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茶馆》是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不管是在语言艺术上,还是在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若诚先生的英译版《茶馆》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对英译《茶馆》的语言口语性、语言动作性以及语言人物性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从舞台表演性视角下探讨语言的直接效果在英译《茶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茶馆》剧本的剖析,论述了该剧的主题与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分析了《茶馆》中所流露出来的老舍式的悲观气质,这种悲观写作基调在老舍1950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但在1950年以后却是罕见的。并指出:《茶馆》延续和发展了老舍自1937年以来对国家、民族这类宏大主题的关注,表现为他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继续向左翼文学靠拢,并走向成熟;同时,《茶馆》也反映了老舍在1950年以后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矛盾性,以及他对这一矛盾的反抗和突破。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缘起 老舍话剧名著《茶馆》,遭遇是很不幸的。剧本发表于一九五七年,五八年北京入艺排演了这个戏,结果赶上了“大跃进”。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跃进年代里,《茶馆》当然是个不合时宜的产儿,  相似文献   

4.
《茶馆》一剧被公认为是老舍戏剧创作上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发挥得极充分的一出戏,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戏剧界影响颇大。它深入观众,打动人心,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所喜闻乐见。 短短的三幕《茶馆》,写出了帮凶帮闲,也写出了正直善良;有悲剧,也有喜剧;有黑暗,也有曙光——激动人心的力量。作者通过《茶馆》一隅的变迁,通过生动的情节安排和众多人物的活动,真实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清末维新运动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年社会大变动的情景,成为半  相似文献   

5.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即以风格独特,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扬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主要从事戏剧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龙须沟》与《茶馆》,是我国话剧艺术的瑰宝,后者还为我国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本文就  相似文献   

6.
《茶馆》以它独具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幅历史长河中社会大变迁的风俗画,三言两语写出各级群像速写,以人物多、头绪繁的特点,独树一帜。这是老舍先生在戏剧创作上所作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语言交际中 ,说话人再进行编码时总是试图以尽可能少的载体来负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内容 ,而在实际操作上 ,出于某种需要 ,又会出现语义结构上的重叠成分。老舍《茶馆》中“人物简介”里 ,为了结构上的整齐出现了大量的语义重叠 ,本文就作家在人物性别的标注方式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对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结合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两个英译本,重点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实践运用;分析表明该理论对戏剧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馆》主题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名作《茶馆》的主题,人们历来认为是“埋葬三个时代”。笔者认为,《茶馆》主题是揭示从清王朝至蒋政权的专制政体高压下的国民性。因此,《茶馆》的认识意义不限于对历史的揭示,而带有更高的哲学概括性。  相似文献   

10.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任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1966年8月被迫害致死。主要著作有短篇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戏剧《龙须沟》、《茶馆》等。现有《老舍文集》行世。  相似文献   

11.
《茶馆》是一部日常会话与宏大叙事完美融合的戏剧典范之作。老舍从老北京市民的日常会话出发,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使日常会话向宏大叙事拓展、升腾。体现了老舍在较强的政治功利背景下对审美艺术的良苦追求以及在文学语境高度政治化的十七年所能达到的艺术极致,从而为我们了解建国十七年文学的审美倾向和叙事方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团结的赞歌─—读老舍的《正红旗下》韩莓《正红旗下》是我国当代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先生晚年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老舍毕生笔耕勤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杰出作品早已为广大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然而,作为老舍唯一的一部反映满族社会...  相似文献   

13.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的“新尝试”,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有着很多近似的地方,当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茶馆》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叙事特点,但又融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但更多的是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假定性”;将布莱希特的理性思考运用于剧中,并追求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融合,从而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中国话剧精品。  相似文献   

14.
儿化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老舍《茶馆》是以北方话为语言基础的剧作,其中广泛使用了儿化词。文章以《茶馆》为例,对该文中的儿化词进行穷尽式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分类探讨,加深对儿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阐释《日出》的八段引文入手,深入探索老子哲学及基督教义对曹禺戏剧悲剧思想的启发与制约。指出:老子浊世观、基督教尘世意识触发和加深了《日出》的悲剧命运感,老子天道理想、基督教报应观念启示了《日出》悲剧正义感的象征——“日出”意象的形成和产生;《日出》的悲剧思想,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对《雷雨》和希伯来文化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关系。这里试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其对语用翻译的启示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尝试通过对老舍戏剧《茶馆》英译本的分析,证明关联理论在解决翻译实践中因文化等因素产生的问题时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茶馆》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剧作构思闪光点.本文力图以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茶馆”这一浓缩着中国文化传统及生存方式的原型分析,阐释选择原型意象作为戏剧环境对戏剧主题显现、戏剧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安排等因素所呈现的魅力.同时从原型意象带来的假定性、剧场性要素的实现,揭示《茶馆》对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捕捉了当时大量的社会现象,集中地体现了老舍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国情观;这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很多感性材料,而且对于我们研究老舍的思想发展、文学创作以及研究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都有重要的思想史方面的价值。《猫城记》因此而在老舍的作品系列中占有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随着“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被清算,《猫城记》的研究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已有好几篇《猫城记》专题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它们填补了老舍研究中长期留下的一个空白,这是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19.
《茶馆》是老舍先生不可多得的名剧,素有"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之说。本文从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思想出发,全面客观地对比两个英译本由于在翻译原则和策略上的不同,最终获得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0.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环境下的民众少不了和国家政治扯上联系,这种联系在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分析《茶馆》中不同人物形象以及在茶馆中的语言内容,来探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整个社会的民众对国家政治等相关事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