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5,26(5):118-120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照自我的需求对他者所做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投射。就英国文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来看,中国始终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作为“非我”出现的,在这种非我、他者、异己的意象中,体现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英国人需要中国形象,就像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超越的地方,在英国文人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体观的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被卷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条约体系中,开始派遣使西人员,以了解西方。这些使西人员由于亲身体验到西方作为“他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与中国的种种不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更是萦绕在他们心里,挥之不去,体现在他们心态中主要表现为四种张力关系,即“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张力关系;“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以及“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3.
怪奇,峭险,气概阔大,是王令诗风最突出之处,也是他别于唐人又异于宋人之处,这使他在宋代诗坛上独领风骚,彪炳千古。他的狂放不羁的气质和昂头天外的气派是他诗风的一个重要成因。他所具有的一种性喜“幽僻”,自我封闭,自我压抑,经常苦闷、忧伤的古怪个性,也是形成他诗风怪奇的一个因素。“寒饥”的生活,“穷悲”的境遇,又激发了他的不平之气。他的诗学韩愈、孟郊,这种诗学承传与其诗风也有关系。他的诗风还与他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对康德先验自我的解构:海德格尔、皮尔士与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人文杂志》2002,4(4):18-24
与流俗的康德解释不同 ,海德格尔认定康德的“先验自我”终究仍是实体自我 ,或“现成存在者” ,他将时间引入康德的自我 ,以对康德哲学作基础存在论思路的反抗 ,把关乎“科学知识”的范畴体系读解成关乎“存在知识”的概念系统。而皮尔士对康德先验自我的指号学改造 ,仍墨守康德哲学的柏拉图式的、关于合乎科学的认识 (知识 )理念 ,但他的“探究者的无限共同体”观念与海德格尔的“时间”视野一样 ,有效地解构了“先验自我”概念。而马克思的实践劳动的解构则更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杜赞奇认为,民族“自我”大多都是相对“他者”而定义的.在晚清文人志士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想象中,“西方”和“妇女”是他们指称的最多的“潜在的他者”.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对“西方”和“妇女”所展开的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书写异域文化的策略,也可让我们从中一窥晚清知识分子在倡导民族革新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他者”来认知“自身”.  相似文献   

7.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8.
干部考评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在长期运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代有“八观”、“七观”和“五视”法。外国有情境模拟、面谈八步、加菲尔德和专家系统法。近年我国背遍实行了考德、考能、考勤、考绩、组织考察、同行评议、民意测验、定性定量分析等一系列方法。纵观古今中外考评活动,无不偏重考评者的作用(即“他评”),忽视被考评者的能动性,因而明显限制了干部考评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令人高兴的是,改革开放给人事管理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伴随自我举荐、自我选择(人才流动)和自我让贤等新潮流,“自评”已被引进干部考评中,通过与“他评”的有机结合而发挥出积极的效用。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认为唐代小说与古文运动联系紧密,而且认为韩愈也是“爱好小说之人”。韩愈的碑志有非常明显的小说因素。他写的碑志追求“奇”,也正是因为这种“奇”,使得韩愈的碑志具有了传奇性。韩愈碑志结构里同样渗透着“史才、诗笔、议论”所谓传奇的结构特点。再有从《柳州罗池庙碑》中,我们也能发现六朝志怪对于韩愈的影响。以上种种,可以作为陈先生观点的一点旁证。  相似文献   

10.
羞感的路径学空间 --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把羞感归结为情绪并将自己的现象学的情绪理论应用到羞感的研究中。他从中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羞之所羞者是自我;第二,他人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但如结合舍勒的羞感理论、胡塞尔的直观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其开出的路径学空间并不是无可置疑的:从羞感出发其实无法过渡到对象化和他人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他对于现象学的“现象”、“意向性”、“直观”和“自我”等概念作了某种非现象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是因为“哲学”既令人望而生畏、又最引人入胜,所以它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而哲学自身这一独特魅力,却不是自明的,需要不断的追问和阐发。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哲学自身的追问者和阐发者。其洋洋洒洒二百余万字的《孙正聿哲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集中而系统解决的就是“如何从哲学自身来理解哲学”的问题。这就是说,孙正聿教授是透过“哲学的目光”来“看”哲学的。而透过孙正聿教授这一“哲学的目光”,哲学的“庐山真面目”便向我们显现出来。一、批判前提:哲学的灵魂在《文集》的长篇序言中,孙正聿教授明确提出:“一套…  相似文献   

12.
韩炳哲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剥削形式,已由马克思所描述的“他者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齐泽克以新冠疫情为案例背景,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提出了五点批判:一是“政治正确”对自我的限制和约束;二是斗争和对立不能简单归结为“内卷”;三是“自我剥削”批判存在例外情况;四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并不像它宣称的那样宽容;五是马克思“他者剥削”等理论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强大解释力。齐泽克借由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的批评,进一步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四个辩护:一是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只有野蛮;二是共产主义能实现全球合作防控新冠疫情;三是共产主义是逃脱韩炳哲描述的“自我剥削”困境的出路;四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可行性。通过对齐泽克和韩炳哲论争的分析,有利于推进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当代理解,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进对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傅山活着时,誉之者说他是“义士仁人”(明名士马士奇曾写《山右二义士传》以歌颂傅山),说他“萧然物外,自得天机”(顾炎武评语)。诋毁者斥责他“学问粗浅驳杂”(清·李光地语),说他:“发口鄙秽”,“求古而适得风沙气”(清·何埠语)。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是宋明理学的总结者,也是集大成者,他对“孔颜之乐”也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论述。本文正是通过阐述王夫之“乐”的思想,特别是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一本中有关“孔颜之乐”的思想,进而归结出他的苦乐观。  相似文献   

15.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进化论伦理思想的完成者。尽管他不象达尔文那样有过“剑桥时期的生活”,但他二十几岁就从事文笔事业,博学多才。达尔文说他是一个“自我中心论者”,但还是把他作为“一位很有趣的谈伴”。并且对他的才华有很高的赞美。达尔文说:“我读了他著的任何一本书以后,通常对他非凡的天才感到欣喜非常,钦佩不止。而且常常会想到,在遥远的将来,他会不会也加入到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等伟大人物的行列中去”。达尔文的推想被斯宾塞的哲学活动所证实。他以其“综合的哲学体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大厦中独占一隅,成为重要的哲学家。而他的“伦理学原理”不过是其“综合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剥削”概念是透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切入点。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剥削方式由强制性的“你应当”转换为激励式的“你能够”,原本被动的“他者剥削”逐渐过渡为主体主动的“自我剥削”。此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合二为一,“绩效劳动”以更为隐蔽和深刻的方式成为“异化劳动”在当代的新型变体。“自我剥削”的深层根源在于,资本将它的增殖欲望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欲望,并通过强制的“进步力量”和“竞争逻辑”极尽对主体潜能的挖掘与利用。在数字资本的宰制下,人的“自我异化”以“自我实现”的面貌呈现,“自我剥削”的本质仍然是“他者剥削”。  相似文献   

17.
为他责任:走出自我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责任观上历来有两种对峙的观点,即自我责任与集体责任。它们之间的两难抉择反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走出这个两难困境的出路在于寻找超越两者的新的责任维度。列维纳斯的为他责任说揭明了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它主张,人的道德性不是由自我意志或普遍意志构筑的,而是由他者的伦理命令和在为他负责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从为他责任说可以得到两点伦理启示:第一,通过“我”与他者的责任关系塑造人的伦理性;第二,它告诫我们必须保持对他者的敬畏与尊重。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宗旨,在这一指导方针之下,我们对(意见稿)形成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一、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的思考1郾诉讼主体资格方面(1)本规定第2条将“实际耕种者”列为承包经营纠纷的第三人,我们表示同意。从民法角度考虑,这里的“实际耕种者”可定义为“非法占有”者,因为他既不是该土地的所有权人,也不是承包经营权人,还不是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中的权利人。他对该土地的非法占有可能是恶意的,更多的可能是善意的,即积极利用土地并创造财富。这样的善意或恶意占有关系中,占有人(实际…  相似文献   

19.
赵琴 《江汉论坛》2005,(8):139-141
本文对美国学者贝尔的社会理论,尤其是其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作了初步探讨。在笔者看来,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的理论分别从不同侧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重矛盾,而他本人之作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经济上的社会主义者”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的三位一体也正是这些矛盾的某种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叙述"?不是本文追问的问题,却是本文观察台湾日据时代、香港和澳门地区文学"殖民经验"的一种方法。叙述本身既是一个时间的过程(自我的时间),也是对过去时间(历史,或他者的时间)的呈现和意识。每一种叙述,都是不同时间的重迭,当叙述开始时,这两者的时间(自我的时间与他者的时间)即处于相互交集的状态。台、港、澳这三个空间的相似处,是它们都曾从原来的"时间"脉络中被切割出去,进入"他者"的"时间"之中,并从此在"他者"的"时间"中展开另外一条叙述与构建"自我"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他者"融入了"自我","自我"包含着"他者"。新质的东西混杂着旧的因素,不可变的东西蕴藏在可变的东西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殖民经验"。它被充分地表现于这些地区的文学之中,构成了"海洋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人面向海洋、对外交流的先锋。这些文学作品,记载着"海洋中国"在"时间"转换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政治与文化冲突或融合的记忆和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