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鲁迅与果戈理的《死魂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果戈理即已进入他的艺术视野。不独鲁迅的创作深受果戈理之影响,而且在他的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中经常引用果戈理,并致力于翻译果戈理。他以中国没有《死魂灵》译本为耻,在晚年以健康与生命为代价译成此书,成就了"艰苦的奇功,不朽的绝笔"。他之所以如是为之,不仅因该作巨大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更因鲁迅认为它对于中国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中国人认识自己社会的参照。鲁迅还高度重视《死魂灵》的插图,为搜求各种插图而不遗余力,并自费出版了《死魂灵百图》。鲁迅认为这些插图能使中国读者更明白19世纪上半俄国社会情形,又可给中国的插画家提供借鉴。《死魂灵》中译本与《死魂灵百图》均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楼上》的核心结构是“锁闭式”的对话结构,而其整体结构又具有“开放式”特征,并对理解小说的意蕴及其在鲁迅艺术创造中的意义更加重要。它实质是鲁迅精神困境的一种艺术展开形式,充分显示了鲁迅小说构思的巨匠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紫颜色》中,沃克以民间视角来呈现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民间文化,开拓了黑人女性的话语空间,传递了作家的民间价值立场。在文学样式和语言的选择上,《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音乐布鲁斯的创作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说是对黑人民间美学的艺术再现。将沃克与鲁迅相比较,可以看出前者对后者的批评源于二人迥异的价值取向:鲁迅的作品是反映孤独者与大众之间复杂关系的民族寓言,是“五四”语境下中国文人启蒙立场的注脚;而沃克作为黑人妇女的“辩护人”,把民间世界的生活上升为作品主要审美对象,是其民间立场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小说批评专论,也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纲领性著作。在小说批评上,它以哲学美学作为批评基础,以中西汇融作为批评手段,以主题精神作为批评对象,以艺术自由作为批评目的,从而树立了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理论和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5.
黄人《小说小话》在近代中西“文明交通”视阈下,基于“文明”的角度,以“南海北海,此心同,此理同”重新审视“旧学”,形成了知见传统的小说批评思路。而“谋世界文明之进步”等诉求,使得黄人对古代小说传统的重构,不仅注重小说的审美意义,而且强化了小说知识趣味的当下意义,以便从“历史”“当下”及“未来”的多维视角看待古代小说的典范意义,带有价值论与知识论并存的知识特征。作为一种批评媒介,从《小说小话》到“小说界革命”的炽热,“小说话”批评者意图强调思想启蒙与文学审美相融会之后的文化引导。它代表了当时的小说批评强调社会责任担当的批评路径,扩大了小说批评的关注度,成为时人寻求社会批判与文化重构的重要凭借。  相似文献   

6.
我和李彪是老朋友,由于都爱读鲁迅作品,近年来联系比较多.去年底.他赠送一本他最近出版的专著《鲁迅悲剧艺术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希望我加以批评.我觉得他这一选题很好.尽管研究鲁迅小说的论著比较多,但真正从美学角度去研究鲁迅的小说,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从悲剧艺术的角度去研究鲁迅小说,我上只读到过一些单篇论文,而关于这一论题的专著,我还没有见到过,那么,李彪的《论稿》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第一本专著了.“第一本”这三个字,就显示了该专著的价值。由于研究鲁迅小说的论著很多,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每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鲁迅多次撰文对梅兰芳及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批评与质疑。鲁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否定,是基于他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偏颇在于忽略对戏曲艺术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分析。鲁迅对戏曲舞台上“男人演女人”现象的批评是他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男旦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长明灯》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先生的《长明灯》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最初分四次连载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五日至八日的《北京民国日报副镌》上。小说刚刚问世,李大钊同志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鲁迅先生发表《长明灯》,这是他继续《狂人日记》的精神,已经挺身出来了”,①这个评价,可以给予我们很大启示。如果我们细细品尝一下这篇作品,就可以发现,它不仅在创作上有着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的独特的艺术成就,而且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鲁迅与外国文学的联系,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9.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小说,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旧中国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显示了鲁迅炉火纯青的高超才能,标志着鲁迅创作的新发展。鲁迅在谈到《彷徨》的创作时,曾经说过,《彷徨》中的作品,是在“五四”退潮时期写的,那时,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刘勰说过一句很妙的话:“文附质,质待文。”他认为形式为表现内容而存在,内容也必须依靠形式来表达。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主题往往同作品的艺术形式同时萌发,因此分析作品的时候,除了讨论它的深刻主题外,还必须从艺术形式入手,去分析作家是如何传达他的艺术构思的,这对于真正把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有很大裨益。《伤逝》,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但丁——鲁迅先生的力作,半个多世纪来以其深沉的题旨和浓郁的诗情震撼着众多读者的心灵,也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重视。可惜的是,许多年来,对这篇小说乃至对鲁迅的其他小说的研究往往囿于主题的挖掘,而对形成小说的艺术因素分析得太少了。本文试从叙述语言的运用和特点入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历史小说的一种艺术形态和美学风格,它集中体现在小说话语形态、情节模式以及叙事意象上的创新变异,是鲁迅对传统历史小说写作模式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个人性突破,对现代历史文学创作来说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和鲁迅都是具有哲学头脑的艺术天才 ,他们分别在《老人与海》和《伤逝》中 ,以精湛的艺术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使小说达到美学和哲学上的和谐统一。本文就两篇小说所产生的哲理性问题 ,从人生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生哲理和社会哲理的渗透问题进行了分析 ,这对于鉴赏这两篇小说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野草》的不和谐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鲁迅先生的《野草》以其形式的怪诞性、意象的对抗性、造语的曲转性而形成一种异常独特的美学范式——不和谐美。不和谐美是现代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古典的“美是和谐论”的挑战和破坏,也是对忠实地模仿、再现现实这一艺术惯例的悖逆与反叛。《野草》的不和谐美是中外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也是鲁迅“灵魂探险”的忠实记录。  相似文献   

14.
《莺莺传》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传奇中,元稹《莺莺传》是一个很特出的存在。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唐之传奇文》中就将其与李公佐之作相提并论,谓为“于后来影响最大而特可注意者”。然而同时又说它“并不怎样杰出”。的确,《莺莺传》是一部影响很大又有着严重思想、艺术缺限的作品。关于此文思想性的局限,前人已多所论列,鲁迅所谓“篇末文过饰非,遂恶堕趣”(《中国小说史略》)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的;然而关于它在艺术上的失误及原因,却向少专文论述,间有涉及,也语焉不详。本人即从这里入手,也来谈谈《莺莺传》之得失。  相似文献   

15.
法国学者伊夫·瓦岱对现代性“断裂”的美学界定为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断头”形象普遍存在于鲁迅小说中,它是鲁迅文本结构艺术性断裂的象征符号,并表现为三种形式:语言的、结构逻辑的和叙述主体的。同时,“断头”作为一种民族记忆形式,蕴涵着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悲剧性判断。  相似文献   

16.
“辫子”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典型概括的结果,是鲁迅情感和思想借以表达的对象物,它使鲁迅作品讽刺和幽默的色彩更加鲜明,也体现了鲁迅创作中取材与加工的个性特征,研究“辫子”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可以加深对鲁迅作品美学及思想意义的体验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作家的艺术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完整地认识鲁迅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打算对鲁迅美学思想的源头——早期美学思想试作探讨,对它的基本内容以及存在的矛盾试作分析,以有助于正确地认识早期鲁迅。文艺反映现实生活——“一受二作”说鲁迅诞生于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末期,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全面侵略,封建专制制度的日益腐败,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悲愤屈辱的印记;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造成他家庭的破落,势利的世态,浇薄的人心,又给他上了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学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作。鲁迅运用了进化的理论,使得关于中国小说的研究具备了逻辑性与体系性,这是从传统小说评点到具有现代性的史略的关键步骤。同时,由于鲁迅对传统小说批评术语的继承及其丰富的艺术感受力,《中国小说史略》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程度的主体性色彩。总体上,《中国小说史略》体现出了中国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内在紧张。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反讽文本”。“阿Q”作为鲁迅独创的一个“小说化”的“反讽”文学符号,既是笑的对象,也是笑的主体,而且毫不犹豫地将讽喻笔触直接指向作者和读者自己;“阿Q文本”其基本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为———“清醒的疯狂”,并借以消解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体系,由此为民族与文化“开出反省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 2 0年代 ,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 ,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建塔者》 ,均受到鲁迅的赞美 ,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