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2.
《周南》《召南》作为《诗经》的首两集,是历代经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二南》中“南”的解释及其创作的时间和地区历来众说纷纭。现当代很多学者认为《二南》创作于西周晚期和东周早期的洛阳或者是“周召分陕”后的陕西和陕东之地。笔者通过整理历代学者的观点,认为《二南》中“南”应指“南方的曲调”,《二南》诗歌主要应该是文、武、周公时期由岐阳去到江汉流域诸国的周人和来到岐阳周原的南方诸侯国之人创作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扶贫逐渐成为甘肃省陇东南地区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了解陇东南地区旅游扶贫效果,选取陇东南地区27个县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构建了DEA产出模型,分析了陇东南地区旅游扶贫的总效率及其分解效率 (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研究发现,陇东南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整体偏低,其规模效率对扶贫总效率的影响较大且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呈反方向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补短板,两手抓"的方式来提高甘肃陇东南地区旅游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影戏“例戏”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影戏在上演正戏之前,一般都会要先演出一段仪式性的“例戏”。各地影戏“例戏”的演出时间长短不一,形式也繁简有别,其剧目也要视场合不同而选择,但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场合的“例戏”演出,其文化功能都是一样的,或恭请神灵为俗民祈福纳祥,祛邪禳灾;或是借其超度亡灵。  相似文献   

5.
好莱坞类型电影市场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戏剧电影美学,而在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影响下的欧洲艺术电影创作中,故事性和戏剧性常常是被弱化或消解了的,这也导致其在市场上遭受冷遇、最终不得不向戏剧美学皈依的现状.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戏剧理论通过市场的整合,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电影美学——“影戏观”.中国新生代贫困人生电影既蜕变于传统的“影戏观”,但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又有策略性的背离,可名之为“新纪实影戏观”.  相似文献   

6.
陇上非草原区歌谣论略郭郁烈甘肃省非草原地区所产生和流传的除“花儿”以外的歌谣,流传地区幅员辽阔,东起陇东高原,西至河西走廊,南抵陇南地区,中部又包括陇中地区,面积达29.0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98.8万。境内地形复杂,景象各异。气候多变,差别极大...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舶来品”,而“电影”一词却是地道的中国名字。1895年电影诞生,不久传到中国,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叫做“影戏”或“活动影”了。但电影毕竟不同于皮影戏,电影放映是以电作光源的。那时,也把“活动影戏”叫作“电光影戏”。后来,人们日常称呼中或许是为了顺口,就简化成“电影”两个字了。“电影”一词的由来@瑞君  相似文献   

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影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它是北宋影戏的余脉,明末清初便已流行于湖南.新时期以来,湖南新型影戏引领了我国影戏艺术的变革.目前,乡村影戏主要依托民间信仰而生存,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目前资料来看,近代以来国内最早研究影戏的人当推李脱尘,李著有《滦州影戏小史》。然而这位奠基者并不详于后人,其研究成果亦已散佚,因此就其人其事做了些钩沉,并对李氏的一些观点作了评述。认为关于李氏的不少说法是有明显错误的,但他是较早地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影戏并进行研究的人,这不但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其"遨游数省,考察中国各地影剧"的研究方法也为今人所继承,同时也由于他的努力,引起了不少人对影戏的关注,从而为影戏的发展、传承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钱国宏 《社区》2011,(33):43-43
前不久,去陇东出差。车子行经甘肃庆阳时,即被当地同行“劫持”——非要尝一尝陇东有名的美食臊子面,他们说:不尝臊子面,悔上一辈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甘肃省经济相对落后的陇东南地区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探索学校足球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阐述其必要性及重要性,望能为广大足球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清朝同治年间的西北回民反清起义中,李得仓率领"南八营"起义军转战于陇东南一带,有力地打击了清军,最终出于形势所迫,接受清政府的招抚,客观上达到了维护民族权益,削弱封建专制压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傀儡戏,今称木偶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关于它的起源,有来源古代儺礼中的方相氏之说,并以此推之中国戏剧的起源,系模仿“傀儡戏”。也有的则认为傀儡戏与“俑”有关。本文试就傀儡戏起源于“俑”之说作进一步的考察。一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一文中提出了傀儡戏来源于“俑”的主  相似文献   

15.
读《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中敏先生是大家尊敬的一位学者。在《文汇报》上早就看到了任先生的学术报告《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即将发表的消息,翘首以待,直到最近才在《扬州师院学报》第一期(1983)上读到这篇论文。因就任先生论及的四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任先生。一、关于“真戏剧”或“健全的戏剧”的问题王国维认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见《宋元戏曲考》。以下所引王国维的话,除个别注明外,均出自此文,不再注明。该文收入《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因此他提出了“真戏剧”、“纯正之戏剧”等概念。如他认为宋之小说 (说话技艺) 和傀儡、影戏,虽然“皆以演故事为事”,但“小说但以口演,傀儡影戏则为其象形矣。然而非以人演也”,所以小说虽然对戏剧的发展形成有极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斗争时期发生在赣西南党内的“AB团”问题,曾经酿成严重的后果.其直接诱因是长期存在于赣西南党与总前委之间的认识分歧,1930年8月召开的赣西南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由于全面接受了“左”倾冒险线而加深了这种认识分歧,总前委对于“二全”会议性质的错误认定,终于酿成了所谓赣西南党的“AB团”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何西亚的《我国之旧影戏》和陈志进的《甘肃之灯影戏》是两篇早期的影戏论文,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略。它们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影戏概念经历了传统影戏、走马灯、幻灯和电影的演变,因此在使用材料时应避免出现失误。  相似文献   

18.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牵牛(牛郎)、织女的祠庙、纪念地被遗忘或变为同董永故事相关的祠庙。从陇东的乞巧风俗看,牛女传说和相关风俗在这一带长久流传,陕西很多县的乞巧风俗同陇东的相近。古代陇右、陕西中部一带的诗人也都有大量的咏七夕和牵牛织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细检宋金影戏资料,综览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宋金影戏从皮影制作、艺人状况、演出形式到演出内容以全面观照。  相似文献   

20.
“水”是附缀于河流专名后的河流通称。“渎”本是“江、河、淮、济”四大河流的专称,后可泛称大小人工河道,入湖泊的小渠、河。“江”、“河”本是南、北两条大河流专称,都可兼称其支流,并分别作南、北方河流的通称。“川”才是使用最广的河流总称,相当今称“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