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定位在专业培养模式上,但是,近几年来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法学专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摆脱传统培养目标的束缚,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从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改革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新的理念和思路,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法学专业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2.
培养模式陈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以及毕业生流失严重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制约.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已经较为成熟的"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在旅游本科教育中实行"泛订单式"培养的创新模式,即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希望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本科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解决目前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旅游专业本科生大量流失到其它行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学专业本科实习的检讨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学专业实习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法学本科教育专业实习日益严重的形式化倾向 ,有必要反思法学专业实习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法学专业实习模式的创新。应以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 ,在比较借鉴世界各国法学实践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法学教育实际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建设法治国家任务的艰巨性、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多元性、中国司法和法学教育的现状、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不应、无力也无需以职业教育为内容,而应明确定位于通识教育。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就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就业能力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是用人单位甄选毕业生的根本依据。在对国内外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建立和检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安徽科技学院调查实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构成的五个维度,提出开展就业跟踪调查和就业能力评价、创新人才培养驱动机制、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师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法学专业后起之秀的高师法学专业在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传授法律技能和弘扬法治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师法学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经过最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应通过对高师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寻求高师法学本科教育进一步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左平良 《云梦学刊》2008,29(1):119-121,160
地方理工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强、专业图书资料有限、人文氛围不浓、办学积淀不够、特色缺乏等问题.为此,办学者应充实法学专业师资与图书资料,以改善法学专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应整合资源,以优化法学专业教育环境;应打造办学特色,以提升法学专业教育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本科生开始走出校门,毕业生数量剧增,而就业岗位却增加不多,作为一般本科院校,由于地方经济的制约以及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解决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综合治理: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完善人才市场机制;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应正视现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与发达地区高校具有共性问题外,还有一些由于经济不发达等原因引起的个性问题.破解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社会需求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的路径,从而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卒.  相似文献   

10.
吴冰  范小燕 《阴山学刊》2004,17(3):122-124
针对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和择业理念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为:师范院校要把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教育毕业生把就业目光投向真正需要他们担当历史重任的地方,做到就业"重心下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教育模式,实施精细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从就业准备、就业意识、就业意向、就业主动性、就业消费、就业挫折以及就业教育上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相当数量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就业意识还有待加强;就业意向存在理想化倾向;就业的主动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消费较低.且消费项目分散,同时毕业生应理性面对就业消费不断增加的现实;就业烦恼主要来自用人单位要求学历较高、社会需求较少、恋人同城理想难以实现和都市情节;就业教育相对滞后,就业指导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构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关系到招生和就业等一系列现实环节。本文从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入手.阐述当前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指出当前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六个重点。  相似文献   

14.
就业为民生之本,事关我国社会安全稳定大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引起政府高度关注。本文基于学生工作视野,从就业竞争力角度入手,探讨法学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法学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提出法学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功能释放存在许多问题和现实困境,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内部缺乏统筹、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人才培养机制、产品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法制不完善所致。为此,我们应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法律法规和人才制度,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适应性,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功能释放水平和释放效益。  相似文献   

16.
陶琳  陈鹏 《学术探索》2014,(5):53-58
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权力主体基于一定价值标准做出的价值判断。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教育司法的价值取向与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教育立法存在"重效率、轻公平""重秩序、轻自由""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取向偏失,司法价值取向模糊,尚未形成有利于教育法运行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在未来教育法制建设中,必须及时矫正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偏失,明确教育司法价值取向并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从而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引导教育法律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不一致可以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衡量。利用近30年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利用多项式分布滞后(PDLS)模型,对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滞后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最大,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最小。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法学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机制存在着种种问题,以致无法有效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为此,通过与美国法学教育进行比较,提出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职业定位,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管理体制等诸方面进行改革,以完善我国法学教育机制,从而回应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sociologists have identified education as likely determinant of migration, the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affects migration are unclear and empirical results are disparat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nrolment, and migration,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gender and how it changes with evolving social contexts. Using empirical analyses based in Nep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s positive effects and enrolmen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ut-migration and including enrolment in the model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attainment. In the case of women, with the changing role of gender, increased education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the affec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hanges drastically over time, from almost no effect, to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Consideration of enrolment, and the role of gender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marriage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disparate results in past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migration.  相似文献   

20.
凯恩斯主义是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解决就业问题为目标的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体系,被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所接纳,并体现在经济立法中。这一理论不仅对英国经济法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巨大影响,而且对美国、日本等国经济法的发展也产生了间接影响,并对世界经济法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