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文章开头第三段的两个感叹句"What a lark!What a plunge!"表达了作者和主人公对生命和现实的深入思考。lark象征着幸福和达洛维夫人的内心世界,plunge则象征着现实的生活和她平淡婚姻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美国小说《时时刻刻》与英国小说《达洛维夫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时时刻刻》所描写的三位女主人公是《达洛维夫人》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外,还有一条主线把两本书连在一起——书中主要人物都与‘轻生’有缘。这部作品表现出来的看似轻而易举的"轻生"现象呈献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他们轻生并非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有诸多社会环境原因,女性处境问题以及生存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的小说《时时刻刻》是对英国现代主义及女性主义先锋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表达敬意的一篇佳作。小说不仅效仿了伍尔夫的作品《达洛维夫人》的意识流叙事风格,也描述了因《达洛维夫人》而有内在联系的三位女性的某一天的生活、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透过现实的喧嚣,直击人的心灵深处,探索了他们困顿挣扎的精神生活及向死而生的无奈和窘迫,他们生活富足,却精神萎靡,他们是精神领域的自我放逐者,时时刻刻游离于所处的时代,甚至以死来抗争这个时代,获取精神的自由,反映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4.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文章主要从叙事的主观性和叙述视角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技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困惑着人类的生死之谜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之一。关注死亡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达洛维夫人》中通过人物对“生”与“死”瞬间的顿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作者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思考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张焕珍 《南都学坛》2011,31(5):56-57
《达洛维夫人》以娴熟流畅的意识流手法和女性意识被评论界称道。大本钟、斯特兰大街、达洛维宅、斗室等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空间意象,这些空间意象反映了男权社会女性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为切入点,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伍尔芙夫人的代表作《到灯塔去》。通过分析发现,在这个被不断讲述的童话和现行文本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到灯塔去》就是一个重说了一遍的童话,第一讲述者是男人,即格林兄弟;第二讲述者是女人,即伍尔芙夫人,只不过,伍尔芙夫人改写了这篇被女性视作谎言的童话,并将其还原为故事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闪亮于由男性主导的英伦文学史中的女性主义先驱.《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两性伦理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之一,作为中西方独具女性意识的女作家代表,伍尔夫和陈染都试图在作品中思考并展示她们所认识的两性关系,《到灯塔去》和《私人生活》是她们最具个人性、思考性、代表性的作品。文章通过对《到灯塔去》《私人生活》中的两性叙事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在不同时代及文化语境下产生的两部作品,其两性叙事共同呈现出一种“从冲突到和解再到超越”的模式线索。从中可见作家伍尔夫和陈染的两性态度、认知的相似之处:对父权制的批判态度、对两性的重构观念以及对理想两性关系的设想姿态。同中有异,这些带有内在延续性、相似的两性叙事表现,又因伍尔夫与陈染的创作观念间的承继发展关系,于细微处表现出不同:《到灯塔去》的两性叙事更多带有伍尔夫的早期“双性同体”思想,而《私人生活》的两性叙事则暗含作家陈染的“超性别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11.
《礼记》展现出的是儒家相互依赖的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在场的他者”和“缺席的他者”分别是《礼记》两个重要的伦理逻辑节点。以精神领域的永恒在场为前提,缺席的“他者”形象影响着君子的入世行为。经由对于他人在场的合法性确认,在场的“他者”撑开了儒家生命化了的空间直觉。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战争对自然和女性造成的伤害,探索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可以发现伍尔芙希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3.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意识流小说,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创作技巧.文章运用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批评方法,从空间并置、多视角叙事、印象主义手法等方面探讨<达洛维太太>的艺术特征,认为其是一部具有空间形式的小说.空间技巧的引入扩充了作品的艺术容量和思想内涵,拓展了小说的审美功能,大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包公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包公故事也是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演绎的资源。关于包公的故事有两部集大成式的作品,即明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和清光绪年间的《三侠五义》。研究者一般认为从《龙图公案》到《三侠五义》,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清官”到“忠臣”的演变。其实两部作品对包公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只定位于“清官———忠臣”,由“神化”到“人化”更能准确地表述包公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女性主义宣言,充分展示了伍尔芙对女性观的具体诠释。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拉姆齐夫人的分析向读者阐述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何在?女性怎样获得真正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为何如此不平等以及如何达到最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性是人的一种最自然的生命本源。笔者以为,《查大莱夫人的情人》中大量的性描写只是一种表象,一种手段,并非实质,更非目的。实质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本文认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劳伦斯为恢复男女生命本源自然性而开出的“灵丹妙药”,是他为拯救病入膏盲的英国而炮制的“救世良方”,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包括劳氏其他作品的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17.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达洛维夫人》中的达洛维夫人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张爱玲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这两位女主人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他们的经历与命运却惊人地相似。通过比较他们各自的婚姻、与周围人尤其是女性的关系、最后结局等,尝试对女性当时共同的、无法逃避的命运进行文化症候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以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主要线索而创建的小说,它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这三个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处于疯狂与理性、自由与束缚、独处与共处这些矛盾的状态之间;同时她们又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抗拒现实。本文则是通过分析这三位女性在她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出她们从无奈、消极、绝望升华到顿悟和重生的瞬间从而赋予生命和生活以意义和自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到灯塔去》和《白蛇》中,伍尔夫和严歌苓分别以女性视角写出了受时代影响的女性气质的被摧残和迷茫错乱。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严歌苓的《白蛇》都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对“双性心理”的女性给予关注,以超性别立场对同性恋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20.
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继承并发扬了英国现代小说叙事的互文性传统,他的小说《星期六》在叙事结构和主题上分别与《达洛维夫人》和《赫索格》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不同时代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彰显了当代英国小说的实验性特征。文章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星期六》的互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