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伦理研究是当前中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主导性话语和核心论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范式转换过程,主要表现为从专注于伦理概念、范畴等学科体系的整体性学科构架意识向具体面向时代发展中不断展现的问题的意识转换.伴随着中国经济伦理学对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具体“问题”的不断拓展,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视野从单一走向多维,研究方法从依赖西方走向独立,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从整体上看,“问题意识”的确立既是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时代诉求使然,也表征着当前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不断完善和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
血缘与中国伦理的价值本源预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价值本源预设回答的是伦理价值合理性的来源问题,是伦理价值的最后根据。中国伦理把价值本源设定在家族血缘之上,不仅是因为血缘关系的非理性特征促成了它的神圣性,而且还因为血缘的无限传承还促成了它的不朽性。与西方伦理把价值本源设定于超越性的宗教上帝的文化设计相比,家庭血缘的本源设定,既使得中国伦理具有了与西方宗教伦理类似的神圣性质,又使得人伦关系与伦理生活具有了最现实的基础,避免了宗教的反伦理缺陷。神圣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使得血缘在担当伦理价值本源的重任上优越于宗教。在新时期,深入阐发血缘作为中国伦理价值本源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石之瑜 《社会科学》2006,(2):166-179
中国研究发展至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出现了自我认识上的困惑。原本各有其所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出现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研究遭到的挑战,其巨大的潜能与严肃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知识伦理体系的勾勒,以及未来这个体系的开展,与个别研究者在其中位置的界定与迁移,共同赋予研究者一种赖以自我定位的空间意识,使研究者对自己所同意或不同意的知识立场,能掌握某种伦理上的相对关系。本文将知识的性质归纳成三个不同的面向——欧洲中心与中国中心;共时性与历史性;物质性与诠释性——使得在某一个面向看似迥异的知识立场,在其它面向却因为归属于相互接近的位置,出现对话的可能性,并得以一探彼此之究竟。更重要的是知识伦理关系的建立容许研究对象加入对话,这个对话可以由研究对象直接参与,也可以由研究者假想参与,更可以由其它研究者代理参与。这样的无限空间将吸引每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反省,丛而使他不会再继续甘愿拘泥在一个特定知识主张之中。  相似文献   

4.
程广丽 《兰州学刊》2014,(4):121-126,179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中国经济伦理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对社会变革的追问与反思,对当下"风险社会"的理性承担。在对金融危机的道德审视中,经济伦理思想史建构自然无法回避诸如国家安全问题、人类发展问题、主权信用问题、经济一体化问题、生态问题等等新问题。为此,中国经济伦理研究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总体性理念直面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对话,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为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为"全球经济伦理"做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晓禾 《河北学刊》2001,21(3):19-23
本文首先探讨了全球经济伦理的根据和可能条件,随后分析了全球经济伦理与西方经济伦理的关系,最后还就中国对全球经济伦理可能的贡献发表了看法.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争取中国在全球经济伦理问题上的发言权,是我们不可让与的权利.中国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者应当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伦理研究,对全球经济伦理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外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中外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环境伦理渊源,它经历了古代环境伦理的萌芽、近代环境伦理的酝酿以及现代环境伦理的形成.目前,国外理论界对环境伦理的研究认为,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现代科学思想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中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一批开拓性的论文,将该学科称为生态伦理学,近期有学者主张改称为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在当代面临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性本身受到了道德责难,现代性道德遭遇伦理与实践的二律悖反;二是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使得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面临着"既走进现代、又走出现代"的尴尬处境;三是普世主义的出场,使得中国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型必须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凸显世界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实现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的最后决疑:一是探讨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的学理逻辑,究竟可能、应该以及怎样就能够完成中国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型;二是注重中国伦理传统转型的历史意识,在历史梳理与现实悖反过程中,追问"现代"与"传统"的"优秀"所在,找到转型的契入口;三是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的全球意识,在现代文明的滥觞以及后现代文化虚无主义的张扬中,我们面临的决不单单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而且还要自觉担负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意识与人类意识,唯此才是真正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存在明显的不适应之处,同时,市场经济有它固有的经济运行逻辑和模式,有它自身的市场伦理和秩序,如何使儒家伦理转换成市场伦理,在中国的市场伦理中,如何继承儒家伦理传统和保持儒学特色,这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日常"前行的,"日常"是日复一日的时间延续,"日常"的生活在常态的稳定中不断前行,常态的、稳定的日常生活是生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相较于个人的日常生活,族群的日常生活具有逻辑的先在性.日常伦理规范立足于族群的生活传统,相较于日常道德原则,具有客观性与客观差异性;相较于伦理学思想,具有常识性与经验性.日常伦理规范不是僵化的"死物",而是在不断演变当中.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动力来自于日常生活;演变的过程具有持续性、和缓性特征;演变的程度具有领域性、结构性的差异;演变的结果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演变趋势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发展趋势.厘清日常伦理规范的概念与演变特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伦理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与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在西方范式影响下,跟风所谓国际学术前沿,造成在学术体制内自娱自乐而在现实中毫无成果的现状,从而走入"向外看"和"向后看"的误区.中国经济伦理研究要凸现中国意识,注重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中效率和公平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问题,实现中国经济伦理研究"向内看"和"向前看"的转向,应从逻辑定位、价值取向、实践本体思维视角寻求解决中国经济伦理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学术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应春 《理论界》2008,(5):113-114
虽然制度伦理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制度伦理自身内涵的多重性,学者们分别在不同的意义层次上立说,使得学界对制度伦理的内涵尚无一致的界定,从而使许多问题的争论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本文从制度与伦理的关系、制度伦理的四种内涵以及我国目前的制度伦理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制度对伦理的诉求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华夏文化与21世纪的人类生态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得生态伦理问题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热点。建构生态伦理,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清理、总结中国文化中丰富的传统生态伦理理念、资源,有助于建构以至丰富和发展21世纪人类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3.
科学、法律和伦理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伦理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教育伦理的内涵、研究对象、发展价值以及当前教育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与应对策略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教育伦理的研究存在内容的不均衡性和地区的差异性,同时缺乏实证研究,也相对忽视了对国外大学教育伦理建设经验的深入借鉴。大学教育伦理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应从多学科角度与比较教育角度,强化大学教育伦理现状与问题的现实研究,加大理论与实践、区域与整体的结合研究,深化学习伦理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自近代以来,传统伦理的反思就此成为持续讨论的热点.但是,对传统伦理的单纯礼赞和轻率拒斥,妨碍人们建立起传统伦理反思的确当问题意识.因此本文强调建立起这种问题意识的四个前提告别二元对峙思路;告别单纯的思想史定位;告别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告别与伦理实践相疏离的玄思方式.进而以六大问题支撑起这种反思的合理性凸显传统伦理的结构特点;比较中西伦理的异同;勾勒传统伦理反思方法;刻画伦理-社会互动情形;寻求现代伦理理论建构;摸索现代伦理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5.
赵述颖 《学术论坛》2012,35(7):193-196
社会变迁一般都会通过家庭及其伦理观念的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伦理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概括而言,我国在婚姻家庭伦理研究方面,尤其在婚姻伦理、性伦理、生育伦理、代际伦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家庭的和谐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自由、平等、健康和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状 《兰州学刊》2007,(7):139-140,135
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主要以性伦理的颠覆表现为特征.文章试图挖掘这种性伦理表现时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认为其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反叛之路的必然阶段,一方面性是传统父权和夫权压制的历史起点和症结所在,因此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关键,另一方面对性的独特感受又拓展出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特话语和文化空间,并在这种颠覆中流露了人存在最复杂、最深刻的形而上意义的挣扎,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7.
科技伦理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描述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形成其研究程序、理论框架、论证模式和规范性的伦理原则体系,进而由经验性建构使其在实践层面拓展为动态的实践伦理体系,并经对情境中的解决方案的寻求使科技一伦理实践成为一个反思性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国内"政治伦理"基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政治伦理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界争议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归为概念、研究内容、功能与核心、政治与伦理的关系、结构及发展模式等.在整体研究水平,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试析转型期公共伦理的缺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光飞 《学术论坛》2002,(6):132-135
转型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公共伦理的缺失 ,原因在于传统的儒家伦理和奉献伦理都存在着缺乏公共伦理资源的隐患 ;而市场经济的转轨 ,社会结构的骤动 ,使得公共伦理问题进一步凸显 ;公共伦理的重建 ,一方面需借助法律制度作依托 ,另一方面需通过价值内化的途径从底线伦理开始培育 ,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研究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伦理要义,要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域性的审思维度。全过程人民民主伦理是内含集体伦理、公共伦理、个体伦理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伦理,是内含政党伦理、界别伦理、阶层伦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系统伦理,是内含程序伦理、环节伦理、制度伦理的马克思主义的全域伦理。整体伦理的本质是信任伦理,其要义是协调配合、公开信任、忠诚奉献;系统伦理的本质是责任伦理,其要义是共商共生、合作共治、共建共享;全域伦理的本质是认同伦理,其要义是中间对接、中道顺应、中正服人。弘扬全过程人民民主伦理精神,有利于全面、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