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近年来,一位被人们称为“青少年心灵健康成长导师”的花甲女子,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校园里的公益讲堂上,给青少年们讲心灵健康知识。每到一地,她还给家长们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并帮他们答疑解惑。她就是在1982年上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请求把回城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农龄算作工龄,并最终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萧芸。当年,由于她敢于仗义执言,被知青们誉为“侠女”。  相似文献   

2.
沈黎明 《新天地》2016,(12):16-17
为知青"上书"到中央 萧芸1949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16岁时下乡,在农村做了14年知识青年,1979年回城后,当过老师、新闻干事. 1982年,回城知青的新困境渐显,工资数目比年龄数目小.那年国庆节,30个老知青一起来找萧芸.萧芸一鼓作气:"我们写个报告给中央吧."但没人相信这办法有用,萧芸自顾自地就干开了.回家后,收拾完家务,哄睡女儿,萧芸坐在厨房门槛上,以凳为桌,开始动笔.  相似文献   

3.
友人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当年在黑龙江下乡的上海女知青,旧地重游。老战友专门请她到有农家特色的饭店用餐,而且专门拣"笨东西"吃:笨鸡、笨蛋、笨猪……味道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位知青返沪后,偶遇街市上  相似文献   

4.
青春无悔     
王娟 《社区》2012,(35):32-32
西双版纳,对不少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而言,是远在西南边陲的第二故乡,更是魂牵梦萦的青春记忆。数年前,一部名叫《孽债》的电视剧,不知勾起了多少上海人难忘的知青情结。在知青下乡40余年后,我这个上海人也有幸趁着青春年华到西双版纳挂职锻炼,实地体验西双版纳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作为知青的后代(我母亲当年是去北方插队的知青).寻觅着当年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往昔岁月,感受着他们如今的安稳和遥念。  相似文献   

5.
冒险吃面饼     
有句俗话叫冒死吃河豚,我没有这个体验,但在下乡插队时,我们与队里的知青却有过一次冒险吃面饼的难忘经历。1968年,我下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中和公社中和大队的姜家沟村。转年开春以后,天气真是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好。看着那一片片金色的麦田,村里的老乡和知青们都十分高兴,老  相似文献   

6.
正50年前,温州知青奔赴黑龙江省莲江口农场支边下乡,本文是笔者那时亲身经历的温州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艰难旅程的一段回忆。响应号召奔赴莲农1969年至1970年,温州市革委会"四个面向办公室"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公社,先后组织动员了三批温州知青计1196人,从南国鱼米之乡,奔赴遥远的  相似文献   

7.
杨鹏程,男,1949年8月生于湖南华容,民盟盟员。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10年,历尽磨难,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人文学院院长,兼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常委、湘潭市政协副主席、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8.
樱桃熟了     
亦民 《山西老年》2014,(12):17-17
我刚下乡不久,就到了樱桃熟了的季节,路经一户人家门前,见他家种的好几棵樱桃树都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家老农对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知青说:"等樱桃完全熟透了,我请你们吃个够。"当时我们并没在意,以为人家只是说说而已。没过几天,这位老农真来请我们去吃樱桃啦抽我们几个女知青欢呼雀跃,立马跟他进了院子,抬头一望,啊,几棵樱桃树的绿叶下垂吊着好多的樱桃,它们低着头,红着脸,像娇羞的新娘正等待着出嫁一样惹人爱。  相似文献   

9.
新鲜过后     
振江 《山西老年》2014,(6):17-17
插队第一年,正赶上要夏收,我们知青对割麦子感到挺新鲜,一直问队长什么时候开镰。终于有一天,队长告诉我们明天就可以割麦子了。记得那是6月11日清晨,我们十几个女知青手拿着镰刀,兴冲冲地跟着队长上了山。我们插队所在的大队土质不好,麦子长得稀稀落落的,且又是山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生态问题关注较多的是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在内蒙古下乡的知青作家如张承志、羌戎等深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始终离不开那古朴的草原,并且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对生态环境的担忧。本文将从图腾崇拜、人类精神家园和天道终会战胜人道的发展思路几个方面探讨知青文学中生态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劳骥 《中华魂》2014,(17):36-36
当知青下乡时,曾听老百姓说到“四大傻”:“补笊篱眼、焊筛子洞,给羊戴嚼子、漏雨堵灶筒。”意指那些不该干、不能干的“傻冒事”,那时认为不过笑话而已,并不当真。  相似文献   

12.
<正>唐大壮(1946-),广东汕头市人,现为汕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作为知青下乡海南农垦,时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  相似文献   

13.
那七七 《社区》2008,(8):24-24
我在家老小,“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平时习惯了大事靠父母,小事找姐姐,依赖性很强,直到下乡插队。队里买了拖拉机,队长觉得知青有文化,决定让我开。我们队穷就靠冬天搞副业挣点钱,拖拉机男社员白天上山拉石头,晚上我到河套拉沙子。  相似文献   

14.
那是1972年的事。知青食堂最热闹的时候是吃晚饭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知青,聚在一起边吃边说笑,交流着一天劳动中的各种趣事。哎,你们觉得吗?今天的萝卜味道好像比平常好一些。外号喜鹊的女知青小杨对大家说。她一说,大家都感觉到了,今天的  相似文献   

15.
高松 《源流》2007,(12)
1976年的高峰连队,芳草萋萋,一片愁云惨雾。广州知青大部分已离开海南,读书、招工回城了,剩下青春仔、小黑马、何老九和我等几个运气不佳的人还在那里挣扎。昔日热闹的高峰,再也见不到球场上的身影,再也听不到引吭高歌。下乡初期的热情和  相似文献   

16.
我的导师叶教授是个很有意思的老太太。 她原来是下乡知青,当恢复高考的时候,她已经30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当时她在一家街道工厂里上班,听说她要去考大学,很多工友都笑了,觉得她那么大年龄了,去考什么大学,真是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7.
杨敏 《今日南国》2006,(12):13-15
一项政策正在催生新一波中国知识分子下乡热潮。2006年7月,乡镇一级将迎来2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这项由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八部委联手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扶贫),预计在今后5年时间为中国乡村输送10万知识分子。这一次政策之手的挥动,使得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零星的知识分子下乡热骤然升温,新一轮“知青下乡”终于从胎动状态走向有声有形。当“三支一扶”队伍还处于预备状态之时,北京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湖北“资教计划”已经先行将平静的大学校园搅动起来,“上山下乡”无疑让2006年成为一个“大热”年份。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小说《雌性的草地》描写了在20世纪那个“红色的年代”女性知青像男人一样放牧军马的艰苦生活,展现了她们遭受人性摧残的悲凉人生和不幸命运。虽然女知青们都相继戏了“崇高”理想的祭品,但是在被“雄化”、“物化”过程中,她们仍旧表现出对女性身份的渴望,悲情地呼唤着“雌性”。在这些女性牛命中,人们仍能清晰地看到她们身上那抹...  相似文献   

19.
沈黎明 《新天地》2012,(3):28-29
2012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新人"——央视名牌栏目《星光大道》的主持人、被大家亲切称为"老毕"的毕福剑。既不英俊又不年轻,普通话也不够标准的毕福剑能红遍全国,是老父亲在关键时刻"推"了他一把。一语惊醒梦中人毕福剑1959年出生在大连,1976年下乡当知青时他从农村应征入伍,成为北海舰队的一名水兵。1985年,毕福剑转业了,他很  相似文献   

20.
踏征程     
金夷 《山西老年》2012,(9):22-23
1973年9月24日,太原铁路局在体育场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我们这些职工子女——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扎根落户干革命。我作为一名才初中毕业就报名下乡插队的知青,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喜悲场面。在此之前,我已乘坐母亲所在单位的卡车在市区"游街"两三次了。当时正值太原知青上山下乡掀起新高潮的日子,我和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被当作一场政治运动的宣传品,很是风光了几天。母亲所在的单位——铁路医院和太原铁路局、太原市革委会分别召开场面壮观热烈的欢送会,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在当时极为时兴的草绿色挎包,上面用红漆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毛体字,还有一个脸盆,一项草帽、一块白肚毛巾上也分别留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