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哲学是福克纳小说作品叙事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福克纳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成功地运用于其小说创作之中.他以独特的时间技巧来展示他的时空观.运用时空跳跃等技巧描绘了其小说作品中人物混乱的精神世界和多层次的意识活动.他通过透视人物心灵凸显人性本源真实地表现了美国南方的社会崩塌与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
尽管福克纳多次否认其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性,但有确切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福克纳的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足以证明福克纳在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俄狄浦斯情结”等理论,进而从人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价值取向角度进一步揭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堕落。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第11部小说《野棕榈》是一部非"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其中像穷苦白人(哈里)、罪犯(高个子犯人)这样的"普通人"成为主线人物,不同于没落的庄园主继承人们,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福克纳刻画的他们,都有着灵魂和肉体的矛盾。借助这些普通人,福克纳向世人展现他一直强调的人道主义思想。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通过解读相互对位的主线人物的存在,对比分析两个"普通人"各自寻求"真实的自我"的不同经历,来探索福克纳对人类的现实状态及人类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1934年福克纳的名字就进入了中国,但对他真正的译介是从新时期开始的,其间经历了四个阶段.新时期以前,社会环境、政治因素对福克纳在中国接受的影响较大;新时期以来,文学自身的因素诸如作品翻译和外国研究理论的引进则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反映出我们的福克纳研究还未成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结构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威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作了一个尝试性的分析。福克纳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美国南方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时期 ,他的思想和作品也必然打下这一复杂的历史时期的烙印。为了能准确描写及传达出美国南方的没落和精神世界的危机 ,福克纳以看似混乱矛盾的“多角度”叙事手法 ,通过班吉、昆丁和杰生之口 ,叙述了南方一个世家的没落。并在叙事之中 ,创新运用了“意识流”和“神话模式”的表现手法来强调叙述者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 ,以及叙述者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激烈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福克纳研究经历了先抑后扬的演变历程.民国时期,赵家璧等学者对福克纳作品作了初步介绍;新中国的前30年,学界因福克蚋被称为“资产阶级作家”而选择性规避,仅对少数作品的反战主题进行研究;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福克纳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步入成熟期,相关译介与著述丰硕.进入新世纪,福克纳研究走向纵深,呈现出三个“更多”的可喜面貌.面对未来,学界要力戒三个“过于集中”与三个“不足”的缺憾,开创“福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下简称《押沙龙》)中朱迪丝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认为生于一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南方家族,朱迪丝的成长历经了三个阶段:叛逆、觉醒、救赎。其中成年期间的转折是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失败后作的一次调整,是朱迪丝童年心理经历的一次解脱,她的变化寄托了作者福克纳对堕落的南方尚存的一丝希望。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部的密西西比州,这里是受圣经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南方"圣经地带",而这样的大环境对福克纳性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圣经地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福克纳,其作品中有很多南方宗教文化的因素,甚至众多素材直接取自他在"圣经地带"的生活经历。分析和研究"南方圣经地带"对福克纳及其创作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明晰他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以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文学艺术宝库的《圣经》,不仅本身具有独特的叙事技巧,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福克纳的创作。福克纳在其代表作之一《去吧,摩西》中就运用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圣经叙事技巧。从叙事学空间背景、叙事整体性和隐喻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的圣经文学元素,福克纳在模仿和借鉴圣经叙事技巧的同时,更多地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我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福克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福克纳研究都不愧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之一.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福克纳主要的作品;我们从文化、宗教、神话、语言、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对福克纳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然而,与国外福克纳研究相比,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1)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和范围;(2)确立批评的主体意识;(3)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在创作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人性和人自身的关注,而这个特点在他的名篇《八月之光》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分析福克纳对人生存权利的肯定、对人自身的寻求以及对个体主义的赞美,来揭示他笔下的人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批评的批评理论不仅被运用于对诗歌的解读,也可被用来对小说进行剖析。通过细读,运用新批评的象征意义、神话原型、反讽以及张力等批评范畴来对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进行赏析,透过缺失的玫瑰来看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15.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界的荒野—旅行小说中,福克纳对圣经原型的激活可以在整体构架上抽象为一个三元并存的模式,该模式是福克纳荒野神话的深层结构,由此转换生成了形态各异的多部荒野—旅行小说;而三元模式的中间调节项因为其居中的位置,一方面言说着历史的前后牵连,使人物象征性地经历了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另一方面喻示着地理的内外贯通,使人物不仅保有“南方人”身份,更成为“美国人”和“人类”的一分子,所以,该调节项可以视为福克纳整个世系中所有单部作品的通约性陈述,其所深蕴的既是关于南方的同一个故事,也是整个人类追真求善历程的微缩.  相似文献   

16.
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学者对威廉.福克纳注意不多,直到1950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国学者对这位作家的译介和研究才正式展开,但很快又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自1979年开始,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走上正轨。1990-1999年是我国翻译出版福克纳作品和有关著作的全盛时期,也是福克纳研究的一个高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福克纳研究稳步而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福克纳研究的特点是年轻学者增多,研究对象范围扩大,研究方法也更加新颖和多样,从比较文学角度予以研究的论文、论著也在逐渐增加,还出现不少总结我国福克纳研究的文章。总体而言,我国福克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复研究,对他的后期作品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研究不足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米歇尔的《飘》和威廉姆斯的《欲望号街车》作为研究对象,试通过对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艾米莉、斯嘉丽及布兰琪的命运分析,探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些主人公的经历表明:在持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不断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位置,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得以生存。  相似文献   

18.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身份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福克纳的著名短篇《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入手,论证了主人公在自我身份探寻中的悲剧性迷失,其实也是美国内战后南方人心态的真实写照,更是整个西方社会在经历一战、陷入精神荒原后的普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以其极富创造性的形式和深刻的主题著称,堪称他最为复杂的作品,而要理解这些作品不妨从作家创作背后的文化积淀出发。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福克纳的创作实践之间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对于时间的看法和对生命主体运动特性的认识,对于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至高地位,以及对用相对静止的符号来传达"实在"的流动性的困难的认知等等,无不证明柏格森主义为解答福克纳意识流作品中种种令人困惑之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就小说的风格与篇幅的长短而言,<萧萧>与<八月之光>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却有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遭遇和命运.本文旨在从福克纳和沈从文的乡土情结出发,通过对莉娜和萧萧类似的人生经历以及不同的民族性格、宗教和道德观念的分析,来探讨她们是如何保持宁静心灵和完整人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