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和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巨大,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接收信息的习惯及其特点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接受信息的方式、态度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给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备用材料,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交流思想、情感的场所。“数字化生存”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就是信息风险的凸现。防御高校网络信息风险,应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正确认识网络信息风险的内涵和类型,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管理,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增强应对网络信息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真正摆脱“虚拟”与“现实”的困惑,提高信息素养,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媒介。大学生又是通过网络媒介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群体。由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网民身份隐蔽性等特点和大学生自律能力不强等因素,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搭建舆情德育的“微博”平台等,是有效规避和减少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应霞 《理论界》2010,(2):80-81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然而面对日渐突出的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增大、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泛滥化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法制、教育的方式来预防网上诈骗、网上敲诈勒索、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国家安全等犯罪事件的发生和扩大。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是集微信息、微社区以及微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态为一体的新传播时代,它不仅蕴含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蕴含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作为新传播方式的实践主体之一,大学生在微平台中的人际关系逐渐异化,其交往已丧失了传统交往的伦理蕴涵,这不仅使现实生活领域日益遭受挑战,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美德的养成与完善。鉴于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避大学生交往价值功利化、加强微平台中隐性德育的渗透、加强网络精神共同体的构建等方式,或许是大学生超越网络交往异化,形成网络共同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构建和谐伦理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登上社会舞台,成为“网络围观”的主体和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的重要推手。了解这支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提升策略,是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政治参与的视角,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与教育。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判断和选择有重要影响,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的“间谍”。异质种群通过融入网络环境、策划舆情事件、控制舆情传播,在舆情信息传播的源头、过程和反馈三个阶段,对政府、学校和官媒等进行抹黑、构陷,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消除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从舆情信息生产、传播和结果三个维度构建起源头管控机制、过程监督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粗鄙搞怪、戏虐谩骂等泛娱乐化信息,污染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网民的网络生存环境。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理想追求虚无化动摇其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功利化淡化其责任担当、传播内容媚俗化拉低其审美品味、信息获取碎片化限制其思维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具有求新猎奇心理、独特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作用、一些错误社会思潮推波助澜等因素。基于此,应通过强化网络生态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等多种举措,积极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0.
“90后”大学生有着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当前“90后”大学生入党意愿强烈,对党员的先进性定位明确,但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着党员系统化教育不够、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陈旧创新性不够、学生党支部作用体现不明显、党组织感召力下降等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利用好网络和职业规划教育平台;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坚持他教与自教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都是有效开展“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我们迎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已经网络化了。阅读作为人们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手段,强烈地受到了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在高校中,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呈现出泛化的倾向,这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章在观察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利与弊,积极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微博、QQ等信息传播手段,规避弊端,提升学习效果,增强理性阅读能力,丰富自身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当前网络思潮传播呈现出诱导性、极端性和错误的政治性指向,并且“泛多元化”“泛娱乐化”“泛民主化”“泛自由化”趋势严重,消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应对网络思潮乱象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分别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有效化解大学生政治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途径。新媒体在帮助大众方便快捷地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读图时代”的视觉冲击,浅阅读的文化浏览方式,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气息,都在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内涵的提升。本文对新媒体时代阅读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解读了新媒体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寻找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作为一种快捷、方便、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体 ,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良莠互现的网络信息同时影响了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高校非但不能限制大学生走进网站 ,还应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手段和机制 ,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两个部分。网络拟态环境作为拟态环境的时代性产物,是网络对各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其信息传播的广泛化、构建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主题的多变化、控制主体的大众化等特征分解和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性”、“主流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参与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加强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把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重构其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传播效度。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认知方面存在一些困境: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信息权威缺失、信息泛娱乐化,大学生面临价值取向的困境;信息的碎片化、利益导向性、信息鸿沟扩大使得信息传播存在困境;虚拟环境中信息传播缺乏道德标准和信息把关,产生信息道德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张东虎 《阴山学刊》2002,15(5):63-66
网络在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信仰、道德意识、思维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西化"政策、进行网上犯罪对高校德育工作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对策有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明道德素质;积极建设大学生网站;加强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向专家化发展;转变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模式,向育人的全面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杜文倩 《学术探索》2012,(2):143-14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现在的人们以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现在的年轻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的及时性,更多的人已经开始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除了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人们还可以在网上交友,信息分享和进行其他的网络活动。网络活动的增多,网络语言也开始繁荣起来。为了适应网络的特殊环境,网络语言在汉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和构成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本文将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以及网络语言对汉语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络平台包含着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网络交流沟通类应用形式的出现集中代表了“面对面”人际传播方式在网络世界中的移植和复制。网络人际传播应用是互联网介入真实生活的重要渠道.这种方式正深刻改变着现实中人的思维特征和行为模式,集中呈现出“思维碎片化”、“信息自我暴露”、“时间自由选择”、“关注议题公共性”等一系列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刘亚军 《理论界》2012,(5):192-19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获取信息和交流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加快捷。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广泛使用者,日常的思想、行为同时也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拓宽工作渠道与创新工作载体以及注重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