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立民 《兰州学刊》2011,(5):168-171,176
清末新政期间的教育革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一环,它在新旧嬗替的剧变中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当时有欧美模式与日本模式两大体系供张之洞等人选择,同文同种的关系,加之日本教育的近代特性、儒家传统及君主体制等多重因素,使中国最终选择了日本模式,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与此同时,自由、民权等西方思想亦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2.
贾孔会 《学术论坛》2004,1(5):150-154
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国宪政史的新篇章.作为辛亥革命的产物,南京临时政府在构建中国现代国家蓝图,发展宪政民主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开创了中国近代宪政革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薛福成是我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一生十分重视教育.通过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体认,特别是出使欧洲悉心考察西方教育,他在研究与对比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教育思想.本文分析了薛福成的近代教育目标、宗旨、体制,指出了其对于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和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尤学工 《理论界》2005,(1):195-196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现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逐步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近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开始了在比较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变革的过程中,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经历了中间的制度层面,最后深入到文化本质层面,最终完成了对西方文化本质的认识,也完成了近代中国文化观的最终革新.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乃中国千古变局之关键时期,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实系政府的基本国策和新政枢纽所在.兴学育才效果如何,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有无作为至关重要.清末著名总督岑春煊以教育为政治之先务,所到任处重教不遗余力,开创的新式教育具有层级多、类型全、开风气等特点.在高等、师范、留学、军事、法政、实业、农林、女子等教育方面均有贡献,并与近代中国一批名校的创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定向培养、多方宽筹经费、重用新式教育专才等制度建设上,更是多有创举,不失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杰出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金涛 《江汉论坛》2007,(11):119-122
资产阶级革命诗派的诗歌在诗学观、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出现了许多有别于以往诗歌的新质,显示出了鲜明的近代特征,加快了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步伐;在艺术形式上则因袭用传统诗歌的语言形式,导致了其诗歌革新的后撤,在近代诗歌的转型中留下了教训.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开放”,如同其它社会变革一样,它必然伴随全社会的思想解放,而这离不开具体载体——新表达机制的生产,即文化产业的支撑.近代中国文化产业因洋务运动的需求而发生.最初以“舶来品”形态出现的近代文化产业也从洋务运动中寻求到合法政治身份及构建产业体系的支持力量,并最终依靠本土人才的成长实现了产业的本土化转向,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文化产业的本土化过程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图景自一开始便被置入“东、西方”的地理背景中,从而使之具有革新的性质,但却没有产生革命性效果,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董纯朴 《云梦学刊》2007,28(5):34-37
清末早期改良派是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奠基人,他们把国外先进的警察教育制度引进中国。在清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机构创设、章程制定及教育实施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制度,培养了第一批近代职业化的中国早期警务人员。近代中国警察教育制度对现、当代中国警察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郑观应(1842-192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的振兴实业、以实业为后盾与西国进行商战的“商战论”,他的要求改变中国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英国式民主代议制的“议院论”等反映时代要求的见解,为近代史家所迭书。但对他的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以救国的启蒙教育思想则少有论述。本文试对郑观应这方面的思想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变迁主导着教育的变迁是一大主流,教育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商人则是传统教育贬抑的对象,社会地位很低.三者关系在近代发生剧变.近代中国内外交困,教育变革成为社会改革的突破口,教育变迁引发社会变迁,商人在近代经济力量增强、社会地位上升,成为连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中介.由此,近代商人推动了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成为社会改革的先声,教育变迁推动了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2.
范源廉乃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于1899年至1906年三次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高等大同学校、弘文学院、高等师范学校。其间,积极参与、倡导了留学生的师范及法政教育,并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等社会活动。范源廉留日回国后,先任职于清末学部,开创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法政教育,后就任民国初期的教育次长及总长,主持创建了中国近代学制。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初创过程中,范源廉及其留日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近代中日之间共同的“教育基因”,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开始于 2 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 ,并没有带来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近代佛学研究的兴盛 ,佛教的近代化革新 ,只是给人以“佛教复兴”的外在表象 ,佛教僧伽这一主体 ,无论内外都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范红霞  戴素萍 《兰州学刊》2005,1(3):255-257
清末地方自治是预备立宪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它的实施是清廷与资产阶级的共同需要,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有益的初步尝试.清末地方自治虽有诸多局限性与不足,但它却引领了近代的政治革新,助益了近代地方行政体制从省到乡镇的现代化转型,冲击了中国的专制统治体制,初步形成了具有科层化、法制化、一体化的现代地方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15.
福州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所不同的特点,因而在中国的土壤上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哈巴安德是鸦片战争后较早来到中国的美北长老会传教士,也是该差会在粤传教活动的开创者。在华期间,他主要在澳门、广州等地活动,时间长达47年,兴办了诸如神学日校、普通男女中小学、格致书院这样的早期高等教会院校,参与近世教育革新,并积极开展华南地区的医疗事业,出版和发行反映中国现状的论著,反对鸦片贸易,让西方进一步了解中国。哈巴安德是当时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刻了解的西方人士,他把西方现代教育、医学、天文、宗教等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促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在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清末刑法制度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孔会 《学术论坛》2003,(2):104-107
清末刑法改革是近代中国法制革新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开启了中国刑法制度现代化的先河。本文主要论述清末刑法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阳 《理论界》2009,(2):118-121
戊戌时期,为挽救中国农业和扭转外贸逆差,有识之士提出了科技兴农思想.其主要观点有:创设农业机构,兴办农会,以主持农业改良;办农业教育、出版农学书刊,以传播农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和新式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采用新式机器、加工农产品,以改进土货质量;引进、推广良种,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述主张推动了清廷农业上的革新,从而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学知识的传播;使一批外来物种得以在中国引进;促使中国农具开始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由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李砂砂 《阴山学刊》2002,15(3):83-86
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的重要手段、国家富强的根本,提出在中国建立一套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并在实践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德育,主张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近代文化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的全面革新。19、20世纪之交的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