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在“劳力劳心”问题上,孟子针对当时“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观点,同许行的学生陈相进行了一场辩论。“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以下凡引此书的文字,只注篇名)许行和陈相都主张国君与民同耕,自食其力,一边耕种田地,一边治理国家。这种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剥削的愿望,但它忽视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忽视了社会分工与阶级差别之间的联系。这在当时就已经行不通。孟子抓住这些弱点,极力反驳,并提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同上) 劳力劳心论反映了社会分工发展和阶级对立关系的历史状况,也是孟子对其前人关于社会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范文澜同志说:“孟子一生辩论,影响最大的在于辟杨墨,但有较多进步意义的却在辟许行。”(《中国通史》第一册)孟子辟许行那的次著名的辩论,记录在《孟子·滕文公上》里,这就是有名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简称《许行章》)。让我们重读这一章,看看孟子辟许行的进步意义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 在《孟子》书中,明显地提到阶级划分的有两处:一处是《滕文公上篇》。滕文公使毕战问井田制,孟子在对话中说: 另一处也是《滕文公上篇》。孟子与“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之徒陈相辩论社会分工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 许行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农家。先秦史籍未记其事迹,《汉书·艺文志》也未载其著作。其主要言行,只是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简略的评述。据《滕文公上》所记,许行,楚人。生卒年不详,大体与孟轲同时,主要活动时间约在楚宣王后期至楚威王、楚怀王期间(公元前349—前299年)。许行有门徒数十人,都穿着粗麻短衣,以打草鞋、织席子为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们通常以为,孟子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相信《诗经》、《尚书》等经典,并通过传播经典,弘扬儒家思想。然而,从文献和思想史的双重角度来看,与其说孟子"传经",不如说孟子"疑经"。面对《诗经》,孟子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针对《尚书》,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待《礼》,他认为也不必恪守于字字句句。这反映了孟子对待经典的反思、质疑与怀疑的态度和意识。这种态度与意识是孟子哲学尤其是其语言哲学的必然结果。同时,《庄子》、荀子等对经典的批判也表明:此一时期的经学已经进入到一个需要反思、怀疑和批判的时代——"疑经"时代。孟子所倡导的"疑经"时代,为后来经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开头一个韵段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这最后三字,不同的版本有异文。有的作“出门看”,有的作“出看门”,还有的作“出门首”或“出门守”。各种选本和各校的教材,对这句诗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且都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然而这些理由都不够充分,不足以说服对方,因而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7.
"食色性也"如今已是国人耳熟的哲理名言,但未必知道此语源出告子,而由孟子在自己书中用作辩驳对象才得保存.近年来,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其中《性自命出》一篇与告子言说多有相符,使研究者对告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有新的认识;然而坊间把"食色性也"张冠李戴到孟子头上,甚至写进了某些大学教材.[1]于是笔者撰此短文,以示纠偏.告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在诸子百家中应该也算一家,可惜早已失传,只是汉代赵岐在给《孟子·告子上》作的注中说:"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论语曰:子罕言命,谓性命之难言也.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2]近人杨伯峻根据《墨子·公孟篇》曾议论到告子,认为告子"似曾受教于墨子",并引梁启超《墨子年代考》云:"案《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得见墨子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中年."[3]梁、杨考证有理.  相似文献   

8.
释“自今”     
《左传·齐晋案之战》是一个著名的片断,不少古代文学读本,古代汉语教材都选用此篇。但对其中“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一句中的“自今”,解释却颇有歧异。王力《古代汉语》注为:“直到目前为止,没有能代替自己国君承担患难的人。自今,从现在追溯到以前。”  相似文献   

9.
<正>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语一出,千载以来或毁或誉,不啻天壤.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读《孟子》读到此语,竟勃然怒斥孟轲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遂命罢配享"①.《孟子》也被列为"禁书";后来才出了个"节本".删去原书的三分之一②.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孟轲"重民"思想大受褒扬,诸如孙中山,陈天华等杰出资产阶级革命家都借用孟轲"民贵君  相似文献   

10.
<正>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章句上》),从孟子的本意来看,它涉及到的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一个命题。对于这个命题,多年来一些哲学论著都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解释。如在艾思奇主编的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认为这是孟子对宇宙本原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见艾本教材1978年第3版  相似文献   

11.
许行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15年之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他的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他的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从孟子骂他是“南蛮鴃(jué音抉)舌之人”,和“自楚之滕”看,他是楚国人。有人认为《吕氏春秋·当染篇》所说的墨子的再传弟子许犯就是许行,但也有人认为此说并无确据。《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是农家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农家的材料还见于《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同书《爱类》篇和《淮南子·齐俗训》也有部分材料。  相似文献   

12.
“劳心”与“劳力”的分工问题,是孟子在与农家许行的信徒陈相辩论时提出来的。农家陈相主张国君应该一面种地自食,一面治理国家,这就是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不同意陈相的这种主张,因而相互诘难,展开争论。孟子说:“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界对《孟子》齐宣王"见牛未见羊"现象多有阐发,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儒家道德之"见"的广泛关注。其实,《孟子》论"见牛未见羊",阐述了因"见牛觳觫"而产生"德性之知"的德性主义认识路线。在这条认识路线中,"见"不仅可以使见者体认本心良知,也使某些无良被见者有了欺骗君子"以方"的可乘之机。"见"在促成德性之知的过程中积极有为,但也隐藏着诚与欺的认识困境。无疑,摆脱这种道德认识困境对当前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载《鵩鸟赋》云:“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集解》引李奇说:“或或,东西也。”按李奇是以上文“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来释此文,意谓众人东西趋利也。未得其解。或或,亦作“惑惑”,《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  相似文献   

15.
苏轼《荔枝叹》的一条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荔枝叹》有句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引诸家说,"粟粒芽"或解为"建茶",或解为"武夷茶".一些高校教材以及另外一些选本,都  相似文献   

16.
赵一强 《东岳论丛》2008,29(1):152-156
《孟子》从十二种意义上使用"心"的概念。《孟子》伦理之心的内容有三:"心"是性善论的理由,"心"是确定人格的根据,"心"是道德修养的途径。孟子的伦理之心属于中国的"心"文化传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科学型文化的"物理"与伦理型文化的"人理"并存不悖。孟子伦理之心对时代的最大启示是依照心的属性寻找现代社会的三种人"伦",以期解决长期困扰伦理学界的"五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魏忠强 《东岳论丛》2011,32(2):84-87
儒家推重六经之教,早在孔子时就已奠定儒家化的六经系统。而孟子奉行的却是"五经"系统,有对《诗》、《书》、《礼》、《乐》、《春秋》的称引与论说,然而独不言《易》。孟子不言《易》的原因在于他将《易》尚且视为卜筮之书,也与孟子并非稷下先生且所持之学与齐、楚之学的风格差异较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在使用郭锡良、唐作藩等同志共同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出版)过程中,偶或有识,即随手抄记。积年累月,缀成《〈古代汉语〉注释和常识部分教识》,发表在《殷都学刊》1988年2期上。现再将是书引例部分的种种愚见缀辑于下。 《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教材”)从常识到词义分析,都引用了不少例句。这些例句,属于教材文选部分的,我核查了大部分;属于教材文选以外的,仅核查了少部分。从核查过的例句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匡钊 《江汉论坛》2012,(7):58-63
孔子所设定的"为己之学"的问题域,在其后学中得到扩充与发展。郭店简书《性自命出》从"道四术"的角度,揭示了孔子后学对于孔子所提出的"博文"、"约礼"与"自省"等修身进路的继承与拓展。结合《大学》、《中庸》等传世文献,总结起来,孔子后学同时关注三条修身进路:"心术"或精神修炼、《诗》《书》之术或经典学习以及礼乐之术。其中"心术"被认为最为重要,并经孟子的发展,而在传世文献中勾画出先秦儒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一书,多数篇幅是记孟子与他人的辩论。时人称孟子“好辩”,后人谓孟子“善辩”,这话确实道出孟子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了。解放以来,一些同志对孟子的辩论艺术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多是就辩论方法而论。本文拟从孟子为什么要“辩”,孟子怎么样“辩”,为什么说孟子“善辩”这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学者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