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友人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当年在黑龙江下乡的上海女知青,旧地重游。老战友专门请她到有农家特色的饭店用餐,而且专门拣"笨东西"吃:笨鸡、笨蛋、笨猪……味道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位知青返沪后,偶遇街市上  相似文献   

2.
酱黄瓜     
那是我下乡时候的事。因为给我们知青住的“青年点”还没盖好,我就住在社员(村民)朱大婶家里。大婶家很穷,睡觉没有褥子,做菜用饭米汤当油。可我却发现,她家的酱黄瓜非常好吃。小小的,脆脆的,有股清香味,我总也吃不够。但吃饭时,他们家人很少吃,却都尽着我吃。当时才15岁的我也没想着问个为什么,以  相似文献   

3.
樱桃熟了     
亦民 《山西老年》2014,(12):17-17
我刚下乡不久,就到了樱桃熟了的季节,路经一户人家门前,见他家种的好几棵樱桃树都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家老农对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知青说:"等樱桃完全熟透了,我请你们吃个够。"当时我们并没在意,以为人家只是说说而已。没过几天,这位老农真来请我们去吃樱桃啦抽我们几个女知青欢呼雀跃,立马跟他进了院子,抬头一望,啊,几棵樱桃树的绿叶下垂吊着好多的樱桃,它们低着头,红着脸,像娇羞的新娘正等待着出嫁一样惹人爱。  相似文献   

4.
文冬 《山西老年》2013,(11):16-17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1988年6月,中央下发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斗胆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1965年7月,16岁的萧芸报名下乡,与89名知青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知青茶场。  相似文献   

5.
青春无悔     
王娟 《社区》2012,(35):32-32
西双版纳,对不少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而言,是远在西南边陲的第二故乡,更是魂牵梦萦的青春记忆。数年前,一部名叫《孽债》的电视剧,不知勾起了多少上海人难忘的知青情结。在知青下乡40余年后,我这个上海人也有幸趁着青春年华到西双版纳挂职锻炼,实地体验西双版纳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作为知青的后代(我母亲当年是去北方插队的知青).寻觅着当年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往昔岁月,感受着他们如今的安稳和遥念。  相似文献   

6.
“借”鸡记     
《新天地》2007,(11)
在我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活中,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借鸡记"便是其中一个。那是1969年春,队上的社员都出工去了,同队的知青也不知哪里去了,村院里除了鸡叫,再无一点声响。我感冒躺在知青小屋没出工,肚子饿得"咕咕咕"地叫个不停,迫使我不得不爬起来找吃的。米箩里的米所剩无几,菜篮也是空的,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剩  相似文献   

7.
高松 《源流》2007,(12)
1976年的高峰连队,芳草萋萋,一片愁云惨雾。广州知青大部分已离开海南,读书、招工回城了,剩下青春仔、小黑马、何老九和我等几个运气不佳的人还在那里挣扎。昔日热闹的高峰,再也见不到球场上的身影,再也听不到引吭高歌。下乡初期的热情和  相似文献   

8.
那七七 《社区》2008,(8):24-24
我在家老小,“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平时习惯了大事靠父母,小事找姐姐,依赖性很强,直到下乡插队。队里买了拖拉机,队长觉得知青有文化,决定让我开。我们队穷就靠冬天搞副业挣点钱,拖拉机男社员白天上山拉石头,晚上我到河套拉沙子。  相似文献   

9.
吃了一条蛇     
汪汶 《山西老年》2014,(9):16-17
1969年,我作为一个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乡下的日子很苦,劳作一年有时竟填不饱肚子,对肉食油水更是渴望。村里的百姓还能养口猪,交售之后返一部分供自己食用,而我们知青不会也没有泔水喂猪,自然一年四季无肉可吃。队里每年每人分不到一斤菜籽油,平时我们轻易舍不得吃.  相似文献   

10.
正50年前,温州知青奔赴黑龙江省莲江口农场支边下乡,本文是笔者那时亲身经历的温州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艰难旅程的一段回忆。响应号召奔赴莲农1969年至1970年,温州市革委会"四个面向办公室"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公社,先后组织动员了三批温州知青计1196人,从南国鱼米之乡,奔赴遥远的  相似文献   

11.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12.
我的导师叶教授是个很有意思的老太太。 她原来是下乡知青,当恢复高考的时候,她已经30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当时她在一家街道工厂里上班,听说她要去考大学,很多工友都笑了,觉得她那么大年龄了,去考什么大学,真是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生态问题关注较多的是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在内蒙古下乡的知青作家如张承志、羌戎等深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始终离不开那古朴的草原,并且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对生态环境的担忧。本文将从图腾崇拜、人类精神家园和天道终会战胜人道的发展思路几个方面探讨知青文学中生态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60年代末,我随着百万知青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当年我20岁。在艰苦的边疆生活中,有苦闷,也有欢乐。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让我永生难忘。事情就发生在我所在的五十团五连。当时,我们连东边隔河与五十七团相邻。五十七团是以朝鲜族老职工为主的连队,被我们称为  相似文献   

15.
那是1972年的事。知青食堂最热闹的时候是吃晚饭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知青,聚在一起边吃边说笑,交流着一天劳动中的各种趣事。哎,你们觉得吗?今天的萝卜味道好像比平常好一些。外号喜鹊的女知青小杨对大家说。她一说,大家都感觉到了,今天的  相似文献   

16.
读者俱乐部     
《新天地》2007,(6)
《新天地》读者俱乐部:看了该刊2007年第4期,其中有一篇文章《曾轰动全国的南京知青之歌案始末》,令我明白了此事的来龙去脉。我曾也是一名知青,将青春献给修理地球,也曾唱过这首歌,引起我的共鸣。当年很想知道那首歌曲的作者是谁,但无从查找。幸而贵刊让我知道此歌的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遗憾了。我作为曾经的知青,望贵刊多刊登一些知青的回忆文章,让后代知道曾有过的年代,父辈的“艰辛”!广州市李勇军  相似文献   

17.
<正>唐大壮(1946-),广东汕头市人,现为汕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作为知青下乡海南农垦,时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  相似文献   

18.
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喜欢吃草莓。每次爸爸妈妈给我买回草莓,我都吃个没完,从来没有厌烦过。一向关爱我的爷爷得知我爱吃草莓以后,就在菜园里留出一块地,栽种了一片草莓,施  相似文献   

19.
踏征程     
金夷 《山西老年》2012,(9):22-23
1973年9月24日,太原铁路局在体育场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我们这些职工子女——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扎根落户干革命。我作为一名才初中毕业就报名下乡插队的知青,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喜悲场面。在此之前,我已乘坐母亲所在单位的卡车在市区"游街"两三次了。当时正值太原知青上山下乡掀起新高潮的日子,我和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被当作一场政治运动的宣传品,很是风光了几天。母亲所在的单位——铁路医院和太原铁路局、太原市革委会分别召开场面壮观热烈的欢送会,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在当时极为时兴的草绿色挎包,上面用红漆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毛体字,还有一个脸盆,一项草帽、一块白肚毛巾上也分别留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20.
编读     
参加完海南的创意农业大会,在去往广州的海航航班上偶遇《云端·新华航空》,碰巧这一期杂志有关于我们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报道。我们这些常年脚踏泥土的人显然某种程度上具有浪漫主义情怀,这一期《云端》中关于上山下乡的报道让我们重新回忆那段历史,也让我们再次审视我们回归乡土的自我认知。我父母是下乡知青,也结合于那段插队的时光,而我也再次遵循着父母的足迹,先是洋插队、现在又土插队。总之,觉得自己这辈子难以再离开土地,当我在云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