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雅典民主制度的影响下,当时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并且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政治自由。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极端的自由就是极端的奴役。这种自由不但是一种极端自由,而且也是一种积极自由。雅典民主制忽略了消极自由,人们的个体自由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2.
政治自由是基本的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必要条件。政治自由问题始终涉及到寻找约束权力的规则。法治可能陷入迷途而戕害政治自由,然而,人们却不能以对法律保护自由的效力的质疑而抨击法治的宏旨。人们需警醒法治误入立法者统治的歧途,造成对政治自由的侵蚀,甚至成为一种登峰造极的奴役。因而,法治要吸纳宪政为先决条件,秉承宪政理念捍卫政治自由,以期达致宪政精神和政治自由的价值理念契合。  相似文献   

3.
卢梭倡导一种以保全和行使政治自由为核心目标的美德政治学说,政治自由是政治美德得以成长的基础。他首先考察了自然状态下人类质朴的自由,目的是为衡量社会文明状态下人们德行的腐败提供一个参照系,并说明德行腐败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脱离了自然的质朴,而变得虚伪、狡诈、凶残,形成了一种人奴役人的所谓文明制度。他主张,要在社会文明状态下,重新使人们获得自由,并把人们培养成为有政治美德的公民,就必须通过订立社会公约而建立一个人民的政治共同体,一个道德的集体、一个公共的大我。所以,美德观念位于他的政治观念的核心地带。这种政治建构有一种纯粹理想的性质,必须警惕人们把这种理想看作可以通过当下行动而达到的政治现实。  相似文献   

4.
最近,政治哲学家们对社会自由、政治自由,尤其是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概念给予了较多关注。概括而言,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自由理念,它们分别是心理自由或精神自由、伦理自由或道德自由、政治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些自由在人的自由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价值,依次呈现为意志自生自由、意志自主自由和意志自为自由。意志自生自由是指人们拥有对呈现在任何一次选择中的诸多选项进行慎思的心理能力。意志自主自由是指人们具有与可靠地实践那种能力相匹配的道德品质或技能,展示人们对将引导其开展慎思的诸多考虑的真实感悟。意志自为自由则是指人们在做出自由选择时得到政治保护,以至于他们能被视为自由人。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具有本质差别,后者更接近人的本质。当我们讨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时,最终必定会触及无支配自由。  相似文献   

5.
法国女思想家西蒙娜.韦伊的劳动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劳动是实现人的真实生存与自由的途径,劳动把在其他状况下分裂的诸生存要素,如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劳动是一切科学思想的基础与来源,因而劳动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支点。二是劳动中奴役性与解放性的悖论。劳动使人处于必然性的支配下,受到盲目力量的奴役,但正是奴役性使人放弃了幻想,迎接真实的解放。三是大生产的劳动方式中集体与个人关系以及此种劳动对人的解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却五花八门.哈耶克在对几种常见的被人们冠以自由的术语,如政治自由、内在自由、物质自由、行动自由等,逐一进行分析和澄清后,指出它们或是自由的延伸,或是自由的条件,或是对自由的比喻使用,而非"本真"意义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仅出自个体处于一种不受他人肆意干涉或强制的状态.哈耶克将自由从诸多变异中"还原"到它的"本真"状态,指出变异和虚假的"自由"最终很有可能导致对人们的压制和奴役.他对"本真"自由和虚假"自由"、自由和自由权的区分,对于人们深刻理解自由的含义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没有一个被恐惧所奴役的人会是富裕的,也没有一个被恐惧所奴役的人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逍遥游"是乘物游心,天人合一,达到"物化"时获得的审美愉悦和自由享受的人生境界.萨特的自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从万物中分离出来的那股力量,是试图从固有的奴役中摆脱出来,为了自由而斗争的自由选择行动.两人自由观的内容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主张在摆脱欲望支配,超越世俗礼法的基础上,以艺术创造和欣赏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和独立自存.这就把美的活动由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与人生境界紧密结合,从而开拓了美学的新境界.此外,庄子的"逍遥游"强调回归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今天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后现代主义关注的重要范畴。在后现代语境里,现代自由理论、政治实践导致了对个人自由的全面禁锢。真正的自由不仅要摆脱国家、政府、政党等权力主体的操纵,而且要摆脱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桎梏、理论权威的奴役,更要实现对自我的绝对控制。通往自由的出路不是提供一种新的能够指导实践的自由理论,而是依靠每个个体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本我风格的诗学、美学策略。后现代主义自由论蕴含的社会批判风格、以人为本情怀、彻底解放精神都值得充分肯定,但其倡扬的通往自由之路,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恐怕永远是难以企及的梦幻。  相似文献   

10.
专制者一个人独掌国家最高权力,违背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和机会平等原则,剥夺所有人应该享有的各种平等权利,使所有人生活于一个极端不平等、不公正的等级社会;他违背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思想自由原则,剥夺所有人应该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使所有人都生活于一个遭受全面的奴役、异化和不自由的社会,完全丧失个性而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他违背人权原则、人道原则和公正原则,从而剥夺所有人应该享有的人权、人道和公正的权益,使所有人都生活于一个无人权、不公正和不人道的社会;他违背自由与人道以及平等与公正等全部社会治理道德原则,极端阻碍社会发展,造成社会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政治是世界各国的主流政治,尽管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却总是难以摆脱以一种意识形态抵制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怪圈。奥克肖特冲破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从保守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对意识形态的弊端加以剖析,并对"法治"内涵进行全新阐释,力图以此消解意识形态。他反对将"自由"和"法治"意识形态化,并强调政治哲学应该和现实政治保持距离,时刻保持谦逊低调的学术姿态。按照奥克肖特的法治理想,当代政治生活应当尊重传统、推动多元、树立实质的法治权威以及防范政府权力独大。  相似文献   

12.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转向追求实际的物质利益,原来的主流政治信仰不可避免地趋向弱化。主流政治信仰尽管地位已经不再,人们对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依然保留着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双重含义:一是摆脱自然外界和中世纪权威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个人",弗洛姆称之为获得"消极自由";二是人自觉主动地改造社会、健全自我而达到"自为的人",弗洛姆称之为建立"积极性自由状态"。逃避自由是消极自由片面发展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实现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主导是坚持政治在国家社会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的引导、选择,并在维护阶级和国家利益中发挥政治的规范、导向和秩序作用的特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政治主导,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职责所在,也是新世纪以来新的形势使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导面临着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使政治主导的形势日益复杂、部分领域和群体政治主导观念逐渐淡化、政治主导的资源丧失以及政治主导的权威丧失等诸多挑战.鉴于此,需要采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培育政治主导资源、填补政治主导空白、丰富政治主导方式等多种措施,以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导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管子》诸篇从赋税角度出发,提出"取民有度"思想,包括予取之度、上下之度及"度"的比率等,确保百姓的最低生存线和维护政治统治的安全线。《管子》将"取民有度"思想上升为政治高度,主张利用赋税维护政治稳定,但这种思想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仍是维护专制王权。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代人政治参与的积极自由到现代人免于干涉的消极自由,自由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换,而其根源在于现代性。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现代社会,实现的只是外在、形式的自由。要达到全体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是一种哲学理论的构建,也不能是"政治的回归",只能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依照阿伦特的政治观,极"左"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灾难不能泛泛地归结为"政治"化,而恰恰是它在"政治"化外表下的非政治化,在于它缺乏真正的政治实践所需要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以差异性与多元性为前提的."在有任何支配或宰制他人的势力存在的地方,公共领域也随之消失,因为支配或宰制违背公共领域成立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政治实践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改革束缚人们手脚的旧体制,打碎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创建一种有利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经济特区"的社会实践形式,从政治制度上、思想观念上和经济体制上解放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立足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对自由的二重性做出了辩证的阐释,使得理想性与现实性、整体性与建构性统一起来。马克思通过批判地考察自由主义自由观存在的缺陷及其造成的社会问题,科学论证自由人联合体才能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为此,必须进行一场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革命实践活动来实现这种自由共同体。当前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应该以此为价值取向,在推进中国“本土化”的自由与民主进程中,实现“大同世界”,这乃是中国人所期望和欲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