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国家自主性是马克思"国家相对独立性"理论的重要题域,回溯国家自主性演进的历史生态,国家自主性的不足与国家自主性的过度都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的生态写照。"强国家、弱社会"的历史写实或"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弱社会"的可能走向都是失衡的政治生态,从失衡走向平衡,架构"强国家、强社会"的格局是国家自主性演进的应然走向。  相似文献   

2.
弱国家—弱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强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在弱国家—弱社会到强国家—弱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到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到强国家—强社会的动态图景中,政治认同呈现封闭型到权威型、权威型到放任型、放任型到开放型的图式演绎,而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是政治认同生长的最佳生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引发了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市民社会的兴起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更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内容和总体特征。“强国家—强社会”模式,应该是建构中国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正确选择。社会变迁呼唤立法转型。在“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之下的理想的立法模式应该是:保障公民立法参与以保证立法民主;实行立法听证,构筑博弈平台以实现充分的利益博弈;立法主体本着公平正义的理念积极介入以保证法律的公正和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国家与社会在传统社会中是紧密结合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全面控制和主导社会;在市场经济时期,国家不断放权,社会越来越多地承担公共职能。针对不同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模式。他们结合了我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试图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转变,构建本土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只有两者分工合作、互相监督的同时,进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才可能实现,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才可能形成。  相似文献   

5.
协同治理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积极回应与通力合作形成的治理格局。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利己主义等原因,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蕴含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间的政治博弈,这必然将给协同治理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阻碍。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必须在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政治博弈中寻求动态平衡,需要构建有效的承诺与合作机制、信誉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间习惯法作为苗族传统文化事象产生历史久远,表现形式多样,根植于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苗族民间习惯法在现代社会一方面与国家法同时并存,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国家法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良性互动,两者在"国家-地方"、"官方-民间"、"大传统-小传统"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结构的博弈中实现互惠。  相似文献   

7.
人的思维理念与方式决定人生走向,国家领导人的思维理念与方式决定国家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在海内外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的博弈思维更是彰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国智慧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虽然只用过"利益博弈""多方博弈"和"零和博弈"等3个博弈概念,但涉及的博弈思维及理念却非常多,包括变和思维、倒推思维、互动思维、均衡思维、边界思维、常规思维、规则思维、系统思维、权重思维和底线思维等.这些思维内核都深深地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论述中,包括关于世界经济平衡增长、国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预防腐败等,都体现出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博弈精髓.  相似文献   

8.
自2007年至今,全国多个地方先后出现反对PX项目的非理性事件.在相似的危机情境中,地方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等参与方形成了复杂的博弈与分立态势.危机治理旨在通过对公共事件的多方分析和治理系统的逐步完善,构建出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参与式情境,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在处理PX事件中,具体表现为知情权、参与权的维护以及大众意识的纠偏,从而培育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实体.广泛包容性的国家治理系统离不开参与式危机治理的均衡走向,在多方博弈管理的路径下提升整体参与者行为预期的制度化:一要健全外部机制,二要培养多元参与方的协作意识.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的博弈:传统权威走向现代权威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博弈推动国家政治权威由传统专制型向现代民主型渐进转变;而日趋现代性的法理型权威又进一步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加速了传统权威走向现代法理权威的步伐。近代以来,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二者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随着“新保守主义”的抬头,国家与社会的博弈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政党、国家和社会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变量,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变迁和动态平衡是政治发展的实质和内在要求。"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最佳状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治理的基本主题是现有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应对社会快速变迁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这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转变和治理主体多元化。因此,"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耦合性决定了后者的构建要以前者为目标导向。为此,根据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选择,在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转型是关键、社会组织培育是基础,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以形成一个高效、有活力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建构合理的契合中国现实状况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良性互动"关系模式的提出让中国公民社会论者看到了希望。但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成为了理论和实践当中的难题。借鉴西方以"公民权"的概念来打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把公民社会组织作为沟通中介,以公共治理为路径,将成为寻求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依据这一思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建构问题即可化约为通过培养和完善各类公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寻求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博弈逻辑是博弈论和逻辑学相交叉的一个崭新研究领域,属应用逻辑范畴。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是目前国际上博弈逻辑研究的重心。在命题动态逻辑原有程序算子(;∪*)的基础上增加对偶(dual)算子d建构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的形式系统;把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嵌入μ-演算中,分析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的语言表达力;并在对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形式系统建构的基础上,研究其模型检测的复杂性,可以为双主体非零和博弈逻辑及多主体博弈逻辑的研究奠定基础。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已成为拓展博弈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线性规划、Shapley值求解、动态均衡求解等研究方法,着重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二人零和博弈、多人博弈、非常和"理想状态"博弈等静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同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态博弈模型进行扼要分析。研究的结论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作出的理性选择;应努力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从政策上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降,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关系成为众多政治哲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争论的关键在于对社会如何进行调控,是主要依靠国家还是主要依靠市民社会。分岐的实质是坚持两种对立的范式,即“国家范式”和“市民社会范式”。这两种范式的方法论基础是强调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零和博弈关系,若将它们推向极致,必定产生国家支配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消融国家两种不可取的理论架构。同时,两种范式所指涉的国家干预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制衡国家的理论架构,也蕴合多重缺陷和误导,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博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利益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环境问题中,研究经济利益主体的出发点和动机,有利于寻求经济利益主体行为的协调机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是缘于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根本原因是各国(包括南北双方、特别是北方)基于经济利益的“零和博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且人类的“生存权高于一切”,在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每个国家都肩负着责任和义务。因此,必须以经济利益为基点、以合作为核心,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环保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利益,这是全球皆赢的博弈。  相似文献   

16.
博弈一般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有的博弈在一种情况下是零和博弈,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成了非零和博弈,这一切都取决于博弈的过程。目前,中美朝三方的的博弈正类似于这种博弈关系。中美朝二方博弈正朝着有利于和平的非零和博弈方向发展。东北亚三方的博弈还没有结束,在对弈的过程中还会波澜起伏,何时会有结果也很难预料。但是,有利于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博弈结果应该是妥协与合作,这符合博弈三方的利益,符和东北亚各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于同为世界上重要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的中国和日本两国而言,获得稳定的石油进口保障对于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两国在石油进口来源上大部分重叠,并存在类似的石油安全战略.获得地缘上临近的俄罗斯所拥有的丰富油气资源是中日两国获得石油供给的最佳选择.文章在进行相关分析与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日石油进口贸易之间的博弈并非一个静态的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博弈过程,同时提出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经济催生了游戏产业和直播产业,随着网络游戏直播产业的兴起,其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游戏和网络游戏画面的客体属性及权利归属是研究该问题的基础和突破点,其中玩家在网络游戏画面中的法律地位认定是争议的核心。玩家操作游戏不是创作行为而是传播行为,宜在我国《著作权法》修改之际整合包括网络游戏直播行为在内的所有传播行为,归入"向公众传播权"的调整范畴。在判断网络游戏直播行为能否构成合理使用时要着重考量"转换性使用"要素和对原作品潜在市场和价值的影响,这也符合《伯尔尼公约》中"三步检验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