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成语是汉语长期发展中沉淀下来的语言宝藏,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它多以四字格为主,韵律特征也较为明显。经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发现有时出于语用或修辞的需要,结构固定的四字格成语其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本文结合实例从韵律角度探析了四字格成语出现结构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四字格脱胎于成语格式,也可以说成语是四字格的一种。但一般所说四字格相对成语而言要更灵活些,更容易理解些,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繁,占有比较显著的地位。这与汉族人民偏爱四音节语段的心理有密切关系。所以,《现代汉语词典》把四字格作为一种特定的嵌入形  相似文献   

3.
“四字格”这个名称,是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里首先运用的。陆先生认为研究四字格“会帮助我们认识汉语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但是陆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探讨汉语并立四字格是不是一种构词格,对于四言词组的问题,没有正面涉及。后来,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里,讨论到四字格所涉及的单双音节问题。吕先生大大放宽了四字格的范围,不仅讨论到四音节的复合词、成语和熟语,而且把四音节词组(如“大事小事”“新书旧书”)也包括进去了。  相似文献   

4.
汉语成语非常丰富,反映了我国各方面的历史特点,而“四字格”即四个音节是它的基本形式。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其来源广泛,含义深刻,言简意赅,且具有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其修辞内涵博大而精深。在修辞教学中成语的修辞现象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平仄、叠音、色彩和辞格四个方面来探讨四字格成语的修辞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四字成语进行初步考察,并分别就《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所增加条目、删除条目和修改条目等类别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近30多年来《现代汉语词典》在收录成语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意旨。  相似文献   

6.
“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是由事件或句子缩略而成的四字格新词,在近几年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它们从语录流行语发展为词语流行语,其间经历了诸多过程,“缩略”是其演变成形最重要的步骤。这类四字格新词自产生后就争议不断,我们基于问卷调查,以近年来网络上大热的四字格新词作为研究对象,从“缩略”这一角度切入,认为将其称为“网络类成语”存在一定的理据,并进一步把其分成“事缩类”和“句缩类”,以模因论和仿拟论为支撑具体分析其生成模式,并从社会、心理、文化等多个角度具体分析其生成动因,力求探究此类四字格新词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提高英译汉水平,优化译文质量出发,举出若干译例,并通过对例句的翻译分析提出在英译汉中发挥汉语“四字格”词组和“四字格”成语优势,借助其节奏感使译文更加优美。  相似文献   

8.
四字格形式的成语一直以来都是成语中的主体部分,古往今来四字成语也多被人们广泛运用。而同义并列成语一方面作为成语中的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又作为汉语同义并列词语的扩展,非常值得关注。在前人研究成果——并列式双音词排列具有"平起仄收"的规则下,文章以《汉语成语小词典》为主,对其中的同义并列成语进行统计分类,尝试浅究小词典中的同义并列成语的排列规则及原因,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四字格有着独特的文体美学价值,而概念隐喻则是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三国演义》及罗慕士英译本中四字格的概念隐喻作为语料,试图分析这些概念隐喻在英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翻译策略。本文发现儒家的仁、义、忠、孝、悌等思想,以及典故、宗教、物质、体验等文化因素使得《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格概念隐喻独具魅力,但同时也构成了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很大的难点。罗慕士有效地通过对应翻译、直译、释译、注释、意译等翻译策略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了忠实而生动的翻译,使得西方的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及风采。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产生了800余条成语的重要文化典籍,《淮南子》产生了700余条成语,也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源头之一.《淮南子》对源自《庄子》的成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两书共同推动了中华成语文化的形成和运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生活.对《淮南子》运用《庄子》成语和原文推动成语形成和定型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  相似文献   

11.
生肖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生肖文化表现了中国人对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翻译。认为应当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十二生肖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12.
生肖文化始于东汉,盛于隋唐,五代以后一度衰落,直到北宋中晚期,才渐有复苏的迹象。通过考察相关文献与考古资料,拟从神宗出生时出现的“群鼠”异象切入,来勾勒北宋生肖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对北宋中晚期社会生肖观念的转变原因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鲍廷博与吴骞是清代旅居浙江的徽州藏书家,他们居住的地方即现在的嘉兴地区。二人因共同的藏书爱好而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收藏书籍过程中的诗文互动、校勘题跋等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在他们的交往活动中,不少江浙文化名人也参与其中,共同的书籍收藏喜好繁荣了当地的文化,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扩展了徽州文化的影响。而《吴骞日记》更是记载了不少关于鲍廷博的生平活动,尤其是对两人以藏书活动为中心的往来有很多详细描述,这对补遗《鲍廷博年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为从另外一个方面了解鲍廷博的人生轨迹提供了视角。毫无疑问,鲍廷博与吴骞的这些藏书文化活动让寓居地人民对旅外徽州人的评价也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他们的交往,对后世学者了解当时旅居浙江的徽州人融入当地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书目著录中的互著法和别裁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古代书目著录有互著和别裁两种方法。明代高儒编制的《百川书志》是最早发明别裁法的书目 ,也是最早采用互著成法的书目 ;祁承火业和章学诚关于互著别裁法阐释的宗旨有所不同 ,一为便于检阅文献 ,一为辨考学术源流 ;互著别裁法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特质所孕育 ,是中国目录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 ;作为文献著录的有力的辅助方法 ,互著别裁法具有备著述之源流和供检阅之方便等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显示其统治中国的合理性以及为择地建都寻找理据,并为恢复汉人的礼乐文物制度正名,朱元璋在立国前后对“中原”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对《洪武正韵》的命运乃至整个明朝的汉语官话产生了重大影响。《洪武正韵》与《明太祖集》诗歌分韵的一致性表明,《洪武正韵》中的所谓“中原雅音”实际上是朱元璋的家乡口音,其本人从“建业(南京)非中土”到“江左(南京)乃道里之均”的观念转变,使以南京音为代表的江淮方言成为官话基础,以致丽末鲜初的朝鲜使臣与通事们的汉语集体失效,只有移民自江左地区的偰长寿一人的汉语为朱元璋所称道,偰长寿因此成为朝鲜初期司译院汉学发展的顶梁柱;也正因如此,《洪武正韵》成为摆设,明朝文人赋诗仍然依从基于江左之音的“沈韵”。  相似文献   

16.
耶稣会传教士何大化等人于1671年在广州将"诉状"、"康熙圣旨"等12篇与"康熙历案"相关的文书编印成中拉文对照的文集Innocentia Victrix(《无罪获胜》).初看,该文集只是一本"康熙历案"的卷宗.然而,如果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全书,那么我们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本来华传教士的专业汉语教材.时代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导致了明清官话语音的嬗变,加之"康熙历案"迫使传教士停止了传教活动,客观上使他们有了充裕的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国的语言与文化上,从而促使在华耶稣会编辑刊印了这本汉语教科书.此教科书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汉语官话语音,而且也反映了17世纪中后期中西语言接触之实况,颇具语言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初始,日本兴起了为能直接用汉语阅读中华典籍而进行汉语教学的“唐音学”。18世纪中期,“唐音学”从简单的实用汉语教学转向汉语音韵学的理论探讨,其集大成者是释无相文雄,他先后撰写了《磨光韵镜》、《三音正讹》等大量的汉语音韵学著述。通过研读文雄的著述,我们既可以基本了解当时日本人对汉语的认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获知明清之际,特别是康熙时期之后的汉语官话实况。其时,中国大体上有两种被公众认知的官话,也叫“读书音”:一种以南京官话为代表,有入声;另一种是无入声的“中州韵”,用作歌曲音。但它们都不及有清浊声母之分的“杭州音”更合于韵书,更接近于唐宋古音。这也正是19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唐通事们学习汉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有人还兼学杭州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谢肇淛的文言小说<麈馀>明末初版后未在国内再版过,目前也不知道收藏于何处;但曾传入日本,并受到日本读者的欢迎,不止一次翻刻.据收藏在日本和台湾的原版和日本翻刻本,可以对谢氏创作<麈馀>的背景、动机加以考察,并了解其写作的主要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代史评提要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述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其史部设史评类,著录历代史评著述。明代史评收入正目仅有2部,而列入存目却多达61部。《提要》对明代史评的评论,既有对明代学风之批驳,又有对于明代学者史学素养之褒贬。《提要》对史评经典《史通》极为推崇,在对明代《史通》研究的批评中表达了对于明代史学研究的认识。对明代史评著述的评论中,反映着《提要》之史学观念与评论方法。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是中西交流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然而礼仪之争使双方的交流陷于停滞,最终东西方都失去了机会:基督教失去了扩大在中国传教的机会,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A Compleat History of the Emprie of China)是将这场争论推向高潮,并在这场争论中起重要作用的一本著作,所以了解这本书对了解那场著名的争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