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二战结束后,太宰治迎来了文学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相继发表了《维庸之妻》、《斜阳》、《人间失格》等一系列重要代表作.太宰治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私小说”特征,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生命的感悟等融入作品中,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虚无感、罪意识和自杀倾向.  相似文献   

2.
日本无赖派文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重要文学派别,而太宰治是无赖派文学派别中的最为著名作家之一。太宰治文学思想意识是在其生活阅历和文学创作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思想意识主要有"颓废堕落"意识,"自杀"意识,"罪"意识,"孤独"意识,"基督"意识等,被日本学界称为"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太宰治的《斜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书写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差异,从“觉醒——顿悟——幻灭”的成长叙事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精神成长,揭示其中成长主题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一跃成为战后日本文坛宠儿的太宰治是无赖派或新戏作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战后混乱的状态下,太宰大显身手,很快就成为一个风云作家。但是,他到不惑之年突然死于非命。他在自己四十个岁月的生涯中,曾多次试图自杀,这似乎是个谜。对于他的死,日本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争议纷纷。有人认  相似文献   

5.
太宰治是日本著名作家,其无赖派的写作风格对日本文坛影响深远。战后年代创作出来的小说《斜阳》更是太宰文学的代表作。本文拟通过对《斜阳》的分析来研究作者太宰治,反映其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所传达的思想,更进一步深化对太宰治以及其文学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创作心理学与叙事学理论,选取小说《多少恨》作为个案,探讨小说中作者的自我意识与读者意识,从而深层次地剖析影响其小说叙事效果的因素。小说《多少恨》中,张爱玲表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与难以压抑的“自我意识”,作家“自我意识”的叙述颠覆了其最初宣称的“通俗小说”的许诺。  相似文献   

7.
叶紫的小说创作题材主要集中在故乡洞庭湖边的农民生活,其作品隐现着悲愤的乡愁并呈现出强烈的反思性。这与作家漂泊无着的窘迫生活以及革命烈士遗属的特殊身份密切相关。叶紫的“乡愁”以聚焦故乡人际关系的方式,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阶级、精神层面。在乡愁描画的精神轨迹中,阶级意识的式微与主体意识的萌发正是叶紫对于革命的独立解读。在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论争的语境中,这不仅是对“第三种人”的有力回击,而且也显示了“五四”之后,作家力图在革命、政治等宏大叙事干预下再次回到启蒙主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她致力于反映人物的心理意识,以突出“心理时空”淡化物理时空和空间蒙太奇等新颖别致的叙事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在其早期作品《邱园记事》中,四块生活“碎片”的攫取和空间并置是“重要瞬间”和“空间蒙太奇”等创作技巧的开端,而空间节点中蜗牛的插入使得小说心理时空与物理时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述者的叙述行为特征及其效应立论,认为我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存在两种叙述类型:一是根于说书人权述行为的共性的“说书人”叙述,一是源于作家独特审美心态的个性的作家叙述。“说书人”叙述向作家权述的转变,昭示出古代白话小说文学本体功能的进化。这种转机的形成是在明中叶后清新的哲学意识催化下,各种文体精神融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作家D·H·劳伦斯在其小说创作中书写了诸如“阳萎男人”、“情感怨妇”、“精神困惑”、“灵肉分离”等几种精神生态失衡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因征服、控制和占有欲望的膨胀而导致生命活力的衰竭和精神价值的消解。劳伦斯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真实书写反映了其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反思,从中彰显了其精神生态思想,同时也为当下重构和谐精神生态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批判历史与现实的暴力的力度就此被稀释.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威塞克斯"系列小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于哈代来说,他的小说成功之处不只是浓厚的乡土性,更在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现代精神。现代城市文明存在于哈代的长篇小说中,创造出又一种现代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小说自90年代突现于文坛以来,一直倍受关注,在以往诸多评论中,更多地强调了小说欲望化、私人化、平面化等审美特征,而实际上,“新生代”小说所体现的审美特征远比这些评述要丰富得多,作家们的艺术价值立场和精神追求也远不像许多人讲得那样缺乏深度和力度,他们的创怍也不是随意和不严肃的。  相似文献   

15.
1927年茅盾被动的由政治工作者的心理身份向文学创作者的身份转换后,以《蚀》三部曲宣泄了他的颓废苦闷心理,展示了“时代新青年”的世纪末颓废。《蚀》与欧美式的现代主义颓废派有着显著的差异,属于“现实主义颓废小说”,具有现代性的意义。《蚀》中“时代新青年”的颓废表现在:幻灭虚无的人生体验和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寻求强烈的感官刺激,在刺激中略感生存的意味;对时间的恐惧。  相似文献   

16.
论白先勇小说的感伤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具有强烈的感伤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创作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忧郁的情绪、在中西文化冲突下产生的认同危机感以及在人物命运描写、时事变迁表现的过程中所隐藏着的人生如梦、万事皆空的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宿命论思想.这一特色的形成与白先勇个人的生活经历、传统文学中的历史兴亡感以及佛教思想的影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重要的“三农”题材作家之一,张炜的小说呈现了现代性冲击之下乡土中国的发展与裂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在社会学批评、心理分析批评以及形式批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张炜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深入张炜的文本世界及其精神内核,就必须立足于新时期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乃至全球化的中国语境特别是中国乡村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以自然权利诉求和现代性断裂为研究视角,准确理解和阐释张炜重要的文学实践,探究张炜小说丰富多元的文本内蕴。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少女形象、水手形象、穷汉形象。穷汉形象是沈从文二三十年代着力塑造的一批人物形象,"穷"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情感方面的缺失。穷汉们的人生理想平淡、真实,却迫于各个方面的压力而命运坎坷不平。他们的人生理想与命运变化的背道而驰触动了沈从文敏感的内心,与沈从文的人生体验一拍即合,并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古希腊悲剧和哈代悲剧小说的比较研究中,较常见的是以命运观和人物性格为中心进行对比。可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希腊悲剧的核心是情节;哈代也认为对小说而言,情节或者说结构的重要性胜于人物。因此,以情节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亚里土多德看来,好的悲剧情节必须要有发现或突转,二者是引发观众怜悯或恐惧的关键要素。哈代的悲剧小说中众多的偶然或巧合与其说是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的反映,不如说是哈代巧妙地运用了古希腊悲剧情节中的发现或突转。通过对哈代短篇小说《同乡人》的分析,可以印证此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