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考古资料和先秦时期汉文典籍记载表明,在先秦时期,西域就有了汉人先民的活动,汉语的使用范围也随之逐渐扩大。西汉时“汉之号令班西域”之所以能推行无阻,正是基于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汉语的使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形成并逐渐发展,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预科生进入大学学习汉语时普遍存在汉语水平起点较低、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应用文写作缺乏规范性等诸多问题。针对此现象,教师在汉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改善学生汉语言文字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中国小说大规模传播到了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直接促进了东亚地区汉文小说创作的全面兴盛.中国小说在东亚的传播与东亚各国汉语学习的旺盛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学习尤其是汉语口语学习便成为明清通俗小说得以在东亚各国广泛流传的重要契机.对中国体制的模仿及文化崇拜,给中国小说在东亚的广泛传播带来了机会,也为东亚汉文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创造了契机.正是在吸收和改编中国小说的过程中,朝鲜、日本及越南的汉文小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两汉至南北朝,汉语在西域取得一席之地。唐宋时期,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元明时期,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可以不用翻译而“通汉语”了。清代,汉语在新疆分布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和日语的语言表达中 ,方位词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 ,其语言功能不容忽视。汉语和日语都各有一套完整的方位词系列 ,而且 ,由于日语的方位词基本都由汉字构成 ,所以从结构上看 ,汉语和日语的方位词系列非常接近。一、方位词的类别与构成 ;二、方位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教学中 ,首先要向少数民族学生讲授汉语知识 ,使他们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这是他们运用汉语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生成和理解合乎汉语语法的句子 ,汉语的运用才得以进行。然而 ,少数民族学生要得体地运用汉语 ,单凭这个基础是不够的 ,还必须通过汉语言知识的讲授 ,向少数民族学生揭示隐含在汉语言文字里面的汉文化因素。通过蕴含在汉语中的汉文化内涵的深入学习 ,我们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社会准则 ,从而开阔其汉文化视野 ,培养其对汉文化的直接领悟力和敏感度 ,并能运用汉语准确地表达思想 ,得体地进行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和日语的语言表达中,方位词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其语言功能不容忽视.汉语和日语都各有一套完整的方位词系列,而且,由于日语的方位词基本都由汉字构成,所以从结构上看,汉语和日语的方位词系列非常接近.一、方位词的类别与构成;二、方位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远古西域有语言而无文字,西域最早文字记录为汉文,现存最早文献为汉文献,而西域地名演变牵涉到历史周期和政权的演变,以及政治地缘学。该文通过对西域汉语地名的考察,进一步深化了对西域历史文化走向及价值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且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明末西洋画的初步传入、清初传播的深入发展以及清中叶传播的兴盛与衰落过程。导致西洋画在中国传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文化艺术交流的限制和束缚,还有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西洋绘画的主要传播者的身份与目的的冲突以及文化艺术的传播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史记·货殖列传》的分析 ,认为秦汉之际中国已经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人阶级 ,开始了人类第三次分工 ;中国的商人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与西欧商人阶级不同 ,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而中国的商品经济包孕在封建经济的构架中发展 ,这又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特色。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与阐发 ,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传教活动的意义不限于宗教之畛域,它在科学、文化、艺术、哲学等人文知识领域在中欧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教士通过对儒家思想中的本体论、天人关系论、道德论、实践论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方面所作的符合基督教教义的新解释,成为西方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主要资料,同时经过他们之手传入西方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产生一定的影响。传教士的这些活动即有文化史的意义,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玄奘西行求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在洛阳奉诏撰写《大唐西域记》,是为了把西部世界介绍给世人,而不是为着消灭西突厥。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武则天在洛阳改朝换代的有效支持为典型。波斯三种宗教对洛阳的社会生活影响甚小;胡族乐舞虽传播稍广,依然因严中外之辨而受到制约;只有佛教渗透较为深刻,这同时也意味着它向中国文化的贴近。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画种,即以中国的工具和材料表现西洋的绘画方式。这一任务是由部分传教士完成的,它是中西文化相交融的产物。但由于中国长期间关,固守传统文化,加上中西文化数千年的差异,因此导致这一画种很快衰退。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时期汉籍外译的主要特点是西译的汉籍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译本的选择随意性强、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翻译形式多样化。西译的汉籍可分为古典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几类。此时传入西方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古时期的一部重要语料.其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很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到被动句发展到《水经注》时期各类句式的演变情况:"见"字式趋向衰落;"为……所"式占主流;"被"字式有新的发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句开始取代"为……所"式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一现象为连接"被"字式在六朝时期由15%的频度陡变为唐朝初期100%的频度的"断裂"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随着大批留学生回国服务,我国外语教育日臻成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大批学贯中西的留学生,肩负着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重任,这个特殊群体在我国外语教育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他们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外语教材的主要编撰者、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以及外语教育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我国外语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汉语中也有其他许多民族语的成分。汉代学者扬雄所著《方言》,纪录了一些南方古族的词汇。黄河以北,由于长期种族杂居,故汉语中的非汉语因素较多,主要有匈奴语、突厥语、鲜卑语、蒙古语、女真语和满语。东汉以来,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翻译事业的日益兴旺,大批的佛教和梵文的外来语被吸收到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以海瑞为代表,分析中国皇权政治制度的道德化特征,以及这一制度所引发的激烈的角色冲突.清末以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政治制度化的道路.今天,树立实法权威,实施宪政是中国走向法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