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新政新规     
《山西老年》2013,(5):15
黑龙江三类人将纳入养老保险今年,黑龙江省要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未参保"老知青"(1966年至1978年国家统一分配的知青)及"小知青"(1978年后自己到农村去的知青)等群体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岁尾,无锡知青文化研究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无锡康辉旅游广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图河岁月——一位上山下乡知青的回忆》读者分享会及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图河岁月——一位上山下乡知青的回忆》读者分享会上,作者陈国钧、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徐蕾就这本书的写作、出版作了简要介绍。无锡乐龄人艺术团的老知青们载歌载舞,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  相似文献   

3.
征稿启事     
《山西老年》2014,(1):30-30
本刊自开设“知青岁月”栏闷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为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本刊从今年起将扩大该栏目板面,诚请省内外老知青将自己(或他人)在插队过程中的各类故事(最好配劳动和生活的照片)投递给本刊,同时大量征集知青时期的各种照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电子邮箱地址:sxln_wscl@126.com),我们将择优刊登,稿酬从优:  相似文献   

4.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认识了一位30年前从南京去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插队的老知青戎建国先生。他中等个头,宽阔的身材,一双聪慧的大眼,显示出他那特有的才华和企业家的风度。戎建国现任南京千年龙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蒙古王商贸公司总经理。他为传播和交流汉蒙文化献上了一颗滚烫的民族心。 1968年的夏天,刚读完南京小市中学初二年级才16岁的戎建国,就和当年1087名南京知青一起,来到祖国边陲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插队。一干就是13年,和那里的茫茫草原、山山水水,那里的阿爸、阿  相似文献   

5.
沈黎明 《新天地》2016,(12):16-17
为知青"上书"到中央 萧芸1949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16岁时下乡,在农村做了14年知识青年,1979年回城后,当过老师、新闻干事. 1982年,回城知青的新困境渐显,工资数目比年龄数目小.那年国庆节,30个老知青一起来找萧芸.萧芸一鼓作气:"我们写个报告给中央吧."但没人相信这办法有用,萧芸自顾自地就干开了.回家后,收拾完家务,哄睡女儿,萧芸坐在厨房门槛上,以凳为桌,开始动笔.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07,(9)
"浩特"是蒙语,意思居民点。在草原上,每个浩特一般居住一户或几户人家。当我们这些老知青回到草原,浩特里被看成是一大乐事,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款待知青,喝着奶茶,吃着奶饼,主人会把酒端上来。如果你能一饮而尽,  相似文献   

7.
知青文化是当代中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特指知青这一代人,在他们的知青时代和后知青时代以文学、美术、音乐等各种形式进行的文化创作活动以及所创作的反映他们生命历程与诉求的文化产品与文化现象。知青文化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其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其中从2008年开始的知青文化发展新阶段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剑的《醉入花丛》是知青文学另类写作的逻辑起点。阿城的《棋王》从另一向度呈现知青文学的另类延展。而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则是主流知青文学与非主流知青文学亦即知青文学另类书写合流的结合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刘醒龙的《大树还小》和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也各以强烈的非主流倾向,对知青文学的不同哲学时段,进行另类表述。知青文学发展中这种由弱而强的态势,加速了20世纪80年代主流知青作家在90年代的集体溃败,终于让位于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他们曾经建树的以宏大叙事为基础的知青文学悲剧,已然为另一种风格和基调的文学叙事所代替,知青文学创作因此总体上走向人本,逼近历史真相,从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来叙事,并以人性善为核心,对冲知青年代传递给人的膨胀的压抑感。他秉持人性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在文本中调和了知青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这一叙事风格是梁晓声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温情叙事的美学选择以现实为立足点,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使其知青小说成为温暖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1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造就了中国社会文化的重大迁徙。作为文化观念形态之一的知青小说深受文化迁徙的影响,上层的审视和下层的归化在知青小说叙事中得到了统一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12.
信捷 《老友》2010,(11):24-24
一位老知青曾抱怨:我这一生啊,该上学时没有学上,该工作时没有工作,该结婚时没有房子,好不容易赶上改革开放了,又下岗了。你说我这一辈子有什么美好?他的经历代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  相似文献   

13.
曾著有《中国知青史》的刘小萌博士新近又推出了《中国知青口述史》(以下简称《知青口述》) [1 ] 。该书 5 0多万字 ,是从他采访过的数十位对象中择取了 1 3位知青的口述编纂而成。从类型上看 ,作者尽量想使它具有比较广泛的涵盖面 ,所以挑选出来的有三类 :当年的知青典型、知青中的“民间领袖”和默默无闻的平常人。在“序言”里作者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缘起、内容和特点 ,并对“口述的价值与局限”进行了扼要的探讨。此外又以“导读”的形式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了概述 ;在每篇口述之前都有一个“采访前记”交代背景资料访谈感受 ,一…  相似文献   

14.
《日夜书》和《修改过程》通过对知青的生活史叙述,审视了知青一代的命运与思想。韩少功以复杂的文本和叙述回应复杂的一言难尽的生存现实,他自觉远离80年代以来知青叙述的叙述成规,表现对已成定势的80年代历史记忆的重审和批判,从而将思考延伸进当下纷繁复杂的时代命题中,体现出犹豫不决和一言难尽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
从1953年到1981年,举国上下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广泛而持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曾经涉及全国大部分家庭,且产生过极大影响。四川是人口大省,当时隶属四川省的重庆市曾有数十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国家政策性移民的组成部分,重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重庆移民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就重庆知青的移民运动、移民前后的生存状态、知青的返城与困惑、知青的移民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蒋玲 《源流》2012,(3):70-73
在法国人眼中,他是半个中国人。在中国人眼中,他是一个有着奇特爱好的外国老头。他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但研究的却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中国知青。到农村中去,这个在六七十年代被认为是必须恪守的生命信条,当时的践行者如今大多已选择逃避,但这名外国人  相似文献   

17.
知青作家在 80年代表现出“神奇土地”拟构型、“知青苦难”状写型和“远村岁月”感悟型三种精神姿态。其共同的心理基点 ,是知青时期“生命乐园”失落后的命运自悲情结。心理逻辑分别表现为“殉道”意愿及其自我维护、自命优越及其自悯自谅、自伤身世及其对乡村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18.
金三角搏命15载,能活着回来,他是特殊岁月里输出革命的幸存者。还有数以千计的知青,葬身在缅甸冰冷的土壤中,留下一堆面向东方的无名荒冢。一个阴郁的冬日,王曦讲起了那段不入正史的知青往事。故事在缅甸的热带丛林中展开,九死一生的异国征战,无奈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社区新鲜事     
《社区》2011,(21):22-23
居委会扮窑洞老知青"再结婚"墙壁斑驳的"窑洞"、金黄饱满的"玉米串"、铺着凉席的"土炕"、纳了一半的"鞋底"……9月8日晚,北京市东城区新鲜社区活动室被改造成了"知青点",50多名老知青为三对当年上山下乡时完婚的夫妇再次举行了"集体婚礼"。毛主席像、马灯、铁锹……活动室里的这些老物件和老照片让时光"穿越"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戏谑的、私人化的语言表达,富有逻辑、哲思的智者精神世界,创作出了一系列值得多维度品鉴的文学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大多以知青经历作为创作土壤,但是他作品中展现的精神质地又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常识下对知青文学精神内涵的认知,超出了知青文学中常有的压抑苦闷与迷茫反思的命题,他用其有限的创作塑造了无限的思维空间,向人们展现了其特有的自我"精神家园".《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知青文学这一母题下呈现独特影像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