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迄今的现代化运动可以说是经济、政治、科技这“三大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运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四个“经济长波”,每一波的崛起都蕴含着“三大革命”的激荡同素。近百年的社会现代化比程,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世界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是当今口语和书血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门汇之一。所谓现代化,切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丁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又体地说,就是以现代丁业、科学和技…  相似文献   

2.
从全球看,目前的确是一个众多“新兴经济”不断崛起的时代,如“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纳米经济”、“生物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等。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新兴经济的崛起,最终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所以,众多新兴经济的内在统一性就是新工业化经济,我们必须透过众多新兴经济的不同表象看到它们所包含的新工业化经济的本质,这才能真正把握住新兴经济的真实面目及其发展趋势。没有新工业化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崛起为世界强国。新工业化是中国应对工业危机,积极参与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召开的谋划“建设新中国”的一次重要代表大会。七大不仅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而且论证了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构建了全面发展的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蓝图,指明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道路和重要政策,初步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七大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贡献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革命时期的扫清障碍、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初步确立与新时代的推进拓展四个阶段,其中,毛泽东领导了革命时期的扫清现代化两大障碍与建设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与事业的拓荒者、先行者与奠基者。他终其一生心系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致力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他主张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反对不顾中国国情照搬旧式民主革命与苏联革命模式,反对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现代化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他在革命时期主张以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扫除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障碍,以革命解放生产力;新中国初期主张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推动国家工业化,以革命促进生产力;在晚年为革命与建设的关系所困扰,幻想以“抓革命促生产”并导致了严重失误。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经历从“国家工业化”的“一化”,到“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的“二化”,到“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三化”,再到定型为四个现代化的过程,这表明他对后来二十大报告所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显著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探...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难题”,也面临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难题”。坚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与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等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新解,坚持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是破解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难题”的密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硬核”,由“硬核”内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等核心理论主张是破解世界共同特征“难题”的中国方案,自我革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常青”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效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之中。“三大文化”各有其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三大文化”也各有其价值边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明的基因。革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发展方向,革命精神谱系则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系统总结和阐释,从而开创出一个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其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而“社会矛盾”“人的现代化”“自我革命”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回应了现代化中人与自然、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世纪之交的我国现代化内涵和历史进程的大跨度反思。在综合分析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轨迹与中国现代化百年奋斗的历史曲折之后 ,论证“现代化”是一个涵蕴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全球性发展过程 ,后发展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但不能背离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去“照搬外国”的制度模式 ,更不能走“全盘西化”的“依附性现代化”道路。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已经取得全国亿万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同 ,迎来了中国现代化走向胜利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最新论断,是中国现代性话语的最新表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三重超越”性质,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也蕴含现代化的“新”特质,与西方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共享的现代化、人民民主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共享性、正义性与和平性,是有“根”、有“魂”、见“人”、见“物”的现代化。消除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阿碦琉斯之踵”,做好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大学问”,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向度。  相似文献   

10.
旧中国的国情及社会性质究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是一个仍然的理论与实现意义的重要问题,旧中国国情的封建主体性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现代化建设,深刻认识旧中国“半封建性”与“半殖民地性”两大基本特征,对于正确总结中国新民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是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个性的有机统一,是以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为基础的、既有中国个性又有世界经济现代化共性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由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国情所决定,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其实质是工业化与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协调推进型的中国经济转型,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型的中国经济发展,表征为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以“民富国强”为总体目标,以“温饱-低水平小康-高水平小康-经济中等发达-经济发达”为时间维度的阶段性目标,以“东部先行先富-东部带动中西部-东中西部协调并进共富”为空间维度的渐进性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加速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文章就“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科技革命的开展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加速人的现代化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传统政治现代化的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传统政治现代化的方式张涛辛亥革命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它是使传统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辛亥革命造成了共和国,从此,中国出现了国会、宪法和由选举而产生的总统,而倒下的是王朝。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具有显著的政党主导特征, 以 “党建国家” 和 “党治国家” 为突出 表现, 即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领导社会革命和主导国家治理, 并成为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 的主导性力量。 在完成中华民族的主权独立、 国家统一的过程中, 作为 “主义-政党-党军” 高度三位一体 的新型现代政治力量, 具有强烈现代化取向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承担起重振国家、 整合社会、 发展经济的历 史责任。 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转型中, 基本国情和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共同决定了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 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和长期执政后, 以政党为中心的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既创造了全新的现代化范式, 也构成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重要维度,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导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模式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革命”概念总是一个萦绕不去的话题。在近代以来中央政权更迭的时空背景下,梳理“革命”概念的演进,沿着“革命”到底指涉什么、怎样认识曾经的“革命”、今后又如何看待“革命”这一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据此说明“革命”概念的“波动”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精英在设法寻求理想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的映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现在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近代110年历史反复斗争、反复选择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近代中国的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定了革命,也就否定了我们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近几年,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否定革命、颂扬改良的倾向。其“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认为改良可以使中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是革命中断了近现代中国正常发展的历史进程。如有的论者认为,“洋务运动本来可以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可惜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中断了它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机会;清末的葡政’和…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经济思想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场资源革命与思想革命,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伦理意蕴,是中国传统的“民本”与“俢睦”思想、马克思的共享正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以及发展伦理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孕育的产物。在新时代背景下,共享经济的逐步推进不仅有助于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和区域之间的共享、建立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非盈利性互动关系,而且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经济与伦理支撑。然而,为了进一步推动共享经济的深入发展,还必须从消费理念、政府规制、企业平台和消费者行为4个层面强化对新时代共享经济的路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十年“文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重失误:作为“文革”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撑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文革”实践造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巨大危害和损失.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包括“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发展、“三个世界”理论与外交等成就.这一时期的失误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痛定思痛的反面教材,取得的成就则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抛荒的"新土地革命"的社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意在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而被一些专家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或“新土地革命”的土地流转现象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产物 ,是符合现代化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是对土地资源更优化的配置。  相似文献   

20.
晚年陈独秀在抗日战争的形势下,对中国的抗战与未来前途作了广泛的文化思考。它包括对五四“伦理革命”的继承与超越,对物质文化在文化转型中的基础地位的发掘,对政治文化中民主制的最新定位以及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探讨等多个方面。这些是陈独秀对中国近百年社会转型和他一生革命活动在文化上的历史总结,它在众多领域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作出了可贵的理论贡献,对我们今天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