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小。随后本文把习惯形成和缓冲储备储蓄理论结合在一起,利用1997-2007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都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5年和2010年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结构的截面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进行定量和比较分析,并在该模型框架下考察当前上海城镇居民对各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需求支出、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分析上海城镇居民消费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中国居民食品消费行为的异质性,文章建立了食品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在分位数回归模型基础上,不仅讨论了回归系数大小,而且对食品消费支出的条件密度进行预测,进而构造了一个反事实分布.通过回归系数大小与系数约束检验,认为不同消费层次的居民自发消费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都不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反事实分布,结果表明:如果农村居民拥有城镇居民收入,其食品消费支出水平有可能甚至比城镇居民还高,并且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5.
理性习惯偏好与居民消费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杭斌 《统计研究》2011,28(3):23-2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习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一个家庭当年消费的数量和上一年相同,其幸福感就会打折扣;另一方面,消费还具有外部性,如果与他人相比自己的消费水平降低了,消费者的效用也会受到损失。因此,理性消费者的决策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仅仅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利用1978-2008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的习惯偏好与制度环境有关。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1990前中国城镇居民的习惯偏好具有明显的“短视”特征。1990-2008年的估计结果则支持了理性习惯形成假设。即内部习惯形成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并且消费攀比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世代交叠跨期最优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之间的理论模型,运用山东省城镇居民1992-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协整、误差修正及VAR模型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实际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方面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是居民实际消费行为变化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与山东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负相关;人口年龄结构与各类消费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的大小和方向有差异.老龄化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率正相关,与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消费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陈丽虹 《统计与决策》2012,(18):123-126
在对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进行介绍的前提下,运用一种加总处理办法求得相关参数。运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相关数据,对八类消费品的保障支出和可支配余额的边际消费参数进行测算;利用弹性利率分析了八类商品中的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对我国城镇居民未来消费结构进行了预测并总结。  相似文献   

18.
任蕴 《统计研究》1991,8(5):21-28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和产品的结构等因素,另一方面,它也对生产力发展、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变化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了解、研究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模式及其演变规律,对于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支出结构,使其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纵的方面——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演变的特点和成因,及横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根据实际统计资料,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1993~2002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对边际消费倾向、价格弹性等进行量化分析;同时运用生命周期假说宏观消费函数模型估计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在此基础上对"十五"后三年城镇居民消费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风险,江苏迅速出台政策,投资在半年内成为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分析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将影响江苏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归纳为收入分配、消费环境、人口结构和心理预期四个方面因素.为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特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稳定居民收支预期,优化供给结构,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