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复杂的一次事件。如何认识和评价“义和团”,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关注点。因而,分析和梳理20世纪前半叶“义和团”观的历史脉络,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义和团武术活动简论——义和团活动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多世纪前的十九世纪末,正当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时刻,在神州北部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以它独特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震惊中外,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曲悲壮颂歌.而以“习拳练艺”为主要特点的义和团习武活动,同样对武术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当时世纪之交中华武术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鲜明坐标.文章就义和团的历史缘起、习武活动的方式与内容及其影响和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战争是中国历史的巨大不幸.这场战争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被解读为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稍后又被解读为愚昧民众的排外主义.其实,如果结合1898年后中国内部的政治发展,分明可以觉察到清廷内部各个王爷围绕着大阿哥事件的权力纷争始终左右并深刻影响看中外关系.义和团战争其实只是清廷王爷政争的延续,由内政而外交,再由外交反制内政,各国公使和各国政府不明底里配合了清宫内部的权力厮杀.  相似文献   

4.
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考察了解读历史的三种方式:事件、经历、神话,分别分析了历史学家、过去的经历者、神话的制造者三者怎样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过去,由此来探讨如何探寻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唐艳香 《兰州学刊》2007,(10):159-162
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考察了解读历史的三种方式:事件、经历、神话,分别分析了历史学家、过去的经历者、神话的制造者三者怎样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过去,由此来探讨如何探寻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6.
清廷守旧派对义和团迷信的认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河北学刊》2012,32(1):195-198
庚子年,以慈禧为首的清廷守旧派因在"废立"等问题上与西方列强产生积怨,欲借助义和团仇洋排外,在八国联军入侵的形势下,对义和团"神道灭洋"不仅表示认可,且欲加以利用。清廷守旧派认可、利用义和团迷信,引起其他官绅阶层的坚决反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统治危机因"庚子事变"而加剧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是一次民间自发的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但是在其之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对于义和团却出现了不同的评价。从民族主义者对于义和团不同的评价中,可以看到对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性质、发展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8.
《义和团皮簧》文本见于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抄本影印本第25集。剧本作家不详,创作年代约为清末民国初年,背景以聂士成抗击八国联军始,描绘了上至神仙人物,下至洋行老板、市井无赖等人的生活状况,并以神话形态再现义和团众与教民的对抗故事。《义和团皮簧》将义和团青年领袖刘十九、张德成刻画成了反派角色,与之对立的则是耕读世家出身的王少泉和正人君子王振明,而海干和天灭这类和尚道士的介入,使得戏曲多了几分传奇浪漫色彩。《义和团皮簧》是一出罕见的反映义和团首领负面形象的戏曲作品,这种意识形态折射的是晚清、民国时代教民和士绅集团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义和团皮簧》具有通俗演剧文学的素质,活泼的人物性格,幽默的人物对白,紧凑的故事情节,都是值得关注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的"神秘文化"事象,既有托神弄鬼、玄虚夸诞的成分,又有被涂饰了"神异"色彩的真实术法,情形颇为复杂.而无论如何,它与本土神秘文化的大环境密切联系,与"洋教"文化则从本根上对立.不应该因其"神秘"性而在研究中忽视、轻视或有意回避,而需要破除相关的认识障蔽,切实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通彻地解析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问题,或是揭破相关诸多谜团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王如绘 《东岳论丛》2006,27(1):144-149
相当多的研究者把“扶清”解释为扶持清政府之意,从而把“扶清”口号纠缠在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上,是对义和团口号的误读。通过对冠、威义和拳举事口号的考证,可厘清义和团口号的演变轨迹;通过语言结构的分析,可以证明“清”是作中国解。义和团在打出“扶清灭洋”时,使口号的主体发生了“转换”,所谓“扶清”、“助清”,是神扶神助。义和团正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作用。“扶清灭洋”等口号表现了义和团对国家的笼统认同,集中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主义性质。民族主义带有非理性的色彩,因而,正确解读“扶清灭洋”一类口号,对恰当认识与评价义和团运动所表现的民众民族主义的种种特点,认识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道路,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1900年是20世纪的开端,这一年所爆发的义和团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不幸。这场战争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被解读为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稍后又被解读为愚昧民众的排外主义。其实,如果结合1898年之后中国内部政治发展演变,分明可以觉察到清廷内部围绕着"大阿哥事件"的权力斗争始终左右并深刻影响着中外关系。义和团战争其实只是中国内部政争的延续,由内政而外交,再由外交反制内政。各国公使和各国政府不明底里配合了清宫内部的权力厮杀,到后来还是清廷内部比较明了世界大势的力量出手遏制了这场冲突,化危为机,引领中国一切归零从头开始,踏上政治变革不归路。  相似文献   

12.
鲁西北平原、茌平一带义和团运动很有特点,很具典型意义。研究平、茬一带义和团,对认识全国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很有裨益。其特点是:1、成份较纯,其拳首拳众多是贫苦农民,是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2、组织分散,由于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种种原因,没有形成较大范围的统一组织领导。3、有一致的斗争目标,反帝灭洋斗争大方向明确,且有较好的群众纪律。4、反帝亦反封建。对义和团的封建蒙昧、宗教迷信等落后面,要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进行历史的具体分析,抓主流,看本质,以今人的认识水平去要求当时的农民从而否定其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作用的观点是大可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以往关于庚子宣战前清延对义和团策略的研究过于侧重对上谕本身的解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当时不断变化的内外局势对清廷发布相关上谕的影响,以致无法揭示其策略复杂变动的背景。实际上,自1899年底义和团运动走向高潮起,清延对义和团的策略经历了一个相当谨慎的渐趋强硬的过程。尤其是1900年春天义和团向直隶中部发展后。在来自团民和列强两方的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清廷的上谕虽然在措辞上愈发激烈。又每每不忘提醒地方官员和统兵将领不得激变生事,显得十分矛盾和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致一些坚决主张剿杀的文武官员备感束手束脚。  相似文献   

14.
姜荣刚 《船山学刊》2011,(3):166-169
义和团事件的发生,人们普遍注意到团民的行为方式与神怪小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认识致使在事后反思中,神怪小说被认为是导致庚子惨祸的主要动力来源,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禁忌"语怪"的风潮。在这种社会语境中,神怪小说的创作迅速走向衰落,而以往小说盛行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也在无形中渐趋消解了。  相似文献   

15.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成因既要从社会制度产生危机的内外根源来寻找,也要从发生地的局部社会结构和民间文化因素来寻找。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出现在鲁西,而不是出现在受帝国主义经济冲击更为严重的广东及江南地区?义和团宗教形式的来源究竞是白莲教,还是鲁西民间文化?义和团本身的习武内容,属于“武术”抑或“巫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全面揭示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张华腾 《殷都学刊》2013,34(3):20-27
义和团时期,袁世凯新军实力大为扩张.随着他出任山东巡抚,其武卫右军全军由天津小站开赴山东.根据山东特有的形势,他又抓住机遇,创立了一支新军——武卫右军先锋队.期间,江南自强军也奉命开赴山东.山东巡抚时期的袁世凯实际领有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和自强军三支新军,兵员总数达二万多人,其军事实力大为扩张,而军事实力的膨胀,为其应对山东局势,保持山东一方的稳定和随后对山东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新军残酷镇压了山东义和团,同时也阻止了列强尤其是德国进一步向山东的进犯.  相似文献   

17.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8.
50年来义和团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天路  苏位智 《文史哲》2003,(6):158-165
建国以后义和团研究在很长时间里主要围绕着运动的性质及作用、是否反封建、是否构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高潮这类问题而展开讨论。近20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学术话语的转移,一些更具有学术性的课题,如义和团的组织源流、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背景等内容,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范围扩大到华北游民、民间结社、教民心态、乡村社会、社区精英、基层控制等领域。与此同时,实地调查资料、文献档案史料的整理与发掘,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运用,不仅澄清了诸多重大史实,理清了事件脉络,而且开阔了研究视野,充实了分析方法。上述进展,为深化义和团研究构筑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183;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过程。义和团有三大特点 :一是“义和团”的名称 ,二是“兴清灭洋”、“扶清灭洋”一类的口号 ,三是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仪式与追求。根据这三个特点出现并泛化的情形 ,可把义和团起源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雏形期、正名期和完形期。大刀会吃符请神、“刀枪不入” ,在斗争中提出了“兴华灭洋”口号 ,为运动提供了雏形 ;直东交界地区义和拳坚持了“兴清灭洋”的宗旨 ,为运动提供了义和拳、义和团的名号 ;鲁西北金钟罩神拳开展斗争后兼有了三大特点 ,成为义和团的完成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