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去病是民主革命时期知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陈去病在南社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与其参与创办的南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新近发现的史料 ,将“南社”的活动完全停止的时间“后移”了 5- 7年 ,并对这一时期柳亚子和陈去病的思想、政治分野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诗、史互证的传统具体到诗作者及其诗作品来说就是人、诗互文,人如其诗,诗如其人.这在陈去病那里、尤其是他南社时期的诗歌创作活动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陈去病作为南社领袖,交游甚广,其中与同是南社成员的徐自华过从甚密,二人自秋瑾之事结识,共同举社,秋瑾精神不仅成为了一条纽带,也在此后二人的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发扬和延续,在辛亥革命前后二人的政治活动达到了顶峰期。陈去病与徐自华私交甚好,多有文人间的唱和往来,拥有着革命同志与诗文挚友的多重关系,从辛亥革命期间二人共同的政治活动与交游唱和入手,给予了探究革命大背景下南社成员活动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国粹学派的核心组织国学保存会和南社是近代先后成立的文化文学团体,它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情思有很深的联系。后来加入南社的黄节在国学保存会的经济、文化理论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叙伦、陆绍明在世纪之交建立“新史学”的思潮中,他们的史学评论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思想;黄节、陈去病、庞檗子等人的史学写作也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实绩。由此可见南社与国粹派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望平街与南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时上海的望平街是一条报馆街。南社人在这里,一方面从事办报的实践,鼓吹革命;一方面积极开展结社活动。南社成员之所以“尤以报界为最多”,与因时代变化而引起的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办报办刊的过程中,南社的作家还逐渐形成了以报刊为媒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些见解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南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也是辛亥革命前后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本文拟就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南社研究现状作概括论述,愿方家教正。 从宗旨、雅集、丛刻和成员活动看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 南社的筹备始于1907年,这年7月29日陈去病发起的神交社可以看做南社的前身。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南社成立87周年。南社1909年11月由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发起在苏州虎丘成立,先后在苏州、杭州、上海举行了18次雅集,还组织了南社闽集、湘集、粤集,编辑印行了《南社丛刻》22集。1923年柳亚子等人又发起成立了新南社,举行了3次聚餐。为纪念南社,’928年成立了南社二十周年纪念会,1935年成立南征纪念会.南社社员还组织了十余个市社外围组织,如同南社、酒社、分湖文社、淮南社、国学商兑会等,互相呼应.吴江的柳亚子、陈去病、范烟桥、徐蔚南、朱剑芒等人,在南社活动中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为南社这个革命文学团体作出了不…  相似文献   

9.
南社源出江苏,其成员生前有不少人都在南京生活、工作、战斗过,并且写下了大量的与南京有关的诗词作品。 江苏省南社研究会会员金建陵、副秘书长张末梅夫妇多年潜心研究南社及其文学活动,著述颇丰。此次,他们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竭尽全力,搜集并整理南社成员在南京的诗词作品,将其编辑成集,名之为《南社诗人咏金陵》,由民革南京市委文史工作委员会刊印发行。该书收集、辑录了六十多位南社成员咏南京的诗词,数量共有140多首。这本诗集,反映了南社成员在南京从事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以及某些革命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社成员在辛亥革…  相似文献   

10.
南社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革命文化团体,以柳亚子、高旭、陈去病为代表的进步文人,极力鼓吹反清革命,并且积极主张文化革新。这批文化人中,以诗人居多。但是,南社的诗人却喜欢写旧体诗,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南社的诗人也极少用白话作诗,对新体诗似乎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分析了近代文学社团南社的发展沿革、成员组成及南社研究的历史变迁,指出虽然作风传统的南社受到过新文化界的批评,但南社事实上是新文化的前驱,他们努力的成果成了新文化的基础,他们遭遇的困境作了新文化的前鉴——虽然这并非他们的本意。南社的文化保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历程中对本民族内在“自我”的顽强守护,承担了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并非可以一笔抹杀。  相似文献   

12.
南社是清末民初一个重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团体,成员众多,诗学观也很复杂,以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派严厉批判以陈三立和郑孝胥为代表的同光派,引起了高旭、姚锡钧等人的强烈不满,进而导致了南社的分裂.本文首先从史的角度勾勒了南社内部由于对同光派的不同态度而导致矛盾的积累与爆发的全过程,进而探讨政治正确与文学成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政治保守而否认他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3.
论南社与同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南社唐宋之争的起因、过程,指出其领导人柳亚子由于主观独断而造成南社分裂的错误,对南社解体负有责任。并试图将南社与同光体在诗歌思想与艺术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一比较,指出各自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虽同为南社成员,但在苏曼殊众好友之中,南社领袖陈去病并没有显现得十分突出。实际上陈去病在20世纪初的一系列带有明确革命目的性的文化活动对苏曼殊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如此,由于对彼此高洁品格的钦慕与生活中的融洽相处,陈、苏二人私交甚深。在苏曼殊去世之后,陈去病更是践行后逝之责,为营葬苏曼殊竭尽心力。从时代与个人双重角度入手,文章呈现二人书生意气的迥异性格和平淡友谊背后的真挚情感便。  相似文献   

15.
程善之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不仅是同盟会会员,还是南社成员。他一生涉猎极广、著述丰富;他的诗、词、小说都很有影响。然而关于程善之的著述却很少有人论及,在此搜集各种资料,考诸文献记载,逐年编排程善之的各类著述,并加以考索,以期为学者将来研究其生平、著作提供些许方便。  相似文献   

16.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张素是其成员之一。张素自幼聪颖 ,为人笃实诚信 ,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基层 ,贴近百姓 ,了解百姓 ,是南社中典型的布衣诗人 ;也是南社中需重新挖掘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南社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综述:这次研讨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格局,把南社放在整个民主革命发展和文化转型进程中来考察,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视野中进行审视,发掘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提出了新的观点,对南社的性质、历史作用和地位也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南社众多成员的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对南社的价值作了概括,指出文学要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作为支柱,文学要表现时代应该与时俱进,文学的发展必须坚守民族文化的命脉。研讨会认为,近年关于南社史料的发掘、整理、考证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南社作家别集的整理、出版取得了一定成绩。另外,还总结并反思了南社研究的学术历程,探讨、展望了南社研究的发展前景。同时指出当前南社研究的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研究的广度虽然拓展了,但研究的深度不够;在史实开掘方面多有进展,而理论剖析、升华却不足。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年纪最长的著名女社会活动家袁晓园是“南社”骨干成员叶楚伧的长媳。她在推进汉字改革和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深受“南社”人的影响。她在文化上的造诣也更多地烙上“南社”人所提倡的民族主义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南社才子"汪东于1912年参加南社,是较有声望和影响的人物之一。汪东在词学、文字学、音韵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造诣精深,尤其是开民国词坛宗周之风,得清真词"沉郁顿挫"之妙,堪称宗周一派代表词人,著有《梦秋词》,是南社词人群体中的楚翘。他的治学品格的形成,与其深厚独特的家学有着渊源,他的才学亦为南社增色良多。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历史和报刊业发展史上,南社成员都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于右任、雷铁、汪精卫、柳亚子、邵飘萍等人,先后创办了多份宣传革命思想的报纸杂志。他们以媒体为阵地,在国内外掀起了反清、讨袁、揭露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舆论高潮,为革命事业的开展创造了积极条件。南社成员宣扬革命,文人集团利用文字为武器,展示自己的力量,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在野知识分子的一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