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对存在本质的反思有同一、差别、矛盾三个环节。运用本质的反思的方法理解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存在具有三个规定性:同一环节,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辩证法存在;对立环节,没有理性思考就没有辩证法;矛盾环节,没有生活反思就没有辩证法。辩证法既不是抽象的精神结构,也不是自然的一般结构,而是人对于生活反思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人在生活反思中的理性思考。对辩证法的正确理解,必须超越经验层面的常识思维方式而跃迁到概念层面的哲学思维方式,才能消除把哲学层面的辩证法观点下降为经验层面理解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真正做到坚持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是唯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作为异质于日常意识、经验科学、形式逻辑等的思维方式是惟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作为无限性思维超越有限知性思维方式切中哲学本质,满足人“形而上学的本能”诉求;辩证法把由知性范畴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视作思维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即是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既区别又联系起来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一个倡导哲学“对话”的当代实践主题氛围中,辩证法是时代精神变化的理论自觉,它内在地要求一种新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历史的和逻辑的分析 ,着重阐发了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真正意义或本来意义的唯物主义 (不是指辩证法 )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形而上学 ,从而说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黑格尔哲学中是真实存在的 ,因而也就有充分的理由把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多年以来,学术界在考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二者的关系时,往往把形而上学作为比较低级的思维方式而加以否定,并认为辩证法是继形而上学之后而产生的人类较为高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产生也意味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结束,二者是以取代的方式出现的。其实并非如此,形而上学与辩证法都是人类思维长期发展的结果,不存在低级和高级,落后与先进的先后取代关系,只是思维的习惯、方向、方式、应用及功能上的不同而已,它们的真实关系是平行并列式的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其合理性也有先天性缺陷,辩证法思维方式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和超越。然而,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辩证法只是“无人身理性”的抽象推演,根本说来未能摆脱“柏拉图哲学注脚”的命运。马克思哲学引入社会实践这个根基性参量,并指认社会实践是一个过程,确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实践过程辩证法,强化思维与存在的基本矛盾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解决,从而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知性对立,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本体论变革的实质及其意蕴。  相似文献   

7.
矛盾是一个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是什么同时又不是什么的互相否定的属性;对立则是不论在变化时还是在不变时都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的两个相反事物。形而上学认为客观世界只存在对立而不存在矛盾,“是——是(同一律)、否——否(矛盾律)、非此即彼(排中律)”是其基本规律;辩证法认为对立与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否、否——是、亦此亦彼”是其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不是逻辑学规律,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形式逻辑学,也就没有什么辩证逻辑学了;有的只是一门逻辑学、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批评性的反思,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它通过对发展实践和人的发展的批判,用"中国的声音"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发展的理解:发展是历史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是对现代文明的扬弃,从而科学回答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何以可能,它如何影响和改变着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它以何种方式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认识和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哲学乃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哲学思维经历了实体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等的转变。黑格尔提出了思辨辩证思维方式,宣告了传统西方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作为辩证的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是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思维方式的清理与扬弃,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人的感性实践出发,关注"现存世界"与"人类世界",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实现了哲学对象的变革,从而形成了马克思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反思"。所谓"实践反思",就是立足于感性实践,秉持主体性原则,通过"从后思索"的方式,对现实世界采取批判态度,从而达到改造现实世界的目的。"从后反思"是一种实践的辩证法,就是立足于人的实践,通过从知性抽象到具体综合,从现在看过去的辩证法思维过程,克服了传统的知性思维和现成性思维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