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共称引唐五代12位诗僧的14首作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时期的僧诗及僧人行迹的独特性。因此,以所录僧人的诗集或《全唐诗》为参照,配以《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等文献,通过考辨去伪存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佛学与中国文学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晚唐江南诗僧在唐诗作者群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被称为"会稽二清"的清昼、清江,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文章论述了"二清"名称的由来、"二清"的交游、其诗歌手法在入静、诗禅互喻、意境表现等方面对于中晚唐僧诗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元僧诗与僧诗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与元诗的特点之一是释、道、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种宗教教士齐聚文坛。僧诗是元诗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研究积累极少,文献散失亦多。本文对元僧诗基本情况作了概括,并就诗僧别集的散失、辑佚、考释等,作了专题研究。忽略元僧诗,导致元僧诗文献散失;文献散失,直接后果则是对元僧诗的忽略。两者互为因果。元僧诗文献研究可以证实:元代僧诗相当活跃;宋元之际士人出家与科举不再实行有一定关系,主要是出于生活方式的选择;迄于元,诗僧是受到南宋江湖诗派影响明显的群体。  相似文献   

4.
郑谷诗歌特点之一是爱僧,其表现既在他好与僧人交往,更在他写诗爱用僧字,其爱惹僧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而其提出的“诗无僧字格还卑”颇有意义,对唐诗的某种审美心理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狂僧”鲁智深僧人形象对前代文学作品和史籍中僧人外表举止描绘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展示在“骂佛犹益真修”;“狂侠”鲁智深僧人形象对前代僧人行侠仗义行为描写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展示在“替天行道”;在创作手法上借助正衬法和反衬法的运用,使鲁智深形象有特立独行之妙;谶语诗嵌入《水浒传》中,成功地把握了鲁智深一生走向,是小说借助谶语诗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对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创作有其开拓性和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历诗僧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李家瑞在《停云阁诗话》里曾感叹:“天下名山僧占多,而诗僧不多觏,何耶?”他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然而,他忘记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诗僧辈出的时代,那就是唐代的大历贞元时期。大历贞元延至元和年间,是个诗僧众多且在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时期,“诗僧”一名正是在这时才出现的。在这之前,历史上也曾有过著名的诗僧,如齐代的汤惠休(唐人每称道僧人的诗才便用他作比),但那只是凤毛毛角,屈数可计。寒山拾得亦以诗名,可他们的年代却难以确定。事实  相似文献   

8.
僧人作诗如果限于内学的传扬,不能向世俗拓展的话,就永远只能在宗教狭谷中徘徊,在法门胡同里踯躅。他们的劳作就无法获得世人的认同,其艺术必将日趋枯竭。王梵志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以其众多的优作对僧诗的题材与主题作了再大的拓展,完全改变了此前僧诗的偏狭局面,开辟出了一代僧诗发展的坦途。在王梵志等的开拓精神影响下,整个唐代涌现出数以百计的诗僧,创造出数以千计的诗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本文拟就此题,略抒己见,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9.
在35首元代诗歌中,就有一首僧诗。元代诗坛发生的重要潮流、倾向和事件,诗僧都有介入。元代著名文士普遍与诗僧们交往结缘,与在这以前坚守儒家门户、力排佛老的唐宋文学大家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量统计与分析,可以从籍贯、寓寺、宗派、存诗等方面描述宋代湖南诗僧的基本态势。就地域分布而言,宋代湖南诗僧中寓湘诗僧远多于湘籍诗僧,且大多集中寓寺于潭州的长沙与衡山,籍贯与寓寺分布都极不平衡;在宗派方面,几乎所有可考诗僧皆为禅僧,且绝大多数属于临济宗;在诗歌类型方面,所存诗歌以佛门偈颂为主,真正的“文人诗”很有限,推衍至全宋,表明宋代诗僧虽有“士大夫化”倾向,但总体来说仍不离僧徒本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晚唐苦吟格局中的诗僧的探讨,指出在当时诗坛苦吟之风日盛的情况下,诗僧能融入时流,促进苦吟之风,将苦吟变成一种生命的需要,其创作行为本身就体现出诗僧诗歌创作的热力。  相似文献   

12.
八指头陀在中国近代佛教界身居领袖地位,是个富有传奇人生的奇僧、深受各界敬重的高僧,"诗名赢得满江湖"的诗僧.他踏入人生旅途,就遭受种种磨难,后来因缘成熟,披剃为僧.佛寺使他找到了安身的地方,更可贵的是使他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同时使他踏上了诗歌创作的征途.他一生写了近两千首诗,出版了好几部诗集.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与诗有缘,巧遇良师;以诗会友,诗名于世;善写梅花,诗表身世;学佛咏诗,通诗于禅;以诗言志,爱国护教.  相似文献   

13.
贾岛姚合诗风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时代的贾岛、姚合两位诗人因交谊密切、诗风类似而被后世并称为"姚贾"。由于成因不同,两人的诗风是同中有异的。贾出身僧人,数十年困于场屋,故心境抑郁颓废,又受到韩孟诗派追求奇险审美意趣之影响,其诗使常于深沉哀怨中回旋拗峭不平之气。姚虽沉沦下僚,颇感寂寞无聊,却养成喜爱山林闲适生活的性格,故其诗透露的是高人隐士清静无为的避世情绪,与元白诗坛的闲适浅易情趣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文学史之探索与推进意义非凡。在明末清初诗坛上,诗僧中成就最高者非苍雪莫属。系统深入地整理和研究苍雪的诗歌,不仅是佛教文学研究与诗僧文献整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云南文学史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辅助。20世纪40年代以来,苍雪诗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鉴于苍雪的文学成就及其对明末清初诗歌、佛教文学研究之价值,对其诗歌的整理与研究仍有较大空间,这主要体现在“编年”“校勘”“笺注”三个方面。“编年”应在前人的基础上综合考证、全面系定,“校勘”可在王培孙校辑的基础上再行校勘,“笺注”当以“典故”“玄言禅喻”“疑难字词与俗语”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7.
赤松法师是清代贵州著名佛教僧人,现存围绕黔灵山展开的诗文创作中对其形象多有描述.概括而言这些诗文中的赤松法师是一位立志苦行的修道者,是遍参大德的求法者,是筚路蓝缕的开山者,是讲求方便的弘法者,同时也是一片婆心的教化者.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写作”是20世纪中国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其群体中的诗人有着自己的美学观念和诗歌追求,但从诗歌发展的事实看,他们无可争议地呈现出相似的诗学立场。本文从诗人主体、诗歌与现实、诗歌本体和诗人与读者四个方面阐述“知识分子写作”群体的精神向度和诗学立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作。他们在新世纪的持续性写作,既可能是对80年代诗歌传统的一种精神延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格局的形成和诗歌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慧远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在出家沙门与国家政治、佛教律仪与世俗礼制、僧人整肃与社会协调、佛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化方式、内外合明与究极境界,以及精勤修持与山林僧团六个方面,慧远都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慧远根据印度佛教的义理、制度、律仪结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礼制、儒道学说所做的佛教中国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