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论徽州宗族祠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宗族祠堂林立是徽州一个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现象。本文探讨了徽州宗族祠堂的兴起时代、建造规模、建筑装饰及其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作者认为,明代嘉靖年间,夏言进行民间祭祖札制改革以后,徽州宗族出现了大建祠堂的热潮;徽州宗族祠堂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建筑耗费惊人。作者指出,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所引起的徽州社会变化,冲击了徽州的宗族统治,因此许多宗族集团才大量建造祠堂,以加强宗族观念和宗族团结,巩固宗族组织和宗族制度。  相似文献   

2.
《新安名族志》编纂的背景,与徽州宗族的繁荣是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明朝中叶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对徽州宗族制度的严重冲击以及徽州宗族统治面临的严峻挑战。徽州宗族统治者编纂《新安名族志》的宗旨,不仅仅是“明本宗,纪世系”,更重要的是为了纠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对徽州社会风俗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宣扬和加强封建纲常,以便形成一个尊尊亲亲、雍雍睦睦的社会人际关系,巩固封建宗族制度,加强封建宗族统治。  相似文献   

3.
从现存的“清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吴永福立罚纸笔据”等徽州契约文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中期至民国初徽州宗族在处理宗族内部和族际问题时,调适缓解处置矛盾、维护宗族和乡村安定的一些社会实态。徽州宗族在相当长时期内,其社会调适和乡村社区管理是有力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徽州宗谱家法是谱牒资料的重要内容 ,它是徽州宗族社会的民间法规行为 ,是宗族成员行动的规范 ,对宗族成员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提倡植树护林 ,是徽州宗谱家法资料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表现了徽州宗族追求林木绿化景观的景观生态思想 ,倡导植树绿化的行为和禁止毁林的护林行为 ,并在客观上培养了徽州人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惯 ,产生了巨大的植树护林效应和约束力量。该文认为产生徽州地区宗族植树护林行为的重要原因是 ,山林经济地位特殊、毁林严重、风水意识盛行及宗族经营山林。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现代社会里 ,徽州宗谱家法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等级门第观念较严格,社会地位高低是宗族能否立足的重要凭证,因此,提高宗族的社会地位是宗族赋予族众的使命。休宁金氏宗族传承千年,世代以忠孝显名。通过对《休宁金氏族谱》进行研究可知,金氏宗族构建社会地位的方式主要有进行宗族管理、获得社会认同和官府认同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浅析明清徽州宗族的教育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振兴宗族.基于这一总需要,徽州宗族又将振宗兴族的总目标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科举入仕,光宗耀祖;二是科举不成,学得治生手段,争取富贵出头;三是富贵不成,亦可断文识字,勤于耕读.在宗族的大力奖劝下,明清徽州社会一片繁荣,呈现出封建社会少有的和谐富裕景象.  相似文献   

7.
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等级门第观念较严格,社会地位高低是宗族能否立足的重要凭证,因此,提高宗族的社会地位是宗族赋予族众的使命。休宁金氏宗族传承千年,世代以忠孝显名。通过对《休宁金氏族谱》进行研究可知,金氏宗族构建社会地位的方式主要有进行宗族管理、获得社会认同和官府认同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徽州宗族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富 《东方论坛》2010,(2):96-107
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特别繁荣,徽州成为中国宗族制度一个十分典型的地区。徽州宗族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祠堂建设;二、族谱修纂;三、族田设置;四、宗族活动。许多世家大族花费巨额财富,大建祠堂,大修族谱,大置族田,大搞宗族活动,充分地表现了徽州宗族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作为徽州程氏宗族的始迁祖,程元谭在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但查阅相关族谱等文献资料可知,程元谭在徽州程氏宗族中于宋代以前并未得到普遍认同,作为徽州程氏宗族始迁祖的时间也出现较晚。梳理相关民间和官方文献记录发现,直到宋元时期,程元谭的始迁祖形象才得以建构,并呈现出从宗族认同到官方认同再到地方社会认同的发展趋势,最后演变为颇具影响力的地方精英。然而,程元谭作为徽州程氏始迁祖及其生平事迹的真实性,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一现象表明,在徽州宗族中,始迁祖不仅对本宗族有着至关重要的象征意义,而且对整宗合族、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进而寻求获取更多的地方资源,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在明清时期徽州村落的主要居住者均为同姓宗族,少有他族,但在徽州市镇中表现出诸多宗族共生的生活状态.以岩镇为例,有多达十数个宗族在一地同居生活,这些宗族和谐共生,形成稳定的社会生活状态.宗族共生状态的形成与稳定不仅受到了当时徽州宗族社会整体的影响,也有岩镇地区独特商业氛围的作用.从这种状态本身探寻其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可以从另一角度阐述宗族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并管窥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1.
徽州宗族捐建香火院的历史源远流长,一度对徽州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宋宝祐五年,祁门盘溪吴氏捐建永禧寺,事历宋元明清,年逾数百,其间尽管发生过一些纠纷冲突,但彼此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实为徽州宗族与香火院之间保持长期互动的典型。明清时期,国家政策法令做出重大调整,严禁私自创建增置寺院,地方官府及社会的态度也随之发生转变和分化。在此环境下,宋元以来徽州宗族与寺院之间的融合关系受到冲击,寺院供奉先祖的习俗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的房长及其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长是族长之下徽州宗族领导层的重要成员,根据宗族内部分层管理的制度设计,他们对宗族内外事务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对所在房乃至宗族的内部管理和运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房长的权力主要包括族内行政事务管理权、族内经济生活监督控制权、宗族对外交涉权等。房长尽管拥有权力,但若玩忽职守、发生闪失,要负一定的连带责任。对过失房长等宗族领导层成员的惩戒,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宗族自治中的不利因素,使徽州宗族沿着稳定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徽州宗族尤其重视"祖宗藏魄之所"的坟茔。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墓地为祖先崇拜的现实表述,更是由于其为家族利益的一种特殊载体。墓地在精神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属性以及选址上的特殊性,造成民间社会出现大量以墓地为中心的诉讼。既有异姓宗族间的诉讼,也有同一宗族内部不同支派之间的诉讼。诉讼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侵占、盗害墓地及与墓地"吉壤"相关的风水。徽州宗族对涉墓诉讼非常重视,阖族参与的现象十分普遍,并在各自家谱中记载诉讼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宗族财产权利合法性的证明。墓地诉讼反映了清代徽州社会的宗族观念、风水观念、民间习俗以及地权争夺与权利冲突等。  相似文献   

14.
位于祁门西部山区的红紫村,是徽州金氏宗族的聚居中心。清代,红紫金氏宗族在经济上以农耕、山林生产为主,兼有少量经商,其宗族经济发展反映了清代徽州宗族的一般特征。其文化则以祭祖活动为中心,通过会社组织祭祀活动,并致力于科第功名。但因该宗族既未产生显赫官员,也没有富商大贾,其发展更多地显示出清代徽州一般宗族聚居村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响应与配合官府推行乡约,晚明时期徽州宗族在乡约实践中根据宗族教化和治理等现实需要,对明太祖圣谕六言进行了宣讲、演绎与阐释,这一活动主要由所在宗族的官僚、文人士子等精英承担,乡绅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演绎阐释,或由宗族官僚等精英直接进行,或由宗族直接借用地方官演绎阐释的文本,或吸收借鉴罗汝芳等理学家演绎阐释的文本进行再加工,广泛吸收借鉴前人或时人演绎阐释圣谕六言的成果是晚明徽州宗族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文本形式看,晚明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或最终形成独立成篇的文字并收录于族规之中,或将演绎圣谕六言的文字与族规祖训融为一体而成为宗族规训的一部分。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有助于乡族社区的移风易俗、牖民化俗,其终极目标是将宗族所在地乡族社区建成模范乡里,将自身宗族打造成模范宗族。  相似文献   

16.
祁门县沙堤叶氏宗族个案说明:太平天国时期,徽州宗族遭到太平军沉重打击,由此倒向清廷一边,不遗余力地捐资助饷、举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与徽州宗族以及各个阶层之间关系的异常紧张,是导致太平军受到极大钳制从而错失徽州战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明清徽州书院教育十分发达,位居全国前列。以徽州地区为中心考察乡村书院与地方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徽州乡村书院社会控制功能实现的途径,主要包括:书院的教学内容、书院的祭祀仪式和书院的讲会制度。此外,徽州商人、徽州宗族及徽州学者和乡绅三方面为徽州乡村书院社会控制提供了经济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单元,长时段内宗族组织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稳定性,究其原因在于宗族认同的强大。这种宗族认同是在历史记忆、宗族边界乃至族群分层等多重作用下的产物,在展现出全国范围一般性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就明清徽州宗族而言,具体表现为在士绅所构建的宗族历史记忆上,在理学社会情境下所形成的"血缘性"宗族边界和"名族性"族群分层。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宗族法的制定与执行等途径,对族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控制,要求族人从事士、农、工、商本业,反对族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从事贱业或恶业。徽州宗族的职业观具有较强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其对族人控制的日益强化。对徽州宗族的职业观,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时代,其对族人的控制与管理的功能日渐强化.在这一过程中,徽州族谱的功能也较前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相对较为单纯的族史文献发展为过于突出"谱法劝惩"功能的教化文本.明清时期,仕宦、乡绅、商人等徽州宗族精英分子之所以积极参与族谱编纂活动,其主要目的之一即在于利用族谱加强族内控制.以社会控制为视角来讨论明清徽州族谱的功能,似更有助于揭示这一时期徽州族谱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