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西方一些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某些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及其做出的分析和评价.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下向上看"的历史视角;关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研究总体性的社会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是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民族与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关系;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点.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步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以阶级社会的产生为基础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有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当前阶级、阶层的界定及其划分标准。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当前中国是否适用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文献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社会,人的生活世界无被无限扩大,哲学批判的问题域同样得以扩展。基于阶级问题与物质匮乏问题,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异化"问题;文化哲学从人的文化生活世界出发,以人在当代社会生存的文化主旨理论——技术理性批判、文化生态——大众文化批判、文化组织形态——现代国家批判等延续、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文艺是整体性的社会规划的一部分,这与互文性理论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及克里斯蒂娃的观点,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以及互文性的理论框架中成功地将边缘文化中心化,揭示了阶级制度下劳动与人类本质异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约翰.E.罗默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重新表述马克思关于剥削和阶级的理论,提出了他的关于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设想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结构。他公开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力图通过阐述非劳动价值论的阶级和剥削理论,建构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这位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虽然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却淡化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罗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式颇为独特,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民族与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关系;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点。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步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罗莎·卢森堡的文论有鲜明特色,就是始终申明无产阶级是人类一切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她的文艺思想主要是对文艺的政治学思考.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认识和分析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阶级属性,特别是在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交织的复杂情况下,对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做了细致分析.这些观点,对于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学艺术都有积极作用.卢森堡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当下性的密切联系的论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文论.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密切联系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斗争任务,在新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作品中去提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针对我国法学界一些同志提出的“法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等观点,在重新研读有关经典论述的基础上,就法的起源、法的本质、法的概念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法学理论的更新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