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国时期"新闻自由"的概念发展,不仅是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话语转变,而且是新闻自由的理论发展过程,更是激烈新闻自由抗争的反映。1927年7月,戈公振首次使用"新闻自由"一词,表达"新闻传递和发表自由"概念,此后其概念渐受关注,但新名词并未能得到推广。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内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民国新闻界积极响应美国发起的国际新闻自由运动,"新闻自由"一词逐渐融入政治话语体系,成为社会各种政治势力表达政治诉求的政治口号;随着国统区新闻出版界"拒检运动"的胜利,"新闻自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不断出现在新闻学著作和各种书籍词典之中,成为学术关键词,概念也更加明晰,即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刊载自由、发布自由、批评自由。1948年,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后,国民党抛弃了新闻自由,失去了大陆政权;而"新闻自由"经《人民日报》等报刊进入新生人民政权政治话语体系。随着《共同纲领》的实施,言论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概念融入新中国并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新闻自由",起于17世纪弥尔顿提出的"出版自由",经历了商业上的独立、职业化的追求、传播媒介的变化等历史语境的变迁,以及从"作为日常言论自由场地的市民传播圈"到"以企业的理论或以资本的理论为基轴的传播圈"的转变。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对于政治权力滥用的警惕以及监察政府的"看门狗"的政治内涵的建构。新闻自由的现实空间也主要是在媒介权力(大众传媒)与政治权力(政府)之间的对立关系中建构起来的。现代新闻自由理念及其现实的自由空间的建构对于现代民主社会弥足珍贵,但代价不菲。  相似文献   

3.
新闻法是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加以强制力保证施行的新闻行为规范。新闻法的制定与颁布是为了更具体更切实地保障新闻自由,及对可能滥用这种自由的惩罚。虽然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了保障公民新闻自由等权利的内容,但母法规定的权利,需要子法加以具体化。马克思说:“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他在论述“出版自由”时也说过:“应当认为没有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了出版自由”。社会主义的新闻立法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相似文献   

4.
尼赫鲁认为,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和写作自由是个人自由的重要内容。提倡相对的新闻自由并反对压制新闻自由是尼赫鲁新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政府和官员要接受批评.但是要赋予被批评者以答辩权;反对报刊垄断;报纸要启发人们独立思考;强调发挥报纸的社会教化功能;报纸要保守国家秘密。尼赫鲁的新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受到欧洲近现代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和甘地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有新闻自由概念的界定,主体不一,内容各异。从西方源流分析,新闻自由在人类社会进步力量追求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历史实践中,内涵不断扩大,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演化为与公民言论、表达自由不同范畴的新闻媒体的独立价值。新闻自由应当是指媒体对新闻和意见进行自由传播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新闻自由通常包括创办媒介的自由、报道消息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和批评监督的自由。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传统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言论、出版自由是政治自由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离开了这项政治自由权,公民的其它政治自由权都将失去其真实价值。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公民的这项权利,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所谓言论、出版自由就是公民有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权利。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表达自由或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这个口号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提出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天赋权利”说,阐述主权在民的思想,抨击封建专制扼杀人的思想、言论自由的行径。这一口号的提出,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符合历史发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归纳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呈现中国现代媒介批评中对新闻检查制度的批评内容。媒介批评伴随着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20世纪初中国新闻界即出现了要求政府出台法律来保护新闻自由,对不良新闻检查制度批判的强大声音。民国初年的"暂行报律"风波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媒介批评实践。抗战时期新闻工作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通过消解新闻检查制度的正当性和严肃性来争取新闻自由。媒介批评在抗战结束之际"拒检运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新闻自由的两种不同认识论,提出主客体统一论的新闻自由观。作者批评了主体论新闻自由观的唯心主义倾向,指出“天赋人权”自由观对社会的危害。同时分析了客体论新闻自由观的进步性和相对性,肯定了新闻自由是阶级意志的整体自由,并受媒介支配权和社会效果的制约,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作者提出主客体统一论的新闻自由观,主张通过法律中介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维护正当的新闻自由,防止滥用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0.
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 ,对于民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伊拉克战争期间 ,一向标榜“新闻自由”及“独立、客观报道”的英美各大主流媒体却纷纷充当政府“喉舌” ,制造战争舆论。英国煤体的所作所为以及以“伊拉克情报”为导火线所爆发的英政府与BBC之间的“口水战”日益激化 ,从中也不难看出英国新闻自由是有局限性的。相比之下 ,我国的新闻自由尽管还存有缺陷 ,但其前景必将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舆论监督的兴起与言论出版自由权的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是现代法律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过社会舆论来影响国家权力运作的舆论监督体制。随着在华外报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国人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清末民初,"言禁"、"报禁"逐渐取消,言论出版自由权得到了初步法制化。  相似文献   

12.
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其性质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新闻自由作为宪法中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它是一种制度性权利;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保障公共舆论形成的功能外,在现代民主社会,新闻自由同时发挥着监督政府权力的作用。在内涵上,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也存在差异。所以,新闻自由从性质上来说,是一项从言论自由中分离、独立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3.
清末的出版自由与报律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出版自由是其延伸。清朝末年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提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思想,出版业也开始起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王朝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新兴的新闻业进行了限制。文章对这一阶段思想家的言论自由的思想进行了介绍,并对清末相关法律进行了实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压力和商业利益下,西方媒体成了势力集团的斗争场域,新闻自由的乌托邦难以实现。但公众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期待从未减弱,西方媒体人也从未放弃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尽管带着枷锁跳舞,从两部"媒体人电影"我们还是看到了多重压力之下"无冕之王"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新闻自由的意义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自由是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实现的工具性权利。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而且还表现在对新闻事业和公民其他自由权利的保障。对个人、社会和国家而言,新闻自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母乳",它架起和开通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并且还是舆论监督制约国家和政府有效的基本条件。对新闻事业而言,新闻自由是新闻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自由权利体系中,新闻自由是公民实现其他自由权利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民国元年发生的报律风波,折射出丰富的历史信息。现从两个方面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开掘。第一,从报界向临时政府争什么来看,报界主要关注的是言论自由,而不是法治,报律风波主要是言论自由问题;第二,报律风波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革命党人对言论自由的幻想化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对革命条件下舆论控制的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7.
近代舆论监督的兴起与言论出版自由权的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是现代法律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过社会舆论来影响国家权力运作的舆论监督体制。随着在华外报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国人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清末民初,“言禁”、“报禁”逐渐取消,言论出版自由权得到了初步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利益结构出现多元化,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通过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来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以及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包容互信.因此,对法律框架内的言论自由予以有效保障是求得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