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分析了小说中塑造的一组性格、年龄、职业、肤色各异但却都饱受孤独之苦的人物,指出他们深层次的孤独和哀伤的表现、核心、由来等,小说主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整体美国人的精神隔绝和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作为社会的一种边缘人群,一直是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孽子》、《斯普特尼克恋人》、《心是孤独的猎手》这三部小说则通过对这群游荡于社会边缘的人群的描写,表现了这群对归属感和认知感的追寻,然而越是追寻越是孤独。从而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写出了整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的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孤独。  相似文献   

3.
张爱华在其第一本散文集《孤独女子》中展现的孤独是多层面和多成分的。这种孤独肇始于作者孩提时在动乱年代被动形成的心理学层面的性格“孤僻”,但作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性格上的孤僻升华为哲学和艺术层面的“孤独”品格,从而对人生共同关注的诸多主题产生更为自由与深邃的领悟与关照。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外对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文本之时,文章将以一种新视角来探索作品中的怪诞因素,主要通过巴赫金的怪诞和狂欢化理论来呈现麦卡勒斯笔下鲜活的怪诞人物、怪诞小镇以及怪诞世界。并且通过分析对怪诞人物、情节及主题的分析来探讨怪诞中的颠覆精神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孤独代代传承,抒写孤独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1940年代的师陀更是将孤独主题在其小说集《果园城记》中发挥到了极致。在《果园城记》中,叙述孤独与孤独叙述二者有机融合,建构和彰显了文本强烈的"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就是孤独。在《天使》中,每个人物都是绝对独立的,他们追逐梦想,独立选择,独立行事。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他生而孤独,孤独是生存的一部分。因此结合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理论从孤独个体、孤独与上帝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作品中“孤独”这一主题,将有助于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边城》中 ,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是由翠翠这个艺术形象透视的。作者通过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 ,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了其透彻心骨的孤独 ,反映了现代文明对理想人生、纯真美好人性的阻滞 ,寄寓着作者的孤独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有着极为丰赡的蕴含。该文从《孤独者》讲述了谁的故事,孤独者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以及孤独者的结局三个方面,对《孤独者》进行重读。文章认为,《孤独者》讲述了魏连殳、“我”以及魏连殳祖母的故事,而又统一于鲁迅的生命体验之中,孤独者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的压迫,更与庸众有着复杂的纠缠,而包括魏连殳和“我”在内的孤独者,都是在孤独中反抗以至于绝望的知识分子,“我”最后对“受伤的狼”的嗥叫声的确认,标志着“我”会继续魏连殳未竞的反抗绝望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处境之一的孤独话题,从来不乏探讨者与追问者。王安忆是其中对之进行持续真诚关注和全程深度表达的极少数作家之一。本文从“人与人的隔绝”、“人与城的对峙”、“溯源与寻根:孤独之因与彼岸之路”三个方面为王安忆对孤独主题的深度把握作勾勒式描述与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0.
雪似乎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是人类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映射,是一种掩盖式的虚幻的美好,柳宗元的《江雪》所表达的主题与人类逃避现实的心理产生共鸣。孤独是与人类共生存的情愫,《江雪》展现了一幅把人吞噬的可怕的天地间的孤独,可怜的渔翁是孤独的构成要素,他使这种孤独更显孤独。这种孤独的情境是人类千百年来孤独的生存状况的缩影。这种孤独的直白恰恰又表达出人类不甘孤独压迫的抗争精神。《江雪》的生命信息在于那轻轻一抹的垂钓的渔翁。这位倔强的渔翁正是人类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江雪》的生命信息。这种不屈的生命的顽强是对人所处的似乎把人吞噬的孤独与死亡的反讽。  相似文献   

11.
分析指出,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和苍凉的审美风格。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使她对"苍凉"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自己的苍凉情怀写进了小说,把苍凉诠释于亲情的无情、爱情的无爱,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无情无爱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3.
《伤逝》是鲁迅虚构最多的小说,也因此造成了它主题的多样化和阐释空间的丰富性。鲁迅这一作品中,以爱情为独特视角,探讨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伤逝"、"新生"和"孤独者抗争"的主题。他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五四启蒙运动作出深刻反思,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彷徨以及走向新生的虚妄。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5.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创作大多表现了人的孤独感、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 ,悲剧意识成为她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她从现实、情感和命运三个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 ,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 ,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因 ,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 ,追问并探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卧虎藏龙》具有心理悲剧的特征.女主人公玉娇龙的性格是在八方受敌、四面出击的境遇下展现的,其中包括"善"与"善"的冲突.这一形象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充分揭示了她内心的、性格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敌人"正是她自己.小说对玉娇龙的悲剧及其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孤独感的渲染,得力于王度庐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分析派美学的契合.以刘泰保为代表的"闾巷之侠"形象的生动性,则体现着作者的"平民主义"精神.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和从小说节选的《语文读本》教材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 ,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角度、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幸福》就是通过女主人公贝萨的有限视角再现了她对人生的幻灭。徐志摩的短篇《浓得化不开》(新加坡 )也是通过人物廉枫的有限视角透视了他孤独悲哀的心境。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的作品在文体风格方面也极为相似 ,他们的作品都以含蓄为主要特征。其实 ,二位作家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有着坚实的基础 ,因为早在 192 2年徐志摩就拜访过曼斯菲尔德 ,且他是中国翻译这位女作家作品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三毛 ,作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读者眼里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 ,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 ,都存在着读者的“误读” ,如她的叙事作品 ,常常被当作“自传”或“传记文学”等等。本文从三毛在中国大陆读者中的影响及其创作历程出发 ,就其叙事作品的阅读与接受及其文本的艺术特征 ,进行了阐释与论述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禅宗意味,尤其是有关"寻找"的理念,15年来,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寻找,找的是永恒的精神皈依;找的是灵魂的虚静之境;找的是心灵的彻底解脱.寻找,象征着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无止找寻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湖北女作家池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体现了新写实小说的"新"。通过对池莉作品中大量的语言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池莉作品在词语的选择上的"汉味"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