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敦煌本《文选注》包括两部分。一为日本东京细川氏永青文库藏一轴敦煌本《文选注》写卷,该文库1965年4月影印出版,并附有神田喜一郎的《解说》。该卷存236行,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部曲文》,钟会《檄蜀文》和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之注文。另一为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轴与永青文库所藏非常相似的敦煌本《文选注》写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收录。该卷存220行,也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袜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孔德璋《北山移文》之注文。敦煌本《文选注》为今天的文选学、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敦煌本《文选注》的释读,特别是对其俗字、疑难疑义的字词的准确释读与考辨,将有助于学术界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料进行专题研究。这里仅就敦煌本《文选注》中几则疑难疑义字词试作考辨,以补学者对敦煌本《文选注》释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金毓黻撰写的《中国史学史》,可以视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此书甫一出版,各种褒贬之词纷至沓来,影响及于今日。赞誉者将其称为"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史学史的著述",批评者指责此书不明"史学之义",甚至还有学人据此质疑史学史的学科价值。回溯金毓黻的学术脉络,他以记注与撰述来区分史料、史著,认定中国旧史皆为撰写新通史的材料。这种学术理念与当时整理国故运动一脉相承,决定了《中国史学史》的写法、取材及其旨趣。整理旧史,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辨史籍、估量其史料价值与史体演变,以为编撰新史的借鉴。金毓黻所撰《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实践着他改造旧史、编纂新史的探索。考察金毓黻撰写《中国史学史》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反响,可以彰显民国学术发展的多元路径,为突破分科治学的局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面探讨了《刘注》对《斐注》规范史注体、材料取舍得当等方面的继承与超越,并分析了刘孝标为笔记小说作注而形成的独特释文色彩,和其性格特点对客观谨慎的注释态度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裴骃广泛搜集和征引汉晋注释家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起来,在注释的内容、方法上都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史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读《王荆公诗注补笺》献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之亮教授的《王荆公诗注补笺》中存在以下若干问题:首先,在对王安石生平行实履历的叙述上,许多地方征引蔡谱时缺乏考辨。其次,文献材料的征引缺少必要的辨别考证,具体表现在对王安石诗文系年的错误、交游考证不足等问题上;再次,笺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足够的重视,继续沿袭了前注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钱注杜诗》诠释方法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注杜诗》是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的力作,他用诗史互证方法对杜诗做了深刻诠释,同时也开启了诗歌解释方法的新领域,但历来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探讨钱注中的以史证诗与以诗证史两个方面,进一步挖掘《钱注杜诗》的价值,从而揭示它在杜诗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刘知幾在《史通.补注》中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提出了激烈的批评,长期以来学界认为这是对裴注的否定。事实上刘知幾否定的只是裴注中的"补阙"部分,并不反对其中的"论辨"。而在论述史学价值、撰史准则和史书体例要求及比较研究上,刘知幾则对裴注多有借鉴,是阳毁其注而阴效其法。  相似文献   

8.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以注为论、释义精到,范注立足于文本固有的理论内蕴,梳理各篇章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文心雕龙》精深的体系意识.范注的以注为论的实践预示现代龙学研究的系统化趋向,构成民国龙学的新创获,体现了现代境遇下经典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陈寿《三国志》叙事过于简略 ,对所据旧史删削失当 ,以致三国史实不明之处甚多。刘宋时期 ,裴松之参考群籍而为《三国志》作注 ,补充记载了大量的关于魏、蜀、吴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从而完善了陈寿《三国志》的史料体系  相似文献   

10.
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较早提出王逸撰《楚辞章句》的说法,此后学者撰述引用而无疑.但《隋志》等目录并未见"王逸《楚辞章句》"之所载;而汉魏晋南北朝时人称引《楚辞》时也无一例外皆不见称引王逸《楚辞章句》.而据李善《文选注》以及其同时代人著作来看,其所称引皆谓"王逸《楚辞注》"而已.且据《文选注》称引其它《章句》如薛君《韩诗章句》、蔡邕《月令章句》等著,以及其言《章句》与"王逸《楚辞注》"等并列而皆不言《楚辞章句》等作法来看,李善等所见王逸《楚辞》著作之书名实为《楚辞注》而非《楚辞章句》.且其著述始为人知当大致在范晔之世,而其初步与广泛流传则当裴骃与顾野王之时,至于唐初方取得权威之地位.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地理注是胡注地位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并且,胡三省《通鉴》地理注还充分揭示了文献中地名文字讹误的系列因素:因同音字而致地名讹误;增减偏旁而致地名讹误或更换;字体及字形相近所致地名讹误;行款所致地名讹误等.另外,胡氏还指出了地名中存在的通假字现象以及地名得名的字形因素等.这些都为俗体字、讹误字研究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汉字使用度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不但提升了胡注的地位,还赋予了胡注在文字学方面的价值,也印证了胡注的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者徐松的《徐星伯说文段注札记》作为“说文段注校三种”之一,是一部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行精心校勘的力作.其中,包括删略衍文、增补脱文、调整错位、补注音义、纠正误说等几方面.虽然仅有十七条,但其中的真知灼见,仍然给今天的文字学工作者以极大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该文说明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在语词释义、语句语法分析方面,对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的订正及其理据,并阐述了我国古代注书释义的传统理论与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4.
简朝亮是近代广东著名的经学家,其经学著述不仅开广东学者以义疏体注经的先河,而且标志广东经学集大成时期的到来.训诂成文是简朝亮撰写义疏体著述的手段,注音、释义是其内容.采用韵书反切注音与标示地方读音、从摘字为音到普遍注音与训诂文字多依《尔雅》、《说文》、《释文》与汉宋经师训诂、广征博引与择善而从、经、史互通等分别是简著注音、释义的主要特色.略显武断、空话太多、重复表述等则是简朝亮注经的主要不足.  相似文献   

15.
《管子注》或以为是房玄龄作,或以为尹知章作,历代都有争议。事实上,《管子注》为尹知章所作。《崇文总目》最早著录尹知章注释《管子》,《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尹知章传》也有记载;尹知章注释的《孝经》、《老子》、《庄子》、《韩子》、《鬼谷子》等先秦古籍与《管子》的思想和内容相关,这是尹知章注《管子》的必要条件;南宋绍兴年间科举取士,从《管子》及注疏内出题,《管子注》盛行,书商为了提高书籍的销售量,将尹注《管子》改为位高名重的初唐良相临淄人房玄龄。  相似文献   

16.
北宋监本《文选》是宋刻李善注《文选》的第一个定本,该本形成之时对唐抄本《文选》的李善注、旧注都进行了整理.北宋监本整理《文选》旧注有新增、纠谬、补充三种主要方式,但在整理中也产生了讹误、衍文、失注、脱文、粗疏等项失误,北宋监本整理唐抄本《文选》旧注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未能广泛搜集李善注诸本,二是校勘草率,因此,对北宋监本《文选》的评价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7.
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在补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形分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表现有三:运用钟鼎文研究的成果来考证字形;吸取宋元明文字学研究之精华,继承与发扬其说解字形正确的部分;通过对字义、词义的分析,结合汉字造字理据说解字形,补正段说.虽然他的字形分析有的并不正确,有的考释有待商榷,但瑕不掩瑜.纵观《徐笺》中对《段注》说解字形的阐释、批判与补正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徐氏乃是在坚持考据精神之下,主要以古文字为切入点和依据,并触及字义,来考察、分析汉字字形,并继承和发扬了宋元明时期《说文》学领域的治学精神,许多结论都与后世出土的古文字资料相合.不仅在《段注》说解字形的补正上取得了成绩,更为汉字的字形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史注 ,裴松之不仅倾注大量心血网罗材料 ,增益正文 ,而且以审慎的态度分析各种意见的得失 ,批评诸葛亮研究中的非实录倾向 ,极力恢复和维护诸葛亮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中引用的文献方言和清代活方言十分丰富。这些材料既是我们方言研究和汉语史研究宝贵的语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段氏的一些语言学观点和语言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郑樵《尔雅注》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注音体例,挖掘这些材料能够促进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也能够补益方言史研究的某些问题。文章把这些注音体例列举出来,主要是体例描写,同时还对郑樵在不同文献中分别使用"某某反"和"某某切"截然不同的问题、多字并排直音注音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语言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