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民众对政府的信誉度和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的行政诚信建设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借鉴西方国家行政诚信建设中所创立的颇具特色的政府信赖保护制度,了解其内涵与功能,明晰其适用情境、条件与方式,并在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对政府信赖保护制度加以批判地吸收,对我国政府的行政诚信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信赖保护原则适用于撤销、撤回或变更授益行政行为的情形中,以解决依法行政原则与行政行为效力安定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它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在具体个案中衡量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并以维持原授益行政行为为原则,以撤回补偿、变更补偿或撤销赔偿为例外;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强权下的弱者,维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对于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正当信赖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现代法治国理论的产物,它是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适用,它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一种人文精神。信赖保护原则涉及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权衡和比较,通过对它们的比较,选择适合的方式对信赖利益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与宪政建设息息相关。在代议制政府体制之下,公民利益的充分表达、公民监督权和司法救济权的实现,都仰赖于宪政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公民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时,政府的公信力也就同时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5.
关停排污企业是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行政执法的重要手段。但被关停排污企业中有一些是获得政府行政许可的,根据信赖保护原则,这些企业的信赖利益应当得到保护。国家环境行政机关应采取程序性保护、实体性保护和财产性保护三种方式,把信赖保护原则贯彻到立法、执法和司法之中,切实保护排污企业的信赖利益。  相似文献   

6.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法理依据和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赖保护原则是现代行政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其目的是要求政府诚实信用,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文章从法理依据和宪政基础等方面思考和阐述信赖保护原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文章认为,我国确立信赖保护原则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以外观主义保护交易安全的需求、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及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企业登记公信力效力得以承认的基础;企业登记事项一经登记,即推定合法、准确、有效,善意第三人根据其所实施的行为,应当有效,即使该登记存在瑕疵;登记公信力对信赖登记的善意第三人形成有力保护;中国对公信力全然未予规定,相关立法亟待补白。  相似文献   

8.
政府公信力问题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一种影响力,它包括政府政策公信力、政府行为公信力和政府绩效公信力三方面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公信力得到了持续改善。但离"信任政府"还有一定距离。其原因主要是:行政道德缺失,制度与机制不健全,行政行为失范。政府公信力不仅仅是政治学与管理学范畴,它与行政伦理有着天然联系,因此,以行政道德为突破口,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推进行政道德制度化,完善行政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最终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构筑。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政府行政改革认为政府应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政府应当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其宗旨,是一个"公民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特别是基于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公平"的理念,从思想上树立"满足公民所需"、"尊重公民意愿"和"重视公民参与"的政府行政观念。然而,无论政府承担何种职能,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杆秤"。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是否存在实体利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此种利益存在进行论证,分析了当事人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利益的性质,即信赖利益。从而初步构建合理的信赖利益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