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杜甫(712—770)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遗留下来的诗歌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许多文学史家集中论述了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高尔基曾经正确指出:“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象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杜甫也正是这样。他的诗篇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种种罪恶,而且深刻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传达了人民群众的呼声、理想和愿望;它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本文则试图探讨杜诗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如何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法国文坛上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曾经对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领袖的雨果,当时在大量理论文章中提出了以“美丑对照”为核心的文艺思想,进而把积极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作了本质上区分。不仅如此,他还把“对照”的原则具体运用于他的小说创作。本文拟就这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一文艺是对生活的反映。但是生活是无限广阔的、丰富多样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全貌,还是只反映生活的某些方面?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着原则的分歧。古典主义者从  相似文献   

3.
有人著文说:十九世纪末浪漫主义“又复活了”,“现代派文艺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很容易使人误认为: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是本质相似相同的东西,要则都提倡,要则全扬弃。其实,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讲,现代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只是表面相似而乃本质对立的。在反映生活的原则上分道扬镳创作方法质的规定性分反映生活的原则、方式、手法三个层次。在反映生活的原则上,积极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要求作家着重表现精神生活,并以此来反映物质生活;而现代主义则一意开掘主观世界。双方虽有“形似”之处,但各自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开掘,在系统、层次、性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因而貌似同路,实则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4.
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的著名代表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红字》以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 ,批判现实 ,表现自己的思想特点。他的创作不依靠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 ,而是着重通过象征物 ,揭示客观事物背后隐蔽的意义 ,这也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5.
李白于天宝三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从此,诗人就象大鹏折翅,天马坠地,从理想的高空跌进了现实世界。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腐败,他逐渐看清了黑暗的社会本质,创作出愈来愈多的优秀诗篇,深刻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面貌。李白并不是天生的伟大诗人,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二期发表了关于现实主义概念讨论的不同文见。邹平在《现实主义是不够用了吗?》一文中论述:作为一种文学精第(或日美学原则),现实主义远没有到了不够用的地步。因为在如何理解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现实主义是迄今为止唯一正确地作出了回答。现代主义从整体上来看却是颠倒了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确实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当它把文学反映现实的方式限定在以生活本来面貌来反映生活的尺度里,它便获得了一种与其他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产生在十八世纪末,并在十九世纪前三十年得到辉煌发展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标志着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产生是和法国大革命以及革命后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分不开的。在资产阶级获得政权后,欧洲没有出现人们所想望的美好世界。所以浪漫主义的产生,从政治上说,是由于对革命后社会现实的失望情绪和社会制度的不满所引起的;从文学艺术上说,它与古典主义文学对立,是对古典主义学院派发动的第一次革命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的性质问题,归根到底是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问题。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现实生活本质的反映,只是两者反映的侧面不同,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相对稳定方面;浪漫主义则反映它的变化发展方面。它们在运动中又是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伯林以其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思想闻名于世,但他个人却非常重视自己的浪漫主义研究。尤其在他的《浪漫主义之根》中,浪漫主义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说明。在伯林看来,浪漫主义是一种思想革命运动,是西方思想意识的最伟大的和唯一的转变,它对现代西方的思想意识有意味深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术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美术家的审美意识来反映社会生活,它所反映的是美术家所感兴趣的、关心的、认识的社会生活,也就是美术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从现实到本质的认识,即审美认识;它是通过创作中的构思过程、传达过程、制作与技巧来实现最后的物态化的完整作品。  相似文献   

10.
(四)《庄子》浪漫主义的主要艺术手段《庄子》反映现实、反映生活的方式,显然是属于浪漫主义的范畴,有其独自的个性特色。首先,是有意识地广泛运用寓言的形式,以说明抽象而深奥的哲理。《庄子》一书几乎是篇篇有寓言,节节有寓言,有不少篇则全由寓言连缀而成。运用寓言之广,在先秦诸子之中绝无仅有。《寓言》篇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  相似文献   

11.
歌德在坚持古典主义时,一方面充分肯定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指出了艺术创作受现实生活的制约性,从主客观统一上,辩证地阐明了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歌德对浪漫主义的态度存在二重性:一方面他对浪漫主义没有从理论上明确界定,将消极浪漫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全部。另一方面他实际上又对积极的浪漫主义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12.
<正>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杜甫这著名的流传久远的诗句,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贯穿于李白一生行止、左右着李白终身命运的,是个人同社会现实的对立;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便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优美纯洁的形象,同客观世界的丑恶浑浊的本相的对立。在这二者的较量中,失败的常常是诗人一方,严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击垮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诗人也因此而产生过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等消极避世,颓废虚无的思想感情。但是,李白终究没有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低头屈服,更没有玷污自己的心灵去迎合世俗,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纵观李白一生,他始终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这,就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篇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上每个大作家的创作方法,都有它的共性和个性。创作方法——形象地反映现实的方法,决不是什么先验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在人类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丰富起来的。我们通常所谓‘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方法,无非是对这一群作家或那一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到处都出现了一场反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思潮,尤其在德国,浪漫主义与政治的关系取得了最为完备和典型的形式。德国浪漫主义绝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它很快波及到了德国近代文化和学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德国近代的政治生活和历史发展。因此,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德国近代浪漫主义运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反映现实,不是照相式地反映或机械地复制生活,而是能动地再现生活。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是经过作家分析、选择、加工、改造了的生活,它融合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渗透了作家的思想与感情,流露出作家的观点与主张。因此,文学作品是具有一定倾向的。作家在作品中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社会情绪、愿望、理想来展示和表达对一定生活现象的意向,是使作品成功的重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30年代是西欧浪漫主义发展的鼎盛时代,在文学史上是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法国发生的波希米亚青年查铁顿事件却提醒人们,浪漫主义在进入全盛的刹那,也开始潜有自身的危机,它彰显浪漫主义时代人们的现实困局和深层困惑.查铁顿向波希米亚称号的迁移,可能意味着"波希米亚"是困境中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创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当中“有两种基本的‘潮流’或倾向,便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尔基:《我的文学修养》)。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际,也是这样。作为作家认识生活、反映现实的原则,创作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对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方向,高尔基曾经这样予示过:“是否应该寻找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的诗词,我以前也另碎地读过,但没有系统地、深入地钻研过。最近结合着毛主席著作的学习,特别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学习,我又全部阅读了一下。这些作品的闳深博大的思想内容和无比精湛的艺术技巧深深地教育着我,感动着我,不过,由于水平的限制,我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现有简单地谈谈我的体会。以下的发言主要是谈作品的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附带谈谈作品的艺术手法。先谈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林默涵同志在“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里,论及到毛主席的诗词。他提出革命浪漫主义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浪漫主义精神,一方面是浪漫主义手法。他认为浪漫主义精神是最主要的。他对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解释是:“要看到生活里的新事  相似文献   

19.
赵明熙是朝鲜早期的无产阶级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之初,他曾搜天斡地觅诗情,写了很多诗歌,后来转而专门撰写小说。他曾在《生活记录的片断》一文中这样写道:“是信奉泰戈尔式的新浪漫主义,还是倾向于高尔基式的现实主义呢?我遵循现实主义,面对现实,冲过去,勇往直前!”“一直到现在,我并不明白是生活现实产生思想,总以为该是思想产生生活。由此可知,我曾多么希望自己早日生活于美满的新世道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离骚》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了长诗始写于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问世在楚怀王三十年(前299)这一论点,并根据屈原当时的年龄和他在楚国的处境,对照《离骚》,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作家;《离骚》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熟。《离骚》写主人公及其“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它从精神和方法两个方面,典型地体现了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对传统观念的蔑视;对充满神话色彩的想象和夸张的运用,对比兴手法的创造性的发展等。《离骚》又体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发展上,诗人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