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3,23(4):11-14
汉画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能离开它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功用进行孤立的研究。作为汉代人丧葬现念的具体体现,汉画反映的是汉代的民风民俗。因此,汉画研究应该立足汉代的风俗习惯、观念信仰,结合汉画像的功用和典籍记载,综合分析研究,摒弃以画面猜画面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研究方法的更新,有益于提高整个汉画研究队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根据学术发展的需要,汉画研究应尽早建立汉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汉画像研究往往表现为过多地屈从于汉画图像,以致于丧失了汉画像的艺术意义,失去了汉画艺术的独立性。运用构图学理论对汉画像的艺术语言风格进行解析,可以为汉画像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性的思考方法。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为例,对我国汉画像石的构图、空阿、线条等艺术语言进行研究和剖析。可以得出:汉画像石在原始构图上具有简洁之美、时空线条的节奏之美和夸张造型的装饰之美,从而在人们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人们强烈的原始美感以及许多发人深思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3.
美轮美奂的汉画像艺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促进的产物。汉画像葬俗中从众现象的存在,既是社会影响对行为主体(墓主)施加压力的直接结果,也是汉画像葬俗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汉画像葬俗活动中群体行动动力机制和从众现象实施精微而凿实的考述、发覆和研究,对于延伸和拓展社会学的理论空间、准确把握早期民间群体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规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改革开放后,该系即恢复了伦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就在哲学专业本科生中系统开设伦理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1994年设立伦理学专业硕士点,2000年招收该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3年正式设立伦理学博士点。现该学科点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拥有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其成员在国内伦理学界具有相当影响。在学科带头人郭广银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该学科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传统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应用伦理学等专业方向获得了长足进展。到目前为止,该…  相似文献   

5.
运用信息学的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989--2008年我国汉画像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论文作者、研究单位、论文内容分析、研究成果所反映出汉画像的特点等角度出发,对我国汉画像论文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自公共行政学科恢复设立以来,公共行政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其它的社会科学分支相比,已有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应有的学术影响与广泛的社会效应,难以在学术共同体内获得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土化研究不足、研究问题的空疏性,以及研究方法的不规范,致使公共行政的研究难以产出具有较高学术品质的作品。公共行政的学术共同体必须充分认识既有研究范式的负面影响,提高研究作品的质量,力争使公共行政研究步出初始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8,28(1):9-13
汉画像的研究从画像的著录和画像蕴意的阐释两个方面展开。著录是阐释的基础,阐释则是著录的延伸和拓展。在阐释的研究实践中,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汉画研究长于画面的考辨,而疏于解释;而艺术象征理论指导下的汉画像研究虽长于解释,却又疏于实证。由此,分析心理学的艺术研究理论即原型分析,可以说是汉画像研究的新范式。它透视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因素,将艺术的泉源归因于远古人类生活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既重实证,又善解释。如汉画像的神树、螺女、弓箭和伏羲女娲就透露出远古婚俗经过血缘杂交、到女子男子走婚、再到夫妻婚制的形成过程,追日、射日神话则是对于夫妻婚制的规范,西王母和傩戏乃是走婚和血缘群婚的遗绪。  相似文献   

8.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关键。学院/教学与科研单位作为法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依据学科设立,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同时又受中央教育管理部门的直接控制和干涉,基层组织之间高度闭合,整合程度不高;讲座/研究所作为德国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依据学科设立,独立于大学,享有高度自治权,其设置加深了学科间的壁垒,导致基层组织四分五裂,呈高度分化状态;学系作为美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按照一级学科设立,整合程度相对较高,学系受国家和大学两个层面的制约,自治程度相对较低。西方国家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历程表明,组织整合与组织自治是其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发展和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已经十年,有必要对其历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在讨论了文献数据研究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统计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切实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研究发展的观点,同时还得到了两个新的发现,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发展的促进作用从2012年开始受阻;数据迹象表明,这种受阻可能恰恰与某一学科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教学论研究在过去30年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学科对象的拓展、研究问题的深化、学科性质的明晰、研究风格的分化以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但过去的教学论研究也涌现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观点生成与科学研究的问题;分割研究与总体研究的问题;理论移植与理论适应的问题;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问题;理论创新与符号通约的问题;开放体系与学科划界的问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问题;继承传统与现代创新的问题.因此,未来的教学论研究需要在六个方面做出努力,即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凸显研究的本土性、加强研究的规范性、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强调研究的现代性和提倡研究的原创性.  相似文献   

11.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2.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铜镜、汉墓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上所刻文字等的合称)是汉代民间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作为一种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躲过无数兵燹战火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载了一些早期佛教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资料。这些资料展呈了早期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佛教对民间影响的程度,对之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丰富汉代早期佛教的研究资料和全面总结早期佛教的传播规律、纠正学界通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早期佛教的研究引向深入,这些来自民间的汉画有着异常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画像石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不自觉地依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对汉画像石蕴含的内在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视而不见.对汉画像石的研究,需要在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变革.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期实现汉画像石研究视角的转变.以跨学科的手法,分析了汉画像石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因缘,深入发掘了汉画像石的文化功用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孙照金 《南都学坛》2005,25(5):16-17
南阳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列于同类艺术品中,它构图凝练概括,散点透视、置陈布势,意象造型、充实灵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南阳汉画像石产生了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和生命感,研究它的构图美学,有助于我们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15.
陕北是汉画像石墓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汉代陕北地处边郡,民族构成复杂,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使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墓表现出以华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体现了内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过程,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并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16.
苏兆伟 《东方论坛》2016,(2):118-121
汉代骏马艺术作品类型主要有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陵墓石刻、青铜制品、玉器制品等材料形式,其图像艺术具有简、整、圆、拙、势的特点。反映了汉代特定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7.
画像砖石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在这艺术的背后,隐藏着艺术创作者巨大的心理力量,构成一种强大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与联想、真挚的情感、突如其来的灵感和原始集体无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尽管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不是纯粹的佛教绘画,但它蕴涵有丰富的早期佛教存在论生态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转型背景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汉画像石直观生动的表现,我们在领略早期佛教无情有性、众生平等这一心灵金弦的氤氲热气之外,也可以感受生态灾难警示、命运终极关怀这个醒世木铎的悲壮与厚重。这些作为两千年前墓葬依附物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对于当前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87年合江县出土的汉棺铭文对泸州的建置时间,可再往前追溯两三百年.新发现的摩崖《唐代商队人物群像》为"西南丝绸之路"穿过这一地区提供了证据.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和川黔边的诸县应努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把这笔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