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无论在作者还是传播方面都有其特色,万晴川教授的专著《命相·谶应·占卜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城,开拓了崭新的研究视野,对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对当前反对封建迷信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的新小说在法国文坛崛起,对小说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试验,给小说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新小说的创作实践,引发了对整个小说体裁创作规律的探讨,它在小说人物结构、叙述层次以及描写机制等问题的阐述,已经成为法国叙事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米歇尔·布托尔的代表作《变》,从叙事学的角度做出理论概括,将有利于对叙事学理论的理解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作家超人思想的显现 ,也是作家的”自画像” ,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超人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道德上高尚与卑劣的取舍和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约翰·福尔斯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享有很高声望的小说家。他勇于开拓和创新 ,不但把心理探索和对社会与哲学问题的关注结合起来 ,而且对小说的传统形式、创作成规以及作者的绝对权威均提出了挑战和质疑 ,在把小说作为阐述思想的寓言形式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小说《浮升》塑造了一个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的加拿大人的形象。小说中巧妙地充斥着多层主题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自于祖先和原始文化的影响及语言隔阂都在小说中得到展示。经过一系列的心灵的启示 ,小说的主人公终于罢脱了困惑 ,走完了她苦恼———反思———醒悟———升华的心灵历程 ,主人公不仅找到了自我 ,还找到了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其小说的悲剧美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哈代本人对于悲剧创作手法的自觉运用。文章分析了哈代小说中的多种悲剧创作手法,对哈代小说的悲剧美作了一次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的小说理论家,他是具有深邃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创作经验的学者型作家。他的小说主题独特而深刻,实有深入分析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审视和评述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的思想主题及其社会意义,褒扬肖邦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及女性性意识的觉醒,旨在推进国内学术界和读者对凯特·肖邦的和研究了解。  相似文献   

9.
雷蒙·让的小说创作受到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 ,《一个沉思默想的女人》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体现了雷蒙·让的文学观念。“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小说《佩德罗·巴拉莫》的叙事走向、叙事视角、叙事手段、叙事结构四个方面的探讨 ,论证其叙事艺术技巧的精妙之处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某种程度上《简·爱》也是作者的生平写照。小说主人公简·爱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都透着夏洛蒂.勃朗特的影子。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和自尊自强、追求独立平等和纯粹爱情的理想在小说中通过简爱的不懈努力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不仅以其独特的结构意识,匠心独运的人物塑造以及富于激情的描写,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更主要是因为作者通过这部小说阐述了一个主题:只有爱才能战胜邪恶,令恶魔放下复仇的屠刀,令扭曲的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性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啸山庄》通过小说主要角色的心理透视而体现的人性内涵尤显独特。现从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角度出发,剖析主人公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格,对《呼啸山庄》的主题提出一些不同以往的看法。《呼啸山庄》体现艾米莉对于自私是人性本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4.
爱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其悲剧性的建构是以心灵世界的冲突与和解为中心的。私人的天堂与人间的幸福、野性与文明、存在与沉沦这三个方面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小说的悲剧性结构。冲突体现了自由与命运的对抗 ,而和解则显示了作品的博大气魄及深沉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使之表现现实、激情与美好愿望;并利用"疯女人"的一把大火完成了对"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的改造,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振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于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小说超越了哥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主流,把浪漫主义很自然地移入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分别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三幕话剧《原野》中的男主人公。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复仇故事、复仇目标和复仇心理以及复仇性质,指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虽然反映了身处社会下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反抗,但主要是出于个人恩怨;仇虎的复仇则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具有明显的阶级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核电人因工程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核电人因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文章初步探讨了核电人因工程中三个主要研究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具体的研究中需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变化发展、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地认识核电人因工程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本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与同时代男作家纳丹尼尔.霍桑笔下的海斯特.白兰,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范的叛逆女性形象为人们所熟悉。虽同为时代的反叛者,但相距近两百年的这两位女性形象,却具有迥然各异的性格特色。本文试从宗教对主人公心理内化、与文本中其他人物关系以及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特定意象隐喻三方面,从多侧面观照两位女主人公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主人公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女性个人叙述声音而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经典文本,文本以简·爱的个人叙事建构了中心化的女性话语空间,但与之相对的是简.爱边缘化的日常生活空间,使文本展示出逆向延伸的空间特征,结合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探讨这一空间特征,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空间问题的思考,同时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0.
"灰姑娘"式成长历程是女性文学中的经典主题,而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更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围绕这两部小说,分析了文本的情节结构、二元对立的人物模式,以及小说中女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反抗最终实现了"灰姑娘"主题的超越,旨在阐述不同时期的这两部小说在成长主题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