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公的编辑学思想植根于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术背景,形成于其有效的编辑实务。他有较为强烈的编辑学学科意识,并身体力行参与建构实践,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实属难能可贵。特别是张志公在其辞章学论著里明确提出的"桥梁性学科"这个术语,对具有较强学科间性的编辑学非常适用。"桥梁性学科"的功用发挥即表现为学科间性,学科间性是"桥梁性学科"编辑学在学科上的基本属性。编辑主体知识结构应具有综合性,编辑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张志公的编辑学思想是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亦与编辑工作实务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也论“编辑学者化”命题的内涵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编辑应该成为“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首先应该是所负责专业学科的行家,同时也应该是编辑科学方面的行家。“编辑学者化”有利于编辑事业的发展,是编辑理论的需要,更是学报编辑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所谓博学,一般是指广泛的学术修养。但是,作为编辑而言,真正的博学不仅仅指学术修养的广泛,而应该是既博且专,专而且博才是真正的博,博而不专不过是知其皮毛而已,只知其皮毛对编辑的工作来讲,是远远不够的。从编辑实践工作看,要做好编辑工作,是必须博且专才可以的。编辑所需要的博,比任何一门学科的学者所需要的博更为广泛。这是因为,编辑所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作者,而且是多种学科的作者,而作者当中又包括各种学科的专家。编辑如果不具备博学,根本不可能看懂作者的文稿、书稿,更不要说做出准确的判断了。编辑所需要的博不等于对各学科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不管是哪一学科、哪一行业,凡被称为专家的人,必在学科或行业范围内有较高的素养,而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为该学科或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于同一学科范畴内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来说,必须以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依托开展工作,有人认为,编辑的职责不过是通顺语句,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标注外文的语种和字体,根本不需要什么专家,只要懂点专业就可以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诚然,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确实要在上述工作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只是编辑职责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是专指编辑加工这个环节,也并非其全…  相似文献   

5.
就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而言,在内容上,一般都囊括文史哲、政经法等诸多具体学科,这就需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每一具体学科的责任编辑共同组成编辑班子,而由主编、副主编总揽全局。在编辑流程中,责任编辑是重要的编辑主体,没有责任编辑,编辑工作就很难正常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研究,60年来学科理论不断深化,媒介视野逐渐开阔,从学术理论到方法技术均有不少新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了编辑学的专业普遍性与媒介贯通性、编辑活动的主体和主体性、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与编辑科学的学理、编辑活动早于出版活动并大于出版活动。编辑建构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学科链,及与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技术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编辑媒介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7.
编辑队伍在自身建设上走学者化道路是正确的.并具有普遍意义。其根本在于不论做什么刊物的编辑都不能停留在掌握一般编辑工作基础知识的水平上,而是必须对编辑学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不断探讨编辑规律,以便指导编辑实践,不断适应出版业发展的需要。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既不是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精通编辑学与旁通其他学科是有主次之分的,二者是对立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对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做好编辑工作。编辑走学者化道路永远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刘杲是有中国特色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他提出了编辑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论断,认为编辑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应用学科。他认为,编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普通编辑学为目的编辑学学科体系。在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上,他提出了"选择、加工和传播"为要的编辑基本规律论,对于编辑规律研究的深化有着重要启发意义。他重视编辑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强调创新是编辑学学科的灵魂。与此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和支持我国编辑出版教育工作,建言献策,躬身实践,为编辑出版本科专业的保留、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而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独特的研究对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是一门学科独立于学科之林的重要标志。在编辑学学科范围中,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编辑”。究竟什么是“编辑”呢?自80年代对编辑学的研究开始起步以来,人们便有意识地企图对编辑概念进行全面、科学地加以界定,试图归纳出最为适切、科学的定义。据统计,当今国内外对编辑与编辑学概念的界定已达100来种。编辑概念,一方面构成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特点的直接认识,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人们对编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事实上在编辑学的研究中,对编辑概念认识的分歧非常突出。概念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编辑方法是编辑主体认识和改造编辑实践的一般方法,是编辑学范畴的重要组成。就其本体意义而言,是编辑劳动得以维系的深刻基础,是编辑实践存在的深层依据。厘清编辑方法的概念、特点、学科意义与实践价值,有助于形成对编辑方法的整体认知,有利于深化编辑范畴论的研究,有益于提高编辑生产力、激发编辑创造力、维系编辑主客体关系进而巩固编辑劳动的价值实现“两个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从科技(学术)编辑的工作流程来看,不存在“编辑学者化”问题。科技(学术)编辑应当首先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编辑,可以成为研究编辑学的学者,可以成为自己所编辑的某一专业学科领域的学者,但不必一定要成为自己所编辑专业学科领域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编辑意识是指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所具有的观念,也就是引导编辑做好选题策划、审稿编稿、出版发行的指导思想,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主导意识。不断增强和优化编辑个体素养与群体意识、社会服务与引领学科发展意识、创新与超前意识、商品与经营意识,对促进刊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编辑概念的科学界定,是当前编辑学界亟待解决而仍未解决的问题。编辑概念界定,应以编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实践为依据。有了编辑职业分工,才有编辑专业教育需求,进而,编辑学研究成为可能。中国古代编辑活动,主要是著述方式之一的编辑活动。因此,中国编辑学的产生,当在近现代编辑活动产生以后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文科学报编辑之素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必须具备政治责任感,必须是某一学科或所编学科的专家,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必须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优秀的文笔,必须具备熟练的编辑技术,必须具备灵活的管理水平和编辑学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5.
编辑工作核心在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辑实践中,选择稿件是编辑进行期刊工作的基本行为,但编辑群体并未注意挖掘、重视选择在编辑学科的内涵和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达尔文进化论学说切入,揭开现代编辑工作的面纱,阐述选择在编辑工作中的传播导向,以及在民族文化中的传播效率和传播约束与自由问题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学报编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编辑面对的作者群体是大学教师。而大学学科门类众多 ,在学科经过分化又走向综合的当今时代 ,文理交融、科学与人文的交织已是很寻常的事情。高校学报编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断培养塑造自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编辑美学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编辑美学是研究编辑实践中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的科学 ,是编辑学和美学、科学美学、工艺美学、科学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以编辑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为基本内容 ,具体研究编辑的审美心理、编辑对象的审美标准、编辑物化产品的编排美学原则和装帧的美学特征、编辑美的创造活动和编辑的美学素养等。通过研究 ,用这些理论去把握编辑工作的规律 ,以进行更美、更丰富的科学文化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8.
论编辑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美学是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也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审美观照的产物 ,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得以确认和形成 ,并从编辑工作实践出发 ,对编辑活动进行审美反映 ,思考编辑活动中的美学现象或审美规律 ,把编辑活动与文化创造活动结合起来。从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本质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提出了编辑美学的意义就在于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9.
建立图书编辑美学的必然性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秦予 《南都学坛》2000,20(1):122-123
我国图书编辑美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图书编辑美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图书质量的需要。图书编辑美学发展了审美文化的内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编辑导向和文化选择作用,在美学的广域化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编辑政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编辑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关问题。编辑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编辑与政治的基本关系、编辑系统对政治活动的影响、政治系统对编辑活动的控制与影响、非政治系统的政治倾向与编辑活动的政治方向、编辑出版立法、编辑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编辑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但同编辑学及其分支学科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