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冬 《山西老年》2013,(11):16-17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1988年6月,中央下发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斗胆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1965年7月,16岁的萧芸报名下乡,与89名知青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知青茶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位被人们称为“青少年心灵健康成长导师”的花甲女子,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校园里的公益讲堂上,给青少年们讲心灵健康知识。每到一地,她还给家长们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并帮他们答疑解惑。她就是在1982年上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请求把回城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农龄算作工龄,并最终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萧芸。当年,由于她敢于仗义执言,被知青们誉为“侠女”。  相似文献   

3.
高松 《源流》2007,(12)
1976年的高峰连队,芳草萋萋,一片愁云惨雾。广州知青大部分已离开海南,读书、招工回城了,剩下青春仔、小黑马、何老九和我等几个运气不佳的人还在那里挣扎。昔日热闹的高峰,再也见不到球场上的身影,再也听不到引吭高歌。下乡初期的热情和  相似文献   

4.
凡是经历过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人没有谁不知道柴春泽的。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刊出了他给父亲的一封信,并配发了编者按。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党报争相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中央电视台录像,柴春泽成了当时知青学习的楷模,红遍全国。1978年4月他却锒铛入狱,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牢狱生涯后被平反,并招工回城。从普通的建筑工人到电大学员,直到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柴春泽向世人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5.
知青文学从"自恋"走向"自省",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从早期的幻想式回忆中,学会了真诚地对自己进行反思.但在知青运动三十周年前后出现的知青"反思"文学,并没有产生知青作家所预期的社会轰动效果,其真正原因在于缺少真正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省".因此,在知青运动四十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关心知青文学的人们希望看到的,就是知青文学能够真诚地通过"反省"向世人敞开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母亲     
王露 《社区》2003,(20)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当年母亲梳着两个羊角辫,热情洋溢地随着千万知青同胞,奔赴广阔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队里领导看母亲还没锄头高,实在太瘦小,就让母亲发挥出身书香门第、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优势,当了一名乡村教师。母亲回城的时候,已在外漂泊了多  相似文献   

7.
《天浴》是严歌苓创作的短篇小说,它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女知青文秀为了回城出卖自己,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文章通过对文秀命运的解读,重点分析左右文秀命运的关键因素,进而全面把握文秀这个人物形象,以期更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8.
新政新规     
《山西老年》2013,(5):15
黑龙江三类人将纳入养老保险今年,黑龙江省要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未参保"老知青"(1966年至1978年国家统一分配的知青)及"小知青"(1978年后自己到农村去的知青)等群体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相似文献   

9.
征稿启示     
1.2013年本刊"共同关注"板块新开辟"知青岁月"专栏,欢迎曾有这一特别经历的知青朋友投稿。来稿要求故事性强、可读性强,文字在2000字以内,并配照片一至两张。来稿请注明"知青岁月"字样。2.2013年本刊"文史丛林"板块新增"经典背后"和"档案解密"两个栏目,"真情人生"版块新增"舞台人生"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依照"知青子女回沪政策"从外地返回上海学习或定居的知青后代。这批原来"上海人眼中的外地人,外地人眼中的上海人"在"故乡"落地生根后,生活状况怎样?本文通过对"回沪知青子女论坛"(www.hui hu.org)中的部分回沪知青子女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他们的各方面需求的满足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在最后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回沪知青子女的生活质量应该在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服务政策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1.
知青文化是当代中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特指知青这一代人,在他们的知青时代和后知青时代以文学、美术、音乐等各种形式进行的文化创作活动以及所创作的反映他们生命历程与诉求的文化产品与文化现象。知青文化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其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其中从2008年开始的知青文化发展新阶段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50年前,温州知青奔赴黑龙江省莲江口农场支边下乡,本文是笔者那时亲身经历的温州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艰难旅程的一段回忆。响应号召奔赴莲农1969年至1970年,温州市革委会"四个面向办公室"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公社,先后组织动员了三批温州知青计1196人,从南国鱼米之乡,奔赴遥远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提出了"反知青文学"的概念,并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为范本,对这一题材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这类题材已经超越了70年代末以来主流的"知青文学",是对"知青文学"的反讽与批判,预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会有一个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夜书》以白马湖茶场的知青生活和当下社会的生活两部分构成,作者通过对"知青时代"、"后知青时代"两个阶段人物生活的描写,用唯美的笔触为自己记忆深处的朋友做了画像式的素描,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充满诗意。这是一部记录、感悟两代人的怅惘、幸福和苦难的作品。其鲜活又厚重,读来引人深思、感慨万千。作品里,我们不但可以抚摸到韩少功这一代人的心脏的温度,还能深深体味到他们留在当下社会的背影,他们的思想在感染着这个时代和生活中的人们。这部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的前三十年,始终处于政治的高压之下,在意识形态的允许之下艰难地生存.中国知青文学的表现可以作为案例来说明.文革后期,中国知青运动因为“株洲现象”的出现有了新的景观,知青文学也因此有了新的面目.《迎风展翅》报告文学集因其作为政治的推手而获得关注,但也因此失去文学性的存在.它扭曲转了中国知青文学的表现,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和工具,却因另类表现而在知青主流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借”鸡记     
《新天地》2007,(11)
在我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活中,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借鸡记"便是其中一个。那是1969年春,队上的社员都出工去了,同队的知青也不知哪里去了,村院里除了鸡叫,再无一点声响。我感冒躺在知青小屋没出工,肚子饿得"咕咕咕"地叫个不停,迫使我不得不爬起来找吃的。米箩里的米所剩无几,菜篮也是空的,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剩  相似文献   

17.
并非像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米调>这部小说是在肯定"知青理想".小说通过记述者记述叙述者所叙述故事的方式,拉开了记述者与叙述者不同的价值立场,让读者去思考、分析叙述者所叙述出来的"知青理想".因此,小说不仅没有赞扬"知青理想",恰恰相反,它是在认真批判和反思"知青理想".  相似文献   

18.
《天浴》是严歌苓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主要讲述了女知青文秀用肉体换取回城机会的故事。主流评论常常将这部小说的主题总结为对“文革”的批判。然而事实上,《天浴》着重描写的是男性对于女性的霸权,“文革”只不过是这种霸权发生、存在的舞台,作家的批判重点是霸权本身,而绝不是这个舞台。但同时,《天浴》也不是一部激进的女权主义文本,在否定男权的同时,作品对包括文秀在内的女性自身的弱点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9.
●情窦初开暗偷鞋1968年秋天,我们从杭州出发,来到吉林一个叫桃花沟的村庄插队。知青队伍中有个男孩叫戴文奇,父母是有名的越剧演员,1957年"反右"时被揪了出来,说他们是"封建余孽","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唱赞歌"。因为父母的问题,戴文奇吃了不少苦。  相似文献   

20.
知青运动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青运动是20世纪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知青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青年的社会就业问题,它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密切相关.毛泽东认为,农村是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民是吸纳性最大的劳动群体,农业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通道,因此,提出面向农村的就业方针,并以运动的形式付诸实施.毛泽东在考虑青年就业问题时,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而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