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拂庐"考辨     
拂庐一词从唐代开始进入汉地史料和文学作品,关于此词的藏语对应词,学者们给出了诸种对音。劳弗尔给出的酏一词,既符合汉藏对音规律,又符合汉文记载以及藏地的普遍实践。拂庐一词后来在使用中基本上脱离了它所指称的独特的藏式帐篷住居特点,与穹庐混而为一。青海都兰郭里木棺板画中帐居图并非拂庐。  相似文献   

2.
"民族"译谈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把汉语中“民族”一词及相关词语译成英语,或者把英语中nation、nationality、ethnicgroup、people等词及相关词语译成汉语,都是颇费心思而饶有趣味的事情。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多义词,翻译中必须对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有准确的理...  相似文献   

3.
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民族研究学界长期认为 ,中文“民族”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 ,是近代由日本创造并传入中国的外来词 ,这一通行多年且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缺乏根据。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民族”作为名词形式应用于宗族之属和华夷之别的一些例证 ,证明了“民族”一词是古汉语固有的名词。在近代中文文献中 ,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出现在 19世纪 30年代。日文中的“民族”一词见诸 19世纪70年代翻译的西方著述之中 ,系受汉学影响的结果。但是 ,“民族”一词在日译西方著作中明确对应了volk、ethnos和nation等词语 ,这些著作对nation等词语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民族”一词不属于“现代汉语的中 -日 -欧外来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汉语和壮语中颜色词在联想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来探讨汉壮两族文化上的一些异同.认为作为色彩载体的颜色词,因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审美观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民族的人们来说,在颜色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及其运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说"调侃"     
"调侃"一词原形是嘲譀,嘲与譀近义合成,其意义是用言语戏弄、嘲笑.这说明,现代汉语同样需要训诂.  相似文献   

6.
"东干"来自"屯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干"一词来自"屯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对新疆的屯垦实边政策后,是汉语词语在突厥语族语言中的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7.
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汉语“民族”一词的起源 ,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是梁启超从日文中借引过来的。梁氏 1 899年所著之《东籍月旦》中 ,出现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术语 ,这是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来源。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国古代虽有“族类”、“邦族”、“国族”、“部族”、“种族”等词语 ,但汉语“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 1 882年王韬所著之《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② 第三种观点认为 ,汉语“民族”一词的出现时间为 1 9世纪后半叶 ,而其普遍使用是 1 90 3年梁启超将瑞…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kurgeen"一词原始形式的构拟及其词源意义的探讨,说明土族语"kugeen"一词蕴藏着古代土族社会曾有过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涯密”及“密唧”二词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考证 ,兼与《‘涯密’、‘密唧’与竹筒饭和啖鼠文化》一文的作者商榷 ,认为二词并非壮语音译词 ,“涯密”乃“崖蜜”之误 ,“密唧”乃“蜜唧”之误。文章还浅述了壮侗语民族的啖鼠文化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一词在英文中如何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最近在电视中看到一位导游在向外国旅游者介绍我国民族时 ,使用英文nationality一词。这样的表述与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人类学界对民族的表述是不一致的。所以有必要谈谈“民族”一词在英文中如何表示的问题。在人类学的英文著作中用来表示具有共同文化的人群或民族共同体的词有 :nation、nationality、people、ethnicity和ethnicgroup。关于ethnic(民族 )一词的涵义在 1 999年出版的WEBSTER’SNEWWORLDCOLLEGEDICTIONARY第三版中这样…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在云南境内外各条商道上不绝于途,不少人还定居缅甸和泰国.缅族称云南回族为"潘塞"(旧译"潘泰"),掸族称之为"潘西".在国内,西双版纳傣族称回族为"帕西".海外学者对缅语"潘塞"一词的语源争议不休,众说纷纭.本文论述提出(一)"潘塞"、"潘西"和"帕西"原为印度、缅甸一带民间对穆斯林的泛称,尔后用以称呼云南回族,三者系同一名词,仅读音有微小差异;(二)三者均由中世纪以来印度民间称呼波斯人的"帕尔西"(Patsi)一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2.
义项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而后阐述叫板的性质归属应为现代汉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进而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旧词新义词语和普通新词语进行区分.最后,文章立足于多种角度就旧词新义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焉"字进行综合的考察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焉"是个多功能的词,可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连词、副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在句中可充当宾语、补语和状语.  相似文献   

14.
"橄榄"语源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许多物名来自民族语尤其是百越--侗台语,"橄榄"即是一例.通过比较侗台语族语言材料可知,橄榄一名来自古侗台语一复辅音单音节词,汉语在吸收该词的阶段,复辅音声母已消失,因而以一叠韵双音节词对译.物名语源考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侗台语民族的物质文化史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关于术语"民族国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西湖 《世界民族》1999,(2):80-80,封三
“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的西方。此词除去政治学的含义,从字面上理解是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因为民族(nation)用的是单数。实际上,在“民族国家”里除了建立国家的主体民族外,还居住着其他人数较少的民族。民族中...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先民心目中包含“中国”和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在内的“天下”具有某些现代国家的 属性。“中国”一词之“中”,并非源自地域位置,而是源自“以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在春秋大一统学说中,“中国”和“天下”终究是要合一的。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以创作实践来证实自己提出的词"别是一家"之说.就词情而言,这表现在她有"丈夫气",不同于一般女子,同时她又是女子,不同于普通士大夫男性作家,因而她的创作既有女性细腻温婉的一面,同时也有倜傥、慷慨的一面.就词法而论,李清照以通俗的语言和好懂的音律,化解了宋词发展到北宋末期,已进入到既要雅又要俗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8.
"山戎"考略     
"山戎"的称谓,是和中华民族的"崇山"习俗相关联.而历史上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东胡、蒙古,自古至今都传流着这一浓郁的民族习俗.所以"山戎"一词,是对古代中国具有浓郁"崇山"习俗的北方各游牧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19.
"东干"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鹏  沙勇 《民族研究》2007,2(1):75-81
历史上的"东干"一词曾用来指称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东干"一词既不是突厥语"留居"、"转变"之意,也不是从"东甘"、"潼关"、"敦煌"、"东岸"之类的地名转变而来."东干"应是陕甘方言"东安"的音变,原指陕西东府地区,当地人(包括回民)以"东安人"自称,维吾尔等突厥语族借用来指称清乾隆年间以后迁入新疆的陕甘回民.同治元年回民起义首先在东府地区爆发,新疆维吾尔族和俄罗斯人遂用"东干(安)"称参加了起义的西北陕、甘、宁、新广大地区的回民,"东干"成为陕甘回民的别称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于"気持ち"与"気分"两个都可反映人的内心感觉的词,从意义和用法两点出发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