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并从中医文化的角度加以阐释,认为中、西医均为自然科学,两者在研究对象、观点、方法和手段上具有“可通约性”,且存在对称互补性,从而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是必然的。提出需从增加中西医结合管理和投入;弘扬中医文化,加快中医现代化发展;改革中西医结合教学,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加强中西医间国际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尝试以西医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模式,促进中西医结合体系的协调发展等六方面予以重视,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毛泽东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批示60周年之际,回溯党和政府为扶持和促进中西医结合与发展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从中西医结合教育临床历史背景、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及中西医结合独特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认为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中西医结合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我国全科专硕的培养模式中,中医药成为薄弱环节,这与当前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国情不相符。研究基于国内34家医学院校286名全科专硕、全科专硕导师及管理人员开展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针对全科专硕中西医结合“大全科”培养模式提出设置中医临床思维和理论相关的实用性课程,强化以中医特色的跟师学习和适宜中医药技术初步培训为主的临床实践,加强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眼科临床的中西医结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年的眼科临床体会,阐述了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优越性。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途径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并协发展。同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方法论角度对中西医理论范式的通约性问题、中西医结合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中西医理论范式之间既存在着难以通约的一面,也存在着部分可结合之处;中西医结合既存在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又是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目标的长期历史过程;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道路;在当前,应强调中医发展多元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西文化之差异的独特视角来看中西医之差异,对中西结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初步剖析,从几方面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 并就未来如何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7.
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外科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外科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 ,认为当前首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以全新的概念 ,逐步创建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材。结合西医外科教学优势注重人才的发现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加快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中医药发展思想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并在个人对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经历和革命与建设实践对中医药的需要中得到深化。毛泽东的中医药发展思想集中表现在中西医关系上:在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上,确立“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在临床应用上,提出“中西医结合”;在科学性上,主张中西医并驾齐驱。毛泽东的中医药发展思想对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要把中医中药知识与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 ,这是毛主席最早指出中西医结合并赋予了明确的内涵与目的的表述 ,中西医结合以此在全国展开。1 958年 1 0月 1 1日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报告又作了重要批示。毛泽东指出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毛主席充分肯定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殷切地希望由此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 ,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明确地提出中西医结合思想。45年来 ,中西医结合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辉煌成就。1 人…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是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学术思想于一炉,优势互补,以明显提高诊断水平和临床疗效的新的医疗体系。为了早日创造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当前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解放思想,消除中西门户之见,坚定创新的信念;加快培养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人才的步伐,为发展增添后劲;再积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制定统一的并为医学界广泛接受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为中西医结合提供充足的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自学成才 出类拔萃 出身于杏林世家的李兴云,从小受到作为骨科医生的父亲的影响,对骨科医疗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他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骨伤技术,当一名医生.他没有进过高等医学院校,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完医学大学课程,并刻苦钻研、拓展和挖掘中医药治疗骨伤骨病的优势.同时,结合西医外科的长处,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骨伤骨病及骨关节损伤,使治疗范围从单纯的封闭性骨折、骨损伤,拓宽到开放性、感染性合并骨髓炎、骨坏死等治疗领域.李兴云集经验之所得,编辑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骨病的诊疗规范》一书,并先后在《中华骨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全国性杂志上发表独具见解的论文.其中,《髌骨骨折》一文获全国医学著作成果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8例)和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36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心电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改善心电图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包括魏源履历和科份页的道光壬午科顺天乡试殊卷是继只存文章但缺履历和科份页的魏源道先甲辰科会试殊卷之后的又一新发现.把两者结合研究,更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医现状的分析,认为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学文化水平的需要,提出了中医理论的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针对中医的发展趋势,将中医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中西医整合阶段、中西医结合阶段、中医现代化阶段和现代化中医阶段(新医学).并提出了中医完整的诊疗体系--病下辨证理论及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  相似文献   

15.
中西药结合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医学评价主要是疗效。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 ,除了在基础理论方面 ,大量的是在临床治疗中 ,体现在中西药结合临床应用发挥中西药之长方面。在中西医各自理论的指导下选用中西药 ,即以中医药理论为主导 ,中西药合用 ,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的理论或西医的理论 ,选用中西药治疗。中西药结合作用于人体内 ,实际上是中西医结合内在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皆通过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等环节发挥效应 ,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西医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临床研究情况.方法 收集、查阅及整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医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研究文献.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持久控制血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痴呆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症状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护理前后PQSI评分。结果护理后总有效率62.8%,PQSI评分中睡眠质量、睡眠紊乱、日间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睡眠障碍,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文化之异同谈中西医结合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来看,中西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虽存有差异,但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是在不同的种族、对不同的疾病或者是在同一个种族、对同一种疾病既可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也可能有西医的用武之地,并在这种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西医的共存共荣,贡献于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超声治疗仪联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从而有效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对78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评估并进行超声治疗仪联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调查患者生活方式、血脂水平等相关情况。结果干预后自身情况及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超声治疗仪联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是一种较理想的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运用认知科学的方法分析中西医认知过程,认为中西医虽然具有相似的认知机制,但因认知过程受中西医不同理论影响,所采用诊疗工具及方法、历史传统的背景不同而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