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境生产要素理论从控制环境容量消耗的角度出发,借助市场对其进行分配和交易,可以谋求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分析了环境生产要素的市场均衡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厂商的短期生产安排和长期生产变动,认为在环境生产要素化条件下,技术要素对环境要素具有最突出的阶段式跳跃性替代效果,其替代程度与技术要素的初始投入量和增加量没有关系,主要取决于新旧技术条件的单位产量环境要素消耗量,也就是所增加的技术要素的减排性能.厂商必然根据环境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快速上升和供给量的递减趋势,自觉调整生产要素组合,尤其是增加技术要素投入,替代环境生产要素,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市场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绿色GDP核算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相关探讨和实践存在着理论支撑不足,内部化不明显,技术障碍难以突破等问题。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主张把环境容量也作为生产要素,企业采购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的成本费用列入增加值核算的减项,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核算对环境污染的损害计量。这种思路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环境负外部性的内部化,便于与会计核算制度相衔接,简捷实用。论证了基于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的绿色GDP核算模式,并分析了它与会计核算制度的衔接,介绍了核算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环境”这一科学概念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容量的关系,人体中的化学元素与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具有统一性,环境异常必然导致人体内化学元素的组成与含量异常,最终危及人体健康,甚至生命。  相似文献   

4.
旅游环境日容量测算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环境日容量是旅游环境在一个单位周期内所能容纳的旅游者数量,是旅游环境容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从游客密度指标方面反映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本文探讨了日环境容量的概念和测算日容量的意义,剖析了现有景区日环境容量的测算思路、方法及其局限性,并在最后提出了对现有日容量测算的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5.
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环境成本作为环境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环境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所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成本支出。在按照作业种类和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相关程度对环境成本重新分类的基础上 ,提出了环境成本确认的两项标志 ,一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与环境保护有关 ;二是该活动是否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同时 ,提出了环境成本确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资源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因素 ,属生产要素 ,而环境问题则是除人口压力、人均资源量贫乏以外 ,影响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又一制约因素。发展环保产业 ,实际上削减了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进而相应增加了环境资源的供给 ,是实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人口环境容量是库区移民安置的基础,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核心是按照土地等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来适量安置移民。三峡库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土地及其后备资源短缺,农村移民环境容量有限,影响库区移民的就近消化。环境移民是人口外迁的一种基本形式,起源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活贫困等物质性原因。直接映示出移民与环境、资源、生产资料的对比关系和移民对客体的渴望水平。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指各种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流动与配置利用、人类活动及其效应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互动、整合与协同。全球化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整合化、全球政治协同化、全球生态共生化和全球人类认同化  相似文献   

9.
试论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是指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流动与配置利用、人类活动及其成果与效应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互动、整合与协同。全球化基本内涵的表现形式是 :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文化整合化 ;全球政治协作化 ;全球生态共生化和全球人类认同化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区际经济交流日渐频繁.以资本流动为主要形式之一的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必然促进投资活动的深入.招商引资者能否有效吸引投资,关键在于引资区域能否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其他区域相比是否具有较强的投资环境竞争力.在构建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和yaahp 0.4.1 AHP分析软件对7个街(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据此提出优化区域投资环境、提高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以福建省永春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复合赋权法的TOPSIS模型定量评估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进一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永春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不超载,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吻合;从3个子系统来看,生态环境响应力与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力均呈现负相关;永春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水土流失指数、水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强化资源集约型环境保护、推进低碳工业化和城镇化、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经济增长的增长的源泉来区分经济增长方式,是世界上的通行做法。基于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思考,把环境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一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分析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缺陷和不足,进而研究了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在实现我国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中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困扰辽宁沿海经济带因经济高速发展中所引发的诸多资源环境问题,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进行评价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只有通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才能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对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基本单位,其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农户经营行为的个体性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农户追求利益的短期性和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农户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风险性、生态治理中农户的成本和收益具有不对称性等矛盾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农户参与绿洲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民勤绿洲生态治理应该是一种国家行为,政府对农户的经营行为必须加以调控和引导,其中,国家对农户的外在利益激励和农户对政府政策的响应程度是绿洲生态治理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已经成为引导中国地方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公众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理性的新型治理手段。作为国家环境治理风暴中急速诞生的制度"半成品",其制度运行化效果并不乐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技术风险性质决定了其无须经涉复杂的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博弈。因此,为保障制度功能的有效实现,依"理性-工具范式"来完善该制度是较为可行的路径。首先,实行以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为统领的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立法模式;其次,实施定期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与动态单项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再次,设置民主协商路径,进行有效的资源环境风险沟通;最后,建立动态的预警应责机制,保障制度功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企业为核心、以社会力量为支持的三位一体的保障格局,主要包括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以及环境因素等三个保障子系统,其中初级生产要素保障子系统的构建依托于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投融资体系的健全,高级生产要素保障子系统的构建依托于人才培育体系的完善以及技术转换的加快,而环境因素保障子系统的构建则依托于宽松高效的政治环境和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环境因素与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单位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但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增长,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国必须严格控制钢铁工业新增产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强化经济政策,强制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淘汰落后产能,从而提高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e energy utilization sub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ubsystem. This paper builds up a model based on the double frontiers network DEA-Malmquist index of undesired indicators and evaluates the change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of 29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1-2016.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xcept for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ubsystem,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ies of the energy utilization subsystem and the whole economic system are in a state of negative growth, and have larger space to promo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vision of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there are only the growth in the eastern regions f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energy utilization subsystem,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ubsystem and the whol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