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生活安排造成了巨大冲击。合作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议程。由于根本哈根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有限,全球气候谈判几乎陷入停滞状态,需要从新的视角思考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问题。在人权成为普世价值的当今世界,基于国际人权法的性质探索国家在气候变化语境里应该承担的尊重、保护与实现人权的义务,从而构建起人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互动关系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2.
吕晓莉  缪金盟 《国际论坛》2011,(6):34-40,78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成立以来对推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发布的许多报告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国际气候谈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直接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重要国际气候法律文件的制定。在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谈判任务艰巨的形势下,IPCC需要对自身暴露出的一些局限进行改革,才能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视角下对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进行改革,对于优化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公平、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已成为我国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对各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在分析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改革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气候风险事件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面对气候风险发生的高可能性,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陷入窘境。我国现有法律仍不能满足自身所承担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的需要,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转变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路径,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法制化轨道,全面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公共物品包括 :(1)可持续发展类公共物品 ;(2 )农村经济发展公共物品 ;(3 )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农村公共物品提供机制有其内在矛盾 ,为有效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严重不足的现状 ,应对自上而下的传统决策机制进行制度改革 ,在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 ,多渠道地为农村公共物品的生产筹集资金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技术的转让对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变化技术转让知识产权问题存在分歧,现行气候变化技术转让的知识产权制度仍然是建立在TRIPS协定和内国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基础之上,这成为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气候变化技术的重要障碍.在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威胁和挑战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改革,建立起因应气候变化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这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应当定位于气候变化技术“全球公共物品”之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控制框架公约》的法律体系内,建立气候变化技术转让的专门知识产权制度和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7.
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回顾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认识到形成国际法律规范,最终成为政治家和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演变过程,概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及框架;重点说明了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范灵魂的《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理性精神;同时分析了对待《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及其根源,说明了那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非理性表现,进而探讨了一个科学问题背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博弈的表现及其根源。最后说明了中国在非理性意识的影响下备受世人关注的原因:理性地表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当坚持的原则立场和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水平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力量不断进入到公共物品的提供领域,然而由于公共物品对于社会公平、公正带来的重要影响,政府会对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时进行有效管制,而最主要的管制模式就是进行价格管理。文章利用Wickstro¨m(2001)的模型,分析了政府在对市场提供公共物品进行管制时的效率问题,指出在成本信息不对称时政府管制的效率可能很低,反而给社会福利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同时企业利润也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政府间谈判和国际法的范畴,成为全球参与的公共运动。作为“人类共同关切事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正促使全球公民社会发展壮大。当前,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推动与新时期公民教育战略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非政府组织作为载体,将激励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教育“公共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经济学界认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并且提出要警惕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政治关系学界跟踪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展态势,对国际气候政策制度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度选择,并且把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国家安全、全球治理等领域;法学界在介绍西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也逐渐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提出要通过专门立法和相关领域立法来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伦理学界主要关切温室气体减排的公平和正义问题,研究伦理道德因素在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突发自然灾害频发,突发的公共危机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公共物品造成极大的破坏,也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文章通过突发公共危机条件下公共物品的供求特点的变化的分析,来揭示危机对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的机理,最后再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下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框架下的多中心公共物品供给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基于国际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气候变化领域的新认识和结论,涉及当今气候变化事实与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与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作的努力等;分析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针对雾霾问题,剖析了其变化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危机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问题,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出现,自然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现状的分析,在探讨现行立法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及进展,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应立法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进行了不懈努力,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减缓气候变化”给予了高度关注,却对“适应气候变化”重视不够。直到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路线图”,才明确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缓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的一般分析,在探讨适应、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及进展,以期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借鉴经验和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认的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原则。但是在后京都谈判进程中,面临着被重新解释和修正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谈判情境,发展中国家要坚守共同但有区别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地位,需要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气候正义内涵重新审视,正视原则适用中面临的问题,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社会气候变化谈判。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国际社会进行的诸多努力中,最卓有成效的当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选取京都三机制中,与发展中国家直接有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讨论对象,以当前该机制在中国井喷式发展的现状为背景,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风险的成因及应对之策,能对这一国际环境法律新制度进行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国家公园是当前国际社会保护生态资源的主要模式之一。从公共物品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其支配权应该为社会公众所拥有,而国家是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理想主体。我国的许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忽视了公共物品属性的要求,造成了资源的破坏与各方利益的不均衡。国家公园以较小面积的合理开发实现较大范围的有效保护,并由国家代表社会公众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管理,其管理费用由国家予以保障,管理部门与公园内的旅游经营项目没有利益关系且对经营者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社区利益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公园模式较好的协调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是一种符合生态旅游资源公共物品属性的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是由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力量构成,在实现过程域中多主体协同合作、互联互通及提升供给效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之义。而塑造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的“复合型”参与,是重构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寻求“供给变革”的重要突破口。“价值链”理论和复合治理理念的引入,为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内部行政化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组织参与供给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结构图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模型借鉴。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效能,有赖于协同机制的创新和制度安排,通过促进公共物品复合主体内部不同供给结构间的糅合互动、相互支撑和互惠共享,准确把握社会公共需求的“脉搏”,及时应对公民多样化公共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逐渐由政策行动向立法路径转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进行专门立法是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路径上,可以考虑首先推动我国地方省市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先行先试,在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各省市可以根据地方实际,率先进行综合型、减缓型或适应型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模式选择,确立总体立法框架和监管体制,并进行专项制度与保障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对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析农村公共物品的内涵,探讨制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因素,提出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此来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