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广州湾是近代法国在华唯一租借地(1898-1945),是今广东省湛江市的前身,地理范围略小于湛江市市辖区。长期以来,由于档案文献等史料的欠缺,学界没有对广州湾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研究。随着岁月的冲刷和时间的流逝,这段历史给人留下颇多遗憾,使得今人对广州湾的方方面面缺乏认识和了解。2016年12月10日至13日,由岭南师范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和粤西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桉树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关概念,通过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人们对桉树以及桉树文化的认知程度,并分析了产生这种文化认知程度差异的原因。找出了中国桉树文化认知的区域差异性,并从侧面反映了桉树文化在岭南地区的发展状况。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了桉树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关性,揭示了桉树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有促进作用,及种植桉树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并充分挖掘了桉树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岭南地区桉树产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桉树文化,发展并推广桉树文化,可以促进岭南地区和岭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和人文地理学理论,考察佛山文化在广府以及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可以看出佛山乃岭南的衣冠之薮、文献之邦、风情之乡、辐辏之地,居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位。佛山文化之兴盛,取决于佛山地域环境、地理交通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发展新岭南文化、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举措。本文基于从"岭南文化"到"新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历史与现代的视角、岭南与内陆的视角、政治与社会的视角、中国与海外的视角四个方面阐述了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地域性文化体系是高位与低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具体到包括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具体落实到包括体现岭南特色。岭南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文化载体和实践形式;通过与岭南文化结合可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民众基础;岭南文化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丰富、鲜活的养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岭南文化整合引领,使之超越地域和历史局限,成为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和人民需要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近现代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岭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些历史特征,生成了岭南近现代文化精神的优长,同时它也决定了岭南近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些不足方面。因此,研究此一时期的岭南文化,首先必须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特征,考察其对地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近代广东旅美华侨与岭南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文化互动,一批敢闯天下的广东人在旅居美国之后,以不屈不挠的生活信念和执着的文化归属感,使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成为跨海之风,吹向太平洋彼岸,显示了近代岭南文化奇特的对外传播功能。分布在美国各个城市中的唐人街是保持在西方社会中的岭南文化“飞地”,一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广东侨民,以保持完好的独特的岭南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粤语、粤菜、岭南服饰、岭南建筑为载体的中国岭南文化因此而渐成近代世界文化交流史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由湘楚出生长大而迁居岭南的散文家熊育群具备了"外乡人"和"岭南人"的双重身份;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坚守,又促使他选择了"家园守望人"的身份认同。正是这几种身份的相互交织、碰撞,驱动了熊育群重塑岭南文化历史的欲望,他的行走散文向人们呈现出别样的岭南文化与历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存在的“文化世家”现象,并从此“文化世家”的角度研究了岭南历史上延续最久,影响深远的香山黄氏世家。黄氏“文化世家”中产生黄畿、黄佐、黄培芳、黄佛颐等文人学士,其中黄佐是明代岭南著名的大学者,于史学、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丘溶、陈献章并称明代岭南三大学者。黄培芳是清中叶岭南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黄佛颐是清末民初广东有贡献的地方文献学者。黄氏家族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12年8月24-26日,"第三届岭南汉语方言研究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粤西专题)暨方言业务培训会"在湛江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共同主办,湛江师范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湛江师范学院粤西方言与文化研究所协办。  相似文献   

11.
<正>尊敬的罗海鸥校长、邵乐喜副校长、兰艳泽总会计师、冯观富主任以及岭南师范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岭南师范学院。去年湛江师范学院改岭南师范学院的揭牌仪式我也来了。看到学校在过去这段时间的成长、发展,我非常敬佩。我知道贵校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1636年(崇祯九年)的雷阳书院开始,传承了370多年的历史;从1904年创立雷州中学堂师范科至今,这所学校从事师范教育已历110周年。这是一个相当有历史、有文化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12月,是内蒙古大学培养蒙古学人才和进行蒙古学研究的基地.蒙古学研究院的成立,是内蒙古大学体制改革的结果,标志着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蒙古学研究院由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语文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蒙古文学研究所、周边国家研究所、蒙古文化研究所、国家教委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及蒙文信息处理研究中心等9个教学、科研及文献信息实体组成。设有院办公室、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清格尔泰教授任名誉院长,呼格吉勒图教授任院长,全福教…  相似文献   

13.
<正>为弘扬中山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学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远大理想,2016年4月5日,由岭南师范学院科研处、地方文化研究院、法政学院历史系主办,岭南史学社协办的"雷阳大讲坛"学术报告会于我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广东省社科院王杰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带来了一场主题为  相似文献   

14.
湘粤的民情、风俗、经济、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以农耕文化为特征,以经世致用为灵魂的湖湘文化和以商业文化为特征,以开放创新为灵魂的岭南文化.岭南既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和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启蒙地;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又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西方有的思想家认为,21世纪是中国文化主导世界的世纪,在这个过程中,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杂交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系统清理和记载岭南诗人诗事及有关史事,表现出明确系统的载记乡邦文献、传承地方文化意识;对某些珍稀文献和重要史实进行准确记录和中肯评述,留下重要的文献线索,澄清重要的历史事实,补苴了以往载记之不足。《读岭南人诗绝句》还表现出相当明确的批评观念:以爱古人而不薄近人的评判态度,力图全面详尽地展现岭南人的诗歌创作风貌;以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诗学评骘尺度,表现出对岭南诗人诗作某些核心价值的深度认可或期待;以通达的眼光和明确的诗史意识,对各派诗人与各种人物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以存人事与史事之真实;注意记载和考辨与岭南诗坛相关的非岭南人物或事件,表现出明晰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整体意识。《读岭南人诗绝句》是中国历代论诗绝句的一个精彩总结,不仅在岭南文学批评史、文体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文体史和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堪称中国历代论诗绝句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6.
出身于岭南的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政治思想中特有的、具有岭南特色的礼治思想、吏治思想、选举思想、黄老思想及经济思想都与岭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张九龄是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影响下的政治人物。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因贬谪南方而与岭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以激进政治家的姿态,部分地吸收了岭南禅文化,并对岭南商业文化表示了排斥;另一方面,他在岭南推广儒家文化,采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岭南落后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改造,为唐代岭南文化品味的整体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的言行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也不免有负面影响,但他运用独到的思想与方法重建岭南文化,至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牡丹江师范学院渤海国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已有40余年历史,院内30余人发表了近百篇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把渤海国史教学与渤海国史研究相结合,独具特色。牡丹江师范学院渤海国史研究史是我国渤海国研究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岭南文化的特点分析广东南拳产生的原因,以揭示岭南文化与广东南拳技术风格之间的本源关系。研究认为: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地域人种体态特征是形成广东南拳技术风格的基础,而岭南文化的务实性、兼容性和海洋文化的开放、开拓性也是造就广东南拳技术特点和风格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术传统对文献的重视,使文献校雠之学、文献史、出版史、藏书史等专门研究在现当代以来得到持续发展,但这些研究仍然缺乏对整体文献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关注。当代海外汉学进行的中国书籍社会史研究,则因单纯移植西方"书籍史"问题意识而呈现出种种不足。与西方不同,中国文献书籍社会、文化意义的根本问题是文献图书的悠久历史与古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延续的内在关系及其内涵。只有在此问题意识下展开"文献—文化"的探讨,才能达成关于中国古代文献历史、作用、意义的自我思考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