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右……”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一个固定格式。这一格式最早见于上古汉语,发展于中古汉语,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表现出较强的孳乳能力。从现代汉语平面考察,进入“左V1右V2”格式的动词以单音节为主,语义上需具有自主性、持续性特点;格式构成的词语除表达一定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一定的形象色彩义;此格式构成的词语在句中以做谓语为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就……”这个紧缩复句的固定格式之一的语用问题。四个方面是:一般用于动词性短语之中;在短语或句中起关联作用;强调前一动词动作行为是后一动动作行的条件;强调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用"一方面保持动词的特性,另一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虚化,被分析为介词,这样形成兼类现象;当其与虚词"来"、"去"和"以"分别搭配套用时,所形成的格式在语法性质上具有兼类性,在句法形态上具有弹性和递归性。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不是……而是……"格式不但可以构成复句,而且可以充当单句成分.一般表示并列关系,有时表示递进关系.这种格式的使用受到语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口语格式“等……的”的描写及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是作者《汉语口语非独立句研究》系列论文中的一篇。文章描写口语格式“等……的”的各种特性。语义功能:表示说话人的意志或愿望,有劝止、应答作用;语音特征:“等”音节弱化,“的”音节异化。语用条件:一般用在会话双方的接答话一方。结构方式:可进入这个格式的语言单位是表示时间或处置行为的词语。文章还讨论了这种格式与它的平行同义结构之间的相容及相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泛义动词"整"与"搞"在普通话中很常见,他们可以代替许多具体的动词,充当万能动词的角色,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探究"整"与"搞"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语义、语法、语用进行比较分析。语义上,主要从基本义、感情色彩两方面进行分析;语法上,从充当谓语、谓语中心,修饰语的搭配以及与词语的组合,词语重叠四个方面来比较,词语的组合主要从加补语、加宾语以及后加"着"、"了"、"过"来比较分析;语用上,主要从语体色彩、地域色彩两方面进行比较。对"整"与"搞"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加深对泛义动词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8.
汉语"跑"(V跑+O)和英语"run"(Vrun+O)的认知基础相似,具有可比性。汉语"V跑+O"语义配置格式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英语"Vrun+O"语义配置格式,且语义关系复杂。当转换为英语时,不仅涵盖英语语义配置格式语义之所指,也涵盖"run"之外的所有"跑"义动词,部分词义还投射到移动域之外。从语义认知和翻译的角度来看,汉英"跑"义动词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英汉翻译中,应注重两种语言词语的生成理据、应用之道和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人用“形容词+否定动词”格式代替汉语的“否定副词+形容词”格式,是一种常见的语病现象,本文就此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情况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古译经“V (O) 来 时量短语”格式中的时间方位词“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语法化为助词,之后被动态助词“了”替代。至迟在元代,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格式最终形成;相应地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 O”格式也在元代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哥"结构是汉语中新兴的语言构式,充斥于网络、报纸等媒体语言中。"……哥"结构衍生的内在理据性主要在于语言的非范畴化机制,使"哥"作为称谓名词的指称意义逐渐泛化,并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蜕变成具有构词能力的类后缀,赋有一定的图示性和语义预设性。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内,以自主-依存联结模型能更具体地理解和解释"……哥"结构内在的语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汉语完成体的“未完成效应”(IE)既不能证明汉语没有单语素的完成体动词,也不意味着汉语名词具有某种特殊性,或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还有“中止”这一语法意义;“了”的句法功能在于对参照时间(Tr)或说话时间(Tu)进行定位,它的语法意义因 Tr/Tu 的具体位置而异,而后者则取决于动词量级结构的梯度性;IE 是“了”将 Tr/Tu 定位于梯度性量级结构之中的结果,由 IE 所带来的英汉语差异派生于时制与体的不同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与量级结构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5.
“A不AB”是一个较为灵活和半开放的语法格式,嵌入成分“AB”绝大多数是动词、形容词和动宾式词组,其中又以动宾结构关系的词和词组为主。该格式内部语义关系主有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两类;在外部联系上具有较大的兼容性,几乎可以充当所有的句子成分,其中充当述语较为常见,是上陈述性较强的格式。在语体方面是个口语色彩较浓的格式,节奏匀称,语音和谐,表义清晰,简捷明快,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历时平面看,"X+透"结构中的"透"从本义发展为表实在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继而再发展到表程度义;从共时平面看,"X+透"结构中的"透"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程度等义,并且"透"还在进一步语法化。可以说,"透"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17.
“非……不……”句式极易同“不……不……”句式相混,造成留学生学习该句式的困难和疑问。本文主要探讨了“非……不……”句式的语法、语义特点及其与“不……不……”句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及汉语方言材料的佐证,认为致使性"得"字补语句有两个来源:一是致使义"得";二是词汇手段使动用法衰落,使成式出现。特别是隔开型使成式和"V+使令动词+C"用法的出现,给致使义"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句法位置,从而促发了致使性"得"字补语句的产生。而从生成语法轻动词理论角度来看,致使性"得"字补语句中的"得"可看作使役轻动词。  相似文献   

19.
从"礼貌原则"对句子的表达要求出发,依托一定规模的语料库,以"V一下"格式为例证,考察"小量义"格式的语用功能,认为现代汉语中"礼貌原则"的表达和"小量义"格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500个例句进行穷尽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例句和数据,验证了本文的观点,即现代汉语中"小量义"格式一个重要语用功能是表现"礼貌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说A就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其常规格式是“说A就A”。一般认为,这个格式有“一想到……马上就”的意思,事实上,它还有“极易发生某事或事态难以预料”和“对事态的肯定,态度坚决”的意思。这些不同的语义特征主要是由副词“就”的不同义项和动词“说”的意义虚化导致的。在句法结构上,变项A、B也不仅限于动词性结构和形容词,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